以某著名培训机构为例分析父母收入学历对子女语文学习的影响

2015-12-04 11:57荣蕾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年收入

【摘要】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会把更多目光投向在父母教养方式本身对孩子学习成绩以及做人做事态度的影响,而父母本身的收入和学历或者说文化水平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并没有引起教育研究者足够的重视。那么作为一名在北京某著名培训机构任升学年级兼职语文教师的文学研究生,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并总结出了一个结论:父母的收入在一定范围内对子女语文成绩、学习态度、课外阅读时间及其数量以及整体学习时间的影响是正相关的。同时,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子女的语文成绩、学习态度、课外阅读时间及其数量以及整体学习时间的影响在任何范围内均为正相关。而在子女语文学习中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上,父母更高的文化水平会加强子女认知的场独立性。同时父母收入对子女认知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影响上并不存在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场独立性或者减少场独立性的状况,因此这也在之后展开。

【关键词】场独立,场依存,年收入,平均受教育年限,课外阅读时间,中考平均分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自改革开放以来,富二代们不学无术、横行霸道的新闻屡屡被爆出,而寒门子弟取得优异成绩的报道则屡见报端,这难免会让人们形成这样的观念: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换言之,家庭出身相对较差乃至父母文化层次较低的青少年会更容易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而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同时父母文化水准较高的青少年则往往比拼不过前者。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以管窥豹,以自己在北京某著名培训机构所教授的三个升学年级班级共150个样本为例(其中一个尖子班目标为北京前十名重点高中,一个承诺班目标为北京市级示范校,一个普通班目标为普通高中,入学前经过分班考试测试学习水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并得出了与上述观念几乎完全相反的结论。同时对于认知中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笔者也发现了较为有趣的结论。

在此次调查中,笔者共采集了150个样本,对于收入与文化水平这两个变量,则设置了如下选项:家庭年收入(税前),A.10万以下,B.10-20万,C.20-50万,D.50-100万,E.100万以上。鉴于北京2014年的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400元,又鉴于选择报名课外培训班的学生往往家庭条件不至于贫困。因此在设置选项过程中笔者设置选项的收入都比较高。文化水平笔者将其定义为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选项如下:A.9年及以下,B.9-12年,C.13-16年,D.17-19年,E.19年以上。这也分别对应初中学历,高中学历,本科或专科学历,硕士学历,博士学历。

一、父母收入及文化水平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及中考成绩的影响

由于做此调查的时间是在中考成绩发分之后,因此笔者所选取学习成绩的参照系就是2015年学生的语文成绩和中考成绩。北京市中考语文满分为120分,总分为580分。在这150个样本中,学生的平均语文成绩为109分,平均中考成绩为530分。在语文成绩方面,尖子班平均成绩为116分,承诺班平均成绩为110分,普通班平均成绩为101分(均为四舍五入后取整)。中考成绩方面,尖子班平均成绩为559.3分,承诺班平均成绩为530.7分,普通班平均成绩为502.3分。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的是,尖子班的成绩无论是语文单科还是总体成绩都要明显好过承诺班,而承诺班的成绩也要明显好于普通班。同时尖子班成绩的方差和标准差都比较小,承诺班和普通班的方差和标准差均较大。笔者对尖子班、承诺班和普通班学生家长不同的收入状况和文化水平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关于收入状况:在尖子班的50名学生中有5名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100万以上,7名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50-100万,25名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20-50万,7名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10-20万,只有6名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10万以下。而尖子班学生家庭年收入的众数集中在20-50万,其中也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50万以上。承诺班的50名学生中只有一名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00万以上,4名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50-100万,15名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20-50万。换言之,只有40%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20万以上,只有10%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50万以上。其余学生中27名家庭年收入在10-20万,3名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10万以下。同时普通班没有一名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100万以上,只有4名学生家庭年收入在50-100万,9名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20-50万,21名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10-20万,16名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0万以下。也就是只有略高于20%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20万以上。大部分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10-20万,有将近三分之一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10万以下。这让我们不由得想到往往家庭年收入更高的学生会更容易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而对于受教育年限来讲,尖子班学生中有2名学生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9年以上,有23名学生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7-19年(即硕士学历),22名学生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16年,只有3名学生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12年(即大学以下)。总体来讲,尖子班学生中有一半学生根据推断父母至少有一方为硕士学历,百分之九十四的学生父母至少一方受到过高等教育,只有三名学生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少于12年。而承诺班学生中有1名学生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9年以上,9名学生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7-19年,36名学生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16年,4名学生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下。普通班中只有6名学生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7-19年,14名学生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16年,30名学生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下。这与承诺班和尖子班的情况完全不同。从这个方面来讲父母的受教育年限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该是正相关的。

之后笔者将分别叙述来自不同收入与不同学历父母家庭的学生们各自表现出的语文学习水平和中考成绩。首先在6名家庭年收入100万以上的学生中有一位中考语文满分,总中考成绩位列北京海淀前二十名。这6名学生的总体语文平均成绩为116.8分,中考中位成绩为562分,进入了海淀区的前三百名(海淀区2015年共一万五千余名中考生)。这似乎与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完全不符。而15名家庭年收入在50-100万的学生中他们的语文平均成绩为117.1分,中考平均成绩为558.2分,超过北京最好高中人大附中的录取分数线,但与年收入100万以上的学生相比依然存在差距。在49名家庭年收入在20-50万的学生中,他们的语文平均成绩为110分,中考平均成绩为528分。在55名家庭年收入在10-20万的学生中,他们的语文平均成绩为102分,中考平均成绩为518分。在25名家庭年收入在10万以下的学生中,他们的语文平均成绩为97分,中考平均成绩为506分。那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学习成绩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增的,但年收入百万以上的学生语文成绩略低于家庭年收入在50-100万的学生。那么来自不同学历父母家庭的学生们又呈现出怎样不同的样子呢?首先3名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9年以上的学生中考语文平均成绩为118分,最高分为满分,其次为118分和116分。而他们的中考平均成绩为560分。其次38名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7-19年的学生中中考语文平均成绩为114分,中考平均成绩为548分,刚好达到连续出了三年中考状元清华附中的录取分数线。而72名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3-16年的学生中他们中考语文平均成绩为106分,中考平均成绩为526分。在37名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下的学生中中考语文平均成绩为97分,中考平均成绩为513分。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受教育年限的长度对学生的语文成绩和中考成绩是有着显著影响的。显然受教育年限越长孩子的语文成绩包括总体学习成绩会越好。

综上所述,父母收入及文化水平与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和整体学习成绩呈现正相关关系。

二、父母收入及文化水平对子女课外阅读时间及其数量以及整体学习时间的影响

针对这一方面笔者共涉及了三个问题,分别关于学生每周的阅读时间、每年阅读书的数量以及整体的课外学习时间。而对这个问题的设计,笔者并未设置选项,而是让学生自己填写阅读时间、阅读书的数量和整体的学习时间。在这150名学生中,他们整体的平均课外学习时间为每天2.34小时,初一初二的课外阅读时间为每天1.01小时,初三的课外阅读时间为每天0.51小时。

在6名家庭年收入为100万以上的学生中他们的平均课外学习时间为每天1.98个小时,初一初二课外阅读时间为每天1.02个小时,初三课外阅读时间为每天0.83小时。可以看到,家庭年收入高的学生,他们的课外学习时间并不长,初一初二课外阅读时间与平均水平接近,而初三的课外阅读时间则高于平均水平。在15名家庭年收入在50-100万的学生中他们的平均课外学习时间为每天3.34个小时,初一初二课外阅读时间为每天1.67个小时,初三课外阅读时间为1.1个小时。可以看到,这个高收入学生群体中学生无论是课外学习时间,还是课外阅读时间都要明显高于平均水准。在49名家庭年收入在20-50万的学生中他们的平均课外学习时间为每天2.95个小时,初一初二课外阅读时间为每天1.6个小时,初三课外阅读时间为1.2个小时。在55名家庭年收入在10-20万的学生中他们的平均课外学习时间为每天1.87个小时,初一初二课外阅读时间为每天0.5个小时,初三课外阅读时间为0.2个小时。在25名家庭年收入在10万以下的学生中他们的平均课外学习时间为每天1.1个小时,初一初二课外阅读时间为每天0.2个小时,初三课外阅读时间为0.15个小时。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除去家庭年收入100万以上的群体,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时间、课外阅读时间是随着父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

在3名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9年以上的学生中,他们的每天学习时间分别为5小时、4小时、3小时,平均为4小时。而他们的初一初二平均课外阅读时间为2.2个小时,初三平均课外阅读时间为1.6个小时。这几个数据均远远高于平均水准。在38名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7-19年的学生中,他们平均学习时间为每天3.11个小时,初一初二的课外阅读时间为每天1.8小时,初三平均阅读时间为0.9小时。在72名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3-16年的学生中,他们平均学习时间为每天2.2个小时,初一初二的课外阅读时间为每天0.6个小时,初三的课外阅读时间为每天0.13小时。在37名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下的学生中,他们平均学习时间为每天0.56小时,初一初二的课外阅读时间为每天0.2小时,初三的课外阅读时间为每天0.1小时。由此可以看出,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换言之文化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投入度),课外阅读时间是呈正相关的。

三、父母收入及文化水平对子女学习中呈现出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影响

针对认知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这个问题,笔者采取了运用认知方式镶嵌图形测验这一方式来检验被试者认知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在150名学生中,认知方式为场依存性的学生占到58%,认知方式为场独立性的学生占到42%。那么来自不同收入和不同文化水平家庭的学生,又在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上呈现出怎样不同的情况呢?

就收入而言,6名家庭年收入在100万以上的学生全部为场独立性认知方式;15名家庭年收入在50-100万的学生中只有4名。换言之,不到三分之一为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其余均为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在49名家庭年收入在20-50万的学生中有20名学生为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其余均为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在55名家庭年收入在10-20万的学生中有28名学生为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其余均为场依存性认识方式。在25名家庭年收入在10万以下的学生中有5名学生为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其余均为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年收入非常高(100万以上)的学生往往会采取场独立性认知方式。而家庭年收入比较高(50-100万)的学生却只有少部分采取场独立性认知方式。而在中上收入(20-50万)和中等收入(10-20万)的学生中采取场独立性认知方式的却比较多。而较低收入(10万以下)的学生只有五分之一采取了场独立性认知方式。

就文化水平而言,3名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9年以上的学生全部为场独立性认知方式。38名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7-19年的学生中有30名学生的认知方式为场独立性。72名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16年的学生中有20名学生的认知方式为场独立性。37名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下的学生中有10名学生的认知方式为场独立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其子女的认知方式为场独立性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结语

总之,父母收入及文化水平与子女学习成绩、课外阅读时间、学习态度均呈正相关关系。而父母文化水平的提高会进一步加深子女认知方式的场独立性。但是父母的收入与子女认知方式的场独立性相关并不大。当然,笔者只是选取了首都某著名培训机构的150个样本,以管窥豹而已,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作者简介:荣蕾,1992年生,河北唐山人。现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部,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已有近两年在著名培训机构教授中学语文经历。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年收入
No.3 海底捞预计2021年最高亏损45亿元
年收入3000万美元的玩具网红
韩国2017年人均年入22万元
乐高2017年收入58亿美元,利润13亿美元与腾讯结盟攻占中国市场
2018年体坛收入榜
标准线
最难成为1%人群的美国州
重税国
美国这些医疗保健岗位在2016年最热
美国这些医疗保健岗位在2016年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