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2015-12-04 11:57范多红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语文教学

【摘要】把思想教育寓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比空洞的说教更为学生所乐于接受,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其人格颇具可塑性,然而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膨胀泛滥,泥沙俱下,中学生置身其中,由于心智不成熟,辨别是非善恶能力较弱,非常容易受到污染,形成错误甚至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之这些孩子又是独生子,父母对其宠爱有加,难免疏于对孩子良好人格养成的引导和规范,使其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感恩意识、关心他人、吃苦耐劳、抗挫折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人格缺陷,不能以辩证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就有责任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都是名人的故事,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于是学生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要求学生翻阅《贝多芬传》,谈体会,讲故事,说品质,最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以《我崇敬的名人——贝多芬》为题的作文,使学生以此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至关重要、迫在眉睫的。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追求。有些成绩较好的孩子,身上也存在着诸多缺点。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这样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托。

历史是一面镜子,给人以借鉴。牢记历史,才不会重蹈覆辙。历史具有真实性,更具有说服力。学习《土地的誓言》,借助多媒体展示关东平原昔日的美丽、富饶,再播放“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平原尸横遍野、满目疮痍的景象,在前后的对比中,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思考为什么中国人不能保护自己的家园?然后让学生读、想、议、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了“九一八”这段屈辱的历史,懂得了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唤醒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明白现在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长大后才能报效祖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如果缺乏基本的责任感,不懂得爱家爱国,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前途是十分令人担忧的。陶行知曾说过:“先生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而语文教师的责任便是教学生做一个敢于肩负历史使命的人。

三、注重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困难的积极乐观的心态

作为祖国的青少年一代,要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只有热情是不行的,还要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我们:“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口素质的竞争。”而面对困难挫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则是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90后的一代,在家备受父母宠爱,于是喜欢争强好胜,一旦遇到挫折、困难便消极厌世。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首当其冲,给予正确的引导。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达到育人的目的。如王家新作品《在山的那一边》,莫顿亨克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些文章都教育青少年一代在现实生活中要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大困难就会变成小困难,往前走一步就离成功近一步,勇往直前,就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如《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面对腿疾仍能笑对生活、坚持创作;《再塑生命》中海伦凯勒在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乐观学习。这些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例子无不是我们的育人法宝。

针对初中语文课思想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特点,我对如何在语文课中搞好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粗浅的尝试。归纳起来,有如下做法:

1.利用教材中的爱国篇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实际,巧妙地利用教材,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最后一课》介绍的是韩麦尔先生在自己祖国即将沦亡,人民即将变成亡国奴,不能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前夕,对祖国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上了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心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触动着学生的心灵,这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觉得这堂课上的很容易,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的细心听过,老师从来没有这样细心讲解过,比老师以前所上的任何一堂课都好。它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观其全过程,是这篇爱国的文章触动了老师的心灵,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2.利用教材中生动的描写,触动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那些高尚而神圣的词句,特别是关于爱国的话变成磨光的旧货币”,语文教学中对语句的分析,可以把握作家的情感,使学生更容易和作家产生共鸣。如《最后一课》中那生动细腻的描写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作家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渗透在这些描写中,学生在分析这些语句时,课文思想感情将会牢牢地扎根于他们的心灵。

上面谈的是课堂内语文教学如何进行爱国主义的渗透。但只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四十多分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还要注重课外阅读这条渠道。总之,课外实施爱国主义的方法很多,比如:主题班会、实践活动、专题演讲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对待,看具体情况而定,切记方法单一。只要我们能运用得当,与课内相结合,那样就能使语文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得以深化,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简介:范多红,女,1978年生,青海省西宁市人,大学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