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配合 扎实工作 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2015-12-07 01:08
中国畜牧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种猪肉牛畜牧业

密切配合 扎实工作 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过去的两年是各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的两年,也是各项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的两年。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技术支撑和指导服务作用,为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落实扶持政策,促进生产发展

两年来,各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积极配合各级行政部门做好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工作。通过参与督导调研,制定实施方案,开展技术培训,强化质量监管,加强政策宣传等工作任务,有力推动了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组织实施畜牧良种补贴项目,每年补贴生猪1650多万头、肉牛450多万头、奶牛890多万头、种公羊25万只。各级畜牧站加强种公畜和精液产品质量监管,确保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效。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相关工作,开发了管理信息系统,完成1100多万草原承包户的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基本覆盖了项目区的全部牧户。配合农业部畜牧业司,完成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新饲料和新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等4个配套规章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了饲料法规体系建设。

二、推进体系改革,增强体系活力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提出“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2012年4月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的目标。2013年,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开始实施,对各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性质、任务及经费保障作出具体规定。两年来,各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主动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协调沟通,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从反馈的信息看,农业部几个主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可以确定为公益一类。绝大部分省份也是公益一类。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也基本到位。全国共有省市县乡四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38522个,在编职工22万人。其中,90%的畜牧站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部分是参公事业单位。各地的乡镇站也进行了改革,部分地区实现了“三权归县”,成为县级畜牧局派出机构。从2013年开始,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全国畜牧总站组织部分省级畜牧、草原站,编制了县、乡畜牧和草原站建设标准。通过改革,各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进一步明确,人员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强化技术推广,推动科技进步

各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以科技兴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技术集成与服务创新,为加快生产方式转变,保证畜产品有效供给,建设现代畜牧业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积极协助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已累计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3397个,提炼推广了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等600多项生产技术,组织编写了30多本畜禽养殖标准化技术丛书,完成了“病死猪高温和生物降解无害化处理技术”试验示范。每年推广能繁母猪、奶牛能繁母牛、肉牛能繁母牛人工授精近3000万头,提高了良种化水平,减少了疫病传播。在草原鼠虫害防控工作中大力推广绿僵菌、招鹰控鼠、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牧鸡牧鸭等生物防治技术,草原鼠害生物防治比例超过80%,虫害生物防治比例提高到46%。牧区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要求,努力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强化人工草地和牲畜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舍饲圈养,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肉羊100只以上规模化比重分别达到27.3%和31.1%。

四、完善良繁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各地按照“保种打基础、育种上水平、供种提质量、引种强监督”的要求,不断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组织实施工作持续推进。制定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等遗传改良实施方案,制定核心育种场和良种扩繁推广基地遴选程序及标准,已遴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74家、肉牛核心育种场10家、蛋鸡核心育种场5家和扩繁推广基地10家。全国猪育种协作组成员单位达到301家,核心群种猪达9.2万头,种猪联合育种体系基本建立。组建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年登记种猪100万头,为317家种猪企业提供种猪登记、遗传评估和技术指导服务。开展生猪、奶牛、肉牛生产性能测定,年测定种猪30万头、奶牛70万头、肉牛2.3万头。DHI标准物质制备实验室生产标样3500余套,为全国22家实验室提供比对和校准服务。加强种公牛站管理,提升种公牛站供种能力。全国44个种公牛站存栏种公牛4403头,生产冷冻精液5138万剂,推广应用4000多万剂,精液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稳步推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协助农业部畜牧业司修订发布新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新增31个国家级保种场(区),组织实施保种项目300多个。在江、浙、沪三地组织开展国家级地方猪品种登记试点工作,1000余头种猪已顺利登记完毕。加大地方品种开发利用,审定通过龙宝1号猪等17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开展24个家畜品种遗传物质收集保存工作、入库冷冻精液5.3万余剂、冷冻胚胎1600余枚。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种工作,完善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五、加强草原保护,促进生态恢复

相关省(区)草原技术推广机构积极配合行政主管部门,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和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项目,禁牧休牧轮牧面积达2.5亿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9亿亩、改良种草保留面积1.2亿亩、牧草种子田保留面积144.4万亩。认真组织开展草原鼠虫害防控工作,每年防控草原鼠害约1亿亩,虫害7000余万亩,虫害面积较10年前减少了40%以上。稳步推进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和草种管理工作,每年复检入库草种3000余份,累计保存种质材料4.7万余份,保存总量居世界前列。建立52个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草品种区域试验体系,每年完成100多个试验品种的田间测试,为草品种审定提供了基础试验数据。两年来,共审定登记41个新品种,为保障牧草良种供应,支撑草业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做好监测预警,支撑行业管理

各级畜牧推广机构认真做好生产统计监测预警,及时、全面研判发展趋势,为行政决策、指导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在畜牧业生产方面,每周完成480个集贸市场畜产品及饲料价格监测点数据的监测分析。每月完成生猪、蛋鸡、肉鸡、奶牛、肉牛和肉羊六大品种的生产数据监测,覆盖760个固定监测县、5800个固定监测村、14000固定监测户,以及全国近12000家奶站、150个规模化商品猪养殖场。每年定期完成畜牧专业年报数据的采集和汇审工作。增加了主要畜产品交易量监测任务,并应急启动了生猪、肉鸡价格日报。改造升级了畜牧业统计监测系统,推动了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信息化进程。建立了数据质量会商机制,实施了数据质量绩效考核,从制度上保障了上报数据的质量。培训省级和县级畜牧统计人员3000余人次,辐射带动村级信息员1.5万余人次,提高了业务人员素质。定期开展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为行政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饲料生产方面,定期做好饲料工业生产统计年报、季报、月报工作,开展饲料生产形势分析会商,以多种方式核查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

在草业生产统计方面,每年组织开展草原生产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和生物灾害监测工作,编制监测预警报告,编发《中国草业统计》,为草原保护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七、狠抓监督检验,确保质量安全

开展种畜禽质量检测工作。每年组织完成600头种猪和三个品种蛋鸡商品代、三个品种蛋鸡父母代生产性能测定和700头牛冷冻精液、1000头猪常温精液的抽样检测任务。两年来,共抽取19个项目省(区、市)牛良种补贴项目的牛冷冻精液样品677头份,抽检合格率为98.08%;抽取了4个项目省9个项目区参与国家生猪良补供精单位的公猪精液样品301份,抽检合格率为95.02%;委托检测样品1366头份,检测合格率为99.41%。共认证无公害产品1.2万余个,培训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检查员、内检员等近4000人。启动草种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14年抽检草种700多批次,草种质量安全监管长期缺位的局面得以改变。严把饲料技术评审关,审核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申报材料3859份,对42家企业进行了实地复核,发放生产许可证2826张,注销735张。对659家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开展了130家饲料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创建工作。定期对获证产品进行跟踪检查,全面了解并掌握了获批新产品的生产、使用和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猜你喜欢
种猪肉牛畜牧业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映像畜牧业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肉牛口炎咋防治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映像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