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工艺在当下生活里传承

2015-12-08 21:46许伟明社会企业这和那创始人
中华环境 2015年6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手工艺手艺

许伟明 社会企业“这和那”创始人

让传统工艺在当下生活里传承

许伟明 社会企业“这和那”创始人

我们所处的消费社会里,商品种类层出不穷,大量地充斥生活空间,消磨人的精神力气,使人胃口变坏,而带来的情感满足却越来越少。真正的“好东西”应该承载制作者的心灵和技艺,被赋予情感、精神,乃至生命。在使用过程中,这种无形的情感延续下去,并被使用者喜爱与珍惜。

过去几年,我的身份是一名中国传统、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寻访者。寻访的脚步抵达中国许多的边远区域。我有幸通过今天依然健在的手艺人,了解到许多传统工艺的本来面目。虽然在我们这个求新、求快、求变的社会里,传统工艺一向被认为是一成不变,被认为其消失仅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逼仄的市场空间

川西地区的藏族唐卡。

在3年里,我们探访行程抵达中国10来个省份的数十个地区,重点了解当地的民俗、手工艺、建筑、地方戏剧、音乐等等,获取了大量的汉、壮、布依、藏、苗、侗、土家、傣、阿昌、鄂伦春、彝等20来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

尽管没有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但一个个的实例都直观表明,那些我们认为美好的传统之物,连同它们的传承人,多数是处在一种极其不易的生存环境下。

例如我们在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聚集地,采访了一位60多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阿吉伦,是为数不多的能够熟练做桦树皮盒子、“熟”狍子皮的鄂伦春人。但她深受疾病困扰,在我们探访不久之后,她几次生了大病住院,身体状况让人担忧。

湖南湘西凤凰县,有一位做凤凰彩扎的国家级传承人,名叫聂方俊。他能用竹篾作为骨架,做出惟妙惟肖的各种人物造型。他已年过八旬,身上也有长期做手艺活而留下的疾病。

那些具有国家级称号的传承人,对于自己的手艺尚且无能为力,更无论许许多多籍籍无名的匠人了。在更多的地方,许多手艺则失去了基本的市场。

社会的巨大变迁,使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人们的审美和消费习惯也有了不同。

过去在苗族的村寨里,姑娘们自己织布染布、绣花,搭配上亮闪闪的银饰。一个几百人的苗寨村子里,往往就能养活一个专职的银匠。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苗族女性对美的追求,让苗族银饰的工艺水平达到了世界级的高度。

但如今这种市场需求已经大大萎缩了,小伙子姑娘们外出打工,过年才回家。很多祖传的苗族银匠不得不转行了。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为机器生产更为快速和廉价,而传统的、需要付出更长时间的手艺活与之相比较,失去了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原本大量的手艺是为生活服务的,但现在工厂的机器把手艺人的客户都抢走了。

大量年轻人离开故乡,前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工厂,而这些工厂里生产的东西,反过来又吞噬了很多传统手工匠人的出路,让他们也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故乡。工业社会像一个向前猛冲的巨轮,个人只能跟着转动,否则非死即伤。

“活态”传承

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传统事物的的消亡,都意味着当下生活的一条可能出路的断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讲究“活态”,也是因为一旦它们死了,它们所承载的物就算进了博物馆,但那些无法用实物来体现的技能、手艺、知识,可能就消亡了。

因此我们说的“活态”传承,是让非遗的生存环境也能够传下去。

这几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设计师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服饰或手工艺品里获得灵感,在一些时装展览上进行呈现。这当然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播,但在真正的保护效果上,就非常有限了。

真正的保护,应该让传统的手艺重新获得市场,让传承人把核心的工艺保留下来,并不断寻求创新与发展。

一个理想的发展模式是,传统的手工技艺能在当下这个“新媒体”时代里,找到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并且通过有效的反哺机制,让传统手工技艺的从业者们,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

过去三十年,我们的社会变迁太快了,突然间,从一个饥饿的、物质匮乏的社会,变成了现在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这种突变来得那么快,使得人们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总是变动不已,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大量的传统手艺,缺乏足够的时间去重新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市场与需求。

但我们不能因此断言,那些东西就已经过时了。我更愿意相信,如果环境合适,传统的优秀手工艺,依然能够重新焕发生机。

这和那

我们所处的社会里,商品种类层出不穷,大量地充斥生活空间,消磨人的精神力气,使人胃口变坏,而带来的情感满足却越来越少。

但人与物之间不应限于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应更健康和稳固。关键是,物是怎么样的物:是否切实为生活所需,是否蕴含制作者的专注和用心,是否为一件“好东西”。

在我们看来,好东西,应该是这样的:可用、耐用、好用,并且耐看,能为日常生活长期而尽职地服役,还要承载制作者的心灵和技艺,被赋予情感、精神,乃至生命。而在使用过程中,这种无形的情感延续下去,并被使用者喜爱与珍惜。

这些物品到哪儿去寻?无需舍近求远。在中国传统工艺和器具里,有大量的“好东西”。它们存在于我们未褪色的记忆里,在城市的拐角、乡村的尽头,在中国版图的边角隙缝。

尽管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社会暂时退场了,但生命力并未衰竭。它们历经上百年甚至数百年传承,被无数次挑剔和改良,至今依然坚守,只等着再回到我们身边。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和朋友开始了一些行动。我们共同创建了“这和那”这样一个社会企业,一方面,通过网络和新媒体的形式,将我们已探访到的中国传统工艺之美进行展示,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告诉外界,那些濒危之物、濒危之技艺的种种美好,以唤起更多的人关注。

另一方面,我们还着力开展一些更为实际的行动。我们力图通过当代的设计理念,重新审视这些传统事物,在保留它们的核心精髓的前提下,进行重新的设计再造,让它们回归到我们的生活里。

我们的宗旨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际行动,与传统手工艺人互相扶持,促进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让美好的事物回到日常生活里。

相信被忽视的过去,隐藏着未来。这和那,是过去的“这”和未来的“那”之间的一座桥梁。我们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投入到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可持续性保护事业中来。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手工艺手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最贵的不是手艺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老手艺
手工艺·温州发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