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揭潮三市产业同构现状与优化研究

2015-12-08 06:23梁强周莉张玲玲
关键词:揭阳汕头同构

梁强,周莉,张玲玲

(1.汕头大学商学院,广东汕头515063;2.汕头大学粤台企业合作研究院,广东汕头515063)

汕揭潮三市产业同构现状与优化研究

梁强1,2,周莉1,张玲玲1

(1.汕头大学商学院,广东汕头515063;2.汕头大学粤台企业合作研究院,广东汕头515063)

产业同构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多年的结构性调整和区域性发展问题之一。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以及区位熵的衡量方法来分析汕揭潮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同构问题,发现汕揭潮三市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尤其是汕头和揭阳。剖析了汕揭潮三市产业同构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汕揭潮三市产业应该利用形成各具优势的分工格局和良好的合作机制,进行产业同构的优化。同时将行政区域配置资源转变为经济区域配置资源,从而缓解三个城市的产业同构问题,提升其产业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走差异化路线,进而在汕揭潮一体化内部形成良好的互动格局。

汕(头)揭(阳)潮(州);产业同构;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差异化发展

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在明显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是在区域内建立一个内在的统一市场,各次区域的生产要素包括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能够在这个统一市场中自由的流动。同时,各次区域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促使区域内部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产业同构的问题。

汕揭潮三市地理位置毗邻,而且在1991年以前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但是长期以来,汕潮揭三市之间并没有形成各具优势的分工格局和良好的协作互助机制,这一现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汕潮揭三市经济协调程度较低,难以形成有效合理的优势互补格局。无序竞争导致了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汕揭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因此了解汕揭潮产业同构的现状对汕揭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依据相关产业理论和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分析汕揭潮三市产业同构问题、成因,为优化产业布局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避免重复建设和区域内部不合理竞争,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

一、文献综述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认为不同产业间的相对收入存在差异,即收入高低依次是商业、制造业和农业[1]。但是当时没有三次产业划分的说法,因此无法明确地提出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动规律。紧接着英国著名的统计学专家科林·克拉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沿袭了产业划分的研究成果,解释了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即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是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造成的[2]。学界将配第和克拉克的研究成果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以此定律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变迁理论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共识[3]。

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其优势的互补和分工协作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动力,而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目标是解决各个次区域的产业同构问题[4]。产业同构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的某种共同的趋势,从而形成大体相同的产业结构布局[5,6]。产业同构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多年的结构性调整和区域性发展问题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汪潘义和吴凤平[6]通过对1994-2012年间有关产业同构文献进行统计,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同构的利弊分析以及区域性产业同构问题的判断和评价。例如邱风等人[7]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进行由三大行业到细分产业的跨期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并没有主流观点认为的那样严重。第二,产业同构的形成原因,例如于良春和付强[8]认为由于地方政府通过扭曲产业政策,歪曲资源配置以及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行政垄断直接作用于区域产业同构状况,使得全国范围内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第三,区域产业同构的测度方法,进而判断各次区域之间产业结构是否趋同。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差异度指数以及地方专业化指数的区位熵等测度方法是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经常采用的[4]。第四,区域产业定位及产业同构调整策略。针对产业同构问题,国内学者提出了两种观点:一是降低各个次区域间的产业同构程度,着力产业同构问题,从而促使区域一体化得以健康协调的发展;二是认为适度的产业同构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区域内部加强协作、实现专业分工提供了基础条件[4]。现有实证研究的区域和范围主要覆盖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内几大经济圈和经济带[6],总的来说对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而对欠发达以及小范围地区,例如中西部地区和潮汕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汕揭潮产业同构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二、汕揭潮三市的产业同构问题

(一)是否存在产业同构问题

产业同构是区域之间产业结构构成比例,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的配置表现为一致的结构特征。既包括狭义的从产业概念出发的产业间的相似关系,诸如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由广义的产业概念出发产业间的相似关系,如工业内部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9]。那么,汕揭潮区域的产业同构现象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严重程度如何?下面利用相关统计数据来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1.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任何两个次区域的产业结构布局趋同程度,这一测量方法是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发展中心提出的[5]。

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xik和xjK分别表示i区域和j区域第k种产业部门在本区域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Sij为两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当Sij=0,说明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不一致;Sij=1时,说明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一致。一般情况下Sij的值介于0-1之间,如果Sij值越小,则说明两个区域内产业结构越是相异,Sij值越大,则说明两个区域产业结构越相似。

以2013年汕揭潮三大产业的产业同构相似系数来看,分析三市宏观产业结构同构的问题,如下表所示:

表1 2013年汕揭潮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由表1可知,汕揭潮三大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大于0.95,而汕头和潮州的相似系数甚至达到0.995。故从宏观结构来说,三个城市的产业同构现象颇为严重。由于从三大产业的宏观层面上测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比较宽泛,这本身也会造成较高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因此需要进一步细化到行业内部的微观结构上来进行分析。

为揭示汕揭潮地区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趋势,更好地研究汕揭潮产业同构问题,本文采用2001-2012年的工业数据,并对工业进行进一步细分,选择汕揭潮工业中具有代表性的17个行业,这些行业约占整个城市工业总产值的78.85%。具体如下:

表2 2001-2012年汕揭潮三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

图1 汕揭潮三市结构相似系数趋势折线图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1-2004年这4年里,受中国经济环境的影响,汕揭潮三市工业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迅速增加,潮州与汕头的结构相似系数由2001年的0.43上升到了2004年的0.74,揭阳与汕头的相似系数由2001年的0.22上升到了2004年的0.84,而揭阳与潮州的相似系数也由0.51上升到了0.75,说明三市工业同构现象日趋严重。2005年,潮州/揭阳的相似系数快速下降到0.53,潮州/汕头的相似系数下降到0.54,之后都一直到2012年大体保持在约0.45的水平,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趋于弱化。而揭阳/汕头的相似系数大体保持平稳的水平,大致为0.88,这说明揭阳/汕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图2 汕揭潮结构相似系数平均值变化曲线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2001-2012年间汕揭潮三市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值呈现“几”字型变化,如图1所示,即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从2001年开始迅速上升,到2003年达到最高,2004-2005年开始缓慢下降,至2009年开始趋于平稳,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这种变化趋势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增长的周期基本相吻合。2001年,中国加入WTO,国内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汕揭潮三市也在这个浪潮中受益,消费需求急剧增长,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相似的消费结构和相邻的地理位置,为汕揭潮三市的塑料制品业、橡胶和服装纺织业等行业提供了同样的发展机会[10]。这种客观存在的巨大的相似需求市场,使得三市的企业纷纷进入这些行业,从而使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出现高度的相似性。汕揭潮三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值在2001-2003年期间急剧增长,在2003年达到了0.780,2003-2004年维持在相似系数平均值的最高水平。随着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区域资源配置的作用,区域内部统一市场之间的经济分工与协作进一步加强,紧密的经济联系导致生产要素在各次区域之间的流动,使得各次区域之间的专业化程度和细微差异化不断提高,汕潮揭三市的产业同构程度也随之下降。然而,由于汕潮揭三市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资源结构和地方制度等方面具有较多的相似性,这些决定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和方面无形之中促使这三市形成了一个能够接受产业转移的“无差异平台”。同质化的环境使得汕揭潮三市在接受区域外的技术和产业转移时,由于偶然性而使区域内部的产业产生“重合”,从而产业同构程度有所上升,2010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又上升到0.61,就说明了这一点。2011年之后基本保持在平稳的趋势。

2.区位熵结构相似系数可以用来判断区域产业同构的现象,但是并不充分,而区位熵作为考察区域产业分工和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重要指标,可以在一定高程度上弥补结构相似系数的不足[5]。区位熵表示某一地区的特定产业部门的总产值占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之间的比值。区位熵>1,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区位熵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如果区位熵≤1,则认为该产业是自给性部门。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i表示第i产业;j表示第j地区;xij表示第j地区的第i产业的总产值。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本文选取汕揭潮三市工业中的17个行业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从计算结果来看,汕头和揭阳区位熵最大的都为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区位熵最小的都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而潮州区位熵最大的产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区位熵最小的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汕揭潮三市中区位熵都大于1的行业有4个,分别为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其中汕头与揭阳区位熵都大于1的行业达到7个。这说明汕头和揭阳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

表3 2012年汕揭潮三市部分行业的区位熵

综上来看,通过对汕揭潮三市进行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熵分析,结果发现三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同构的问题,尤其是汕头和揭阳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区域内部存在着产业水平分工[11]。汕揭潮三市,尤其是汕头和揭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程度相当,资源禀赋相似,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各次区域之间流动。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产业同构问题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经济发展和产业水平分工的必然性因素。

(二)汕揭潮产业同构分析

区域间产业同构问题之所以引起学者和政府的广泛关注,是因为产业同构经常被当作用来反映“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量化指标[11],那么,目前汕揭潮的产业同构问题是否已经造成恶性影响?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熵都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是否存在“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的现象,只是反映了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整体相似程度在数学意义上的强弱。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说明各次区域内产业结构相似,具有较多相同的产业,而“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问题的原因在于制度和市场环境[11]。对产业同构的评价不能一刀切,关键是要看产业结构是否具备市场的有效性。其中衡量的指标包括:行业利润率、资源优化配置水平、GDP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以2013年汕揭潮三市工业行业收入利润率和全省平均工业行业收入利润率为例,如果该地区出现“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那么地区企业的利润水平将会低于全行业的平均水平。由表4可以看到,三个城市的收入利润率数值均大于全省工业收入利润率,这说明汕揭潮的工业产业同构现象目前并未拉低三个城市工业的盈利水平,他们之间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相似和雷同并没有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

表4 2013年汕揭潮与全省的工业收入利润率

以服装行业为例,服装产业是汕头和揭阳的主导产业,但是两市服装产业的主要品种有所差异。汕头纺织服装行业的两大特色是毛衫和内衣。目前,汕头市纺织服装业已颇具规模,拥有毛衫、内衣、童装和针织等多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形成了潮阳区谷饶镇针织内衣、潮南区峡山镇家居服、潮南区两英镇纺织服装、潮南区陈店镇内衣、龙湖区外砂镇潮式毛衫、澄海澄华镇工艺毛织等特色产业集群的省级专业镇①Admin.专访汕头服装协会秘书长[EB/OL].http://www.chaoren.com/news/people/interview/2013-10-30/60930.html,2011-11-11。。而揭阳的主导产品则是衬衣,年产量达3.5亿件,拥有广东省1/3的衬衫名牌产品。目前揭阳已经纺纱、织布、辅料、印染、设计、配件、生产、销售环环相扣的产业链,被称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②揭阳宣传网.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EB/OL].http://www.jieyang.gd.cn/view.aspx?q_aid=23715,2011-06-21。。因此,就目前来看,表面上汕头揭阳的产业同构系数较高,服装产业同构现象明显,但实质上两市的服装产业存在差异化。因此,就现阶段而言,产业同构对潮汕地区产业发展的消极效应尚缺乏足够的现实证据支撑。

三、汕揭潮产业同构形成的原因

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产业同构是区域之间产业结构构的“过度趋同”,致使产品、要素以及服务在市场上出现动态失衡,即供给大于需求[12]。揭阳和汕头的纺织服装行业在行业结构、行业产品上都具有较高的趋同度,而以陶瓷制造业为支柱的潮州和汕头、揭阳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就没有那么严重,但潮州的整个工业结构仍然和汕头、揭阳相似。汕潮揭三市的产业结构为何会出现如此高的趋同度呢?

(一)地理及自然资源因素

汕头、揭阳、潮州三市市区呈三角形布局,彼此空间距离为30-40公里,1991年以前属于同一行政区域。三个城市的人们拥有共同的生活习惯、风俗民俗、文化背景、语言环境以及价值取向,他们共同拥有了“潮州人”或者是“潮汕人”的称谓[13]。产业分工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区域范围内和自然地理距离有关,具体而言就是,地理位置越临近,即空间距离较短的区域之间,自然环境上自发形成的产业群就越接近,其产业同构性就越强,尤其是资源型企业。

(二)企业结构“低小散”造成产业链低端锁定同构

大企业往往有更强的产业整合与技术集成能力,而小企业“低、小、散”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构成现实制约。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主要以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为主。本土的民营经济则更像是“草根”经济。所谓“草根”,是指其扎根于当地,适应性强,但不易长大。以汕头为例,根据《2014年汕头市统计年鉴》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13年底,汕头共计登记注册的工业企业有1845家,其中大工业企业只有19家,如凯撒、宜华木业、奥飞动漫等,然而中小微工业企业数高达1826家,占了98.97%,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创新能力不够。而这种低端的价值链又使得更多的企业为了追逐利益而容易效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汕潮揭三市产业同构化的趋势。

(三)地方政府的行政垄断

从汕潮揭三市的现状来看,由于三市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介入地区经济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而且介入程度较深,热衷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14]。在与本区域外同类市场竞争时,地方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歪曲资源配置以及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策略性行为对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地区整合设置层层障碍,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壁垒反而加剧了邻近地区间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趋同化[8]。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汕潮揭三市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四、汕揭潮产业同构优化建议

纵观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经济发展由“城市经济”向“区域经济”演进是经济发展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对产业同构问题的关注源于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视[4]。汕揭潮三市产业应该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形成各具优势的分工格局和良好的合作机制,在区域分工和合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同构的优化[15]。同时将行政区域配置资源转变为经济区域配置资源,从而缓解三个城市的产业同构问题,增加其产业专业化分工的程度。

1.科学规划各类主体功能区。建设各类主体功能区并进行相应的产业分类指导,例如分为改造提升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四类功能区[16]。在建设主体功能区时要打破市县行政区划的限制,对位于市县行政区边界、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应确定为同一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消除行政壁垒,从按行政区域配置资源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资源的转变。各主体功能区要相互衔接,主体功能定位要相互协调。通过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从原来的各市“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形成城市功能互补以及产业错位发展、集聚发展、高端发展的局面。

2.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政策倾斜、定向招商来促进汕揭潮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例如普宁市,自2001年开始举办普宁“国际衬衣节”进行招商引资,成果显著。以此来引导优并逐步形成产业群,探索出一条差异化路线,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网络”的集群发展模式。

3.促进技术市场一体化。目前,普宁市一些较具实力的服装纺织企业,已经拥有国际上较为先进的三维自动设计、排版以及裁剪CAD系统等技术[17]。构建统一的技术交易网络以及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从而实现技术成果、投资需求等信息的共享,同城化办理产权交易、股权变更、交易鉴证等相关技术产权交易业务。此外,还要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从而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以及知识产权信息技术成果的共享。

4.加大地方金融作用。无论是原有企业的发展壮大,还是新加入企业的成长都需要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据统计,200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仅有35.65亿元,而各项存款余额确达到171.15亿元,存贷差135.5亿元。这些仅有的少量的贷款主要出自地方信用社,这种状况已经持续几年的时间了。地方企业发展缺少资金,而且是地方金融作用缺失,这对地方经济发展来说是个致命伤。因此,推进汕揭潮三市金融服务一体化,实现三市同一金融机构的贷款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推进信贷管理一体化,加大地方金融作用,以此带动其他行业快速发展,对汕潮揭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虽然说目前的产业同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未很突出,汕揭潮三市的产业同构问题严重仅仅是一种表象,但是土地、资源、环境与人口的“难以为继”已充分表明,仅仅依赖引进技术和压低要素价格的竞争策略是不可持续的。三市应该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并结合汕揭潮一体化的整体发展发挥各次区域的经济优势,有意识地采取一种“错位”或者“趋异”的产业布局,走差异化路线,完成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进而利用市场需求和产业演化规律来推进汕揭潮一体化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1]Petty W.Political Arithmetick(London,1690)[J].Economic Writings,1899(1):245.

[2]Clark C.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growth[J].1940.

[3]乔晓楠,张欣.美国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启示——反思配第一克拉克定律[J].高校理论战线,2013(12):32-42.

[4]汪本强.国内区域性产业同构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8):103-106.

[5]赵连阁,胡颖莹.对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的新认识[J].经济纵横,2007(4):60-63.

[6]汪潘义,吴凤平.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我国区域产业同构问题研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3):64-67.

[7]邱风,张国平,郑恒.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的再认识[J].中国工业经济,2005(4):77-85.

[8]于良春,付强.地区行政垄断与区域产业同构互动关系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6):56-66.

[9]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胡春雷.潮汕地区产业结构重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15-16.

[11]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9-26.

[12]邹艳芬,陆宇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构隐患、内因探究及其政府规制行为[J].改革,2013(5):42-50.

[13]陈穗芳,张丽纯.汕头、潮州、揭阳“同城化”蕴含商机三市交界地即成投资热土“淘金”下一站,汕头西部“金三角”[J].潮商,2012(3):5-18.

[14]李庆华,王文平.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07,20(11):67-71.

[15]刘富朝,袁锋,武友德.区域分工与合作视角下区域产业同构问题及优化路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1):28-31.

[16]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Z],2010-12-21.

[17]谢立仁,陈俊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特色经济——普宁市委常委、副市长方展鹏访谈[J].纺织信息周刊,2003(30):14.

(责任编辑:佟群英)

F061.5

A

1001-4225(2015)05-0040-07

2015-04-28

梁强(1981-),男,广东梅州人,管理学博士,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汕头大学粤台企业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莉(1989-),女,安徽淮北人,汕头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玲玲(1992-),女,广东汕头人,汕头大学商学院本科生。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汕头大学粤台企业合作研究院开放基金项目

猜你喜欢
揭阳汕头同构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揭阳市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及机理分析
诗画汕头
汕头海关查获侵权玩具
揭阳·黄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