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示

2015-12-14 12:13吴珊珊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研究者考试期刊

吴珊珊

国外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示

吴珊珊

随着近年来测试学逐步兴起,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对语言教学的作用日益彰显,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反拨作用实证研究进行梳理,探寻了中西方语言测试反拨的实证研究发展,就研究特点进行系统剖析,旨在通过讨论指出国内相关实证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期望通过讨论提高研究的深度、广度、信度和效度。

英语测试 反拨作用 实证研究

引言

反拨作用,有时也称为后效作用,英国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者们多将之称为washback。Pearson于1988年提出测试会影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态度、行为和动机。1993年,Alderson和Wall发表了《反拨作用是否存在?》的论文,其中肯定了反拨作用的存在,并系统全面地对其进行了探讨。对于反拨作用的定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是测试在教室内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Alderson&Wall,1993;Bailey,1996;Hughes,2003;Cheng&Curtis,2004);而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是测试对于教育系统的影响,甚至整个社会的影响(Bailey,1996;Bailey,1999)。根据不同的解释,我们可以把反拨作用的定义分成狭义的和广义的定义。随着语言测试学逐步兴起,中国作为一个考试大国,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彰显。本篇论文将从国外著名语言测试期刊(LanguageTesting)及语言测试书籍(Washbackinlanguage testingresearchcontextsandmethods)中选取,对于全球多种测试实证研究进行回顾,分析研究特点,并对国内9种外语类期刊(分别为《外语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外国语》、《外国语文》、《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外语》)的文献现状进行讨论,希望通过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以提出改进建议。

国外文献中实证研究特点分析

语言测试专家对不同测试进行了研究,如下表所示:

表1

问卷

1.研究广泛深入:广泛关注各类考试,研究类型多样,逐渐重视考试主体。国外期刊的研究对多种测试进行了研究,如斯里兰卡O级英语考试、托福、雅思、日本大学入学考试、香港中学英语会考等测试。起初,研究者们多关注测试对教师与教学的影响(Wall&Alderson,1993;Alderson&Hamp-Lyons,1996;Shohamyetal.,1996;Wantanabe,1996;Cheng,1997)。他们分别对课程、材料、教学方法、感受和态度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讨论。⑴课程方面,经过课堂观察Alderson&Hamp-Lyons(1996)发现同样两位教师在教授托福考试和非托福考试课程时,托福课堂花费在测试的时间较长;Cheng(1997)指出在香港中学英语会考(HKCEE)改革后,教学内容有所改变。根据英语会考内容的变化,教师用角色扮演和讨论代替了大声朗读。⑵课程材料方面,Shohamyetal.(1996)谈到高风险测试EFL的改动使得大量新教学材料出版和投入市场,而低风险测试ASL对教学材料的影响却并不大。⑶教学方法方面,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见解。Wall &Alderson(1993)认为O级英语考试对课堂教学方法没有影响。Alderson&Hamp-Lyons(1996)指出在托福备考课中,教师授课多,学生讨论少。Cheng(1998)指出,HKCEE英语考试改革后,教师讲授变少。⑷感受和态度方面,Shohamyetal.(1996),Alderson&Hamp-Lyons(1996)和Cheng(1998)都提到了教师的负面感受,如焦虑情绪、压力等。而近年,研究者也逐渐重视考试主体:学生和学习,例如,Shih(2007)针对台湾地区的英语能力分级鉴定测验(GEPT)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开展了研究。研究证明:GEPT对学习的反拨作用较小,但较多样;测试对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心理的反拨作用受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和测试因素的影响。

2.创新性强:以测试学理论研究为基础,借鉴和利用其他领域理论分析测试反拨效应。Xie&Andrews(2012)用动机心理学的期望价值理论模型,研究了考生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认识与备考之间的关系。其理论依据是动机(主要包括对成功的期望和主观的任务价值两个因素)影响与参与活动的选择和参与活动时的表现。

3.研究方法科学:⑴多数文章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重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例如,Shohamyetal.(1996)用学生问卷、教师和教学督导访谈、文件分析的研究方法;Cheng(1997, 1998)应用课堂观察、(考试改革前、改革后)教师和学生问卷、访谈方法对香港英语会考进行研究。⑵对研究方法的讨论具体翔实。从国外文献中也可以看出,为将研究结果解释得更加令人信服,研究人员通常会用大量篇幅解释研究工具和得出研究结果的过程。

国内实证研究现状分析

多数国内期刊所发表的反拨效应实证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英语四、六级考试,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和高考英语。主要研究如下:

表2

国内期刊反拨作用方面的实证研究存在诸多优点,例如开展范围大、研究人数较多(唐雄英,2004;辜向东,2007;辜向东、彭莹莹,2010),这都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数据。当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如下:

1.具有一定研究局限性:国内期刊的实证研究多偏重国内大型考试,尤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研究数量最多。如表2所示,金艳(2000)、唐耀彩、彭金定(2004)、辜向东、彭莹莹(2010)等都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进行了探讨;徐倩(2012)进行了英语专业八级的反拨作用研究;亓鲁霞(2004)则讨论了高考英语的反拨效应。当然,近年也有研究者将目光投入其他全国性的大型考试中,如高怀勇,刘锋,戢焕奇(2014)的研究探讨了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口试的后效。但是,对于一些国际型考试如托福、雅思、托业、剑桥商务英语等则鲜有研究者讨论。

2.研究类型较单一,深入性相对较弱:⑴国内研究问题多集中讨论考试整体对于教学的影响,只有金艳(2000)、唐耀彩、彭金定(2004)和高怀勇、刘锋、戢焕奇(2014)针对口语测试进行了讨论。而对于英语其他方面的技能测试对教学的影响则研究较少。⑵国内研究多集中于某项测试某一时间的反拨效应,而开展的横向、纵向研究并不多见。一方面,纵向研究仅有辜向东、彭莹莹(2010)对CET改革前后三次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另一方面,还没有学者开展横向研究。即两种或多种测试横向对比研究,通过展开对比,了解各自测试的优缺点,从而对国内测试进行优化改进。

3.研究方法叙述还欠翔实:多数研究强调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如问卷、访谈和观察等)以获得更加令人信服的结果,但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们似乎更重视定量分析,即问卷调查的结果讨论。但如何对问卷的开放性问题、访谈和录像进行分析,则较少提及(如:唐耀彩、彭金定,2004;唐雄英,2005)。当然,对于其他的研究方法,使用也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辜向东、张正川、刘晓华(2014)的研究中使用了日志研究法,探讨了测试对学生课外英语学习过程的反拨作用,这为我国的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对我国未来相应实证研究的借鉴和启示1.以数据采集为依据,加大实证研究数量。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近十年(2005-2014年)我国9种主要外语类期刊刊登的反拨作用研究论文共15篇,实证研究仅有6篇。多数研究论文是以个人观点、经验总结、理论回顾和反思等为主讨论了反拨作用,如焦培慧、郭常红(2011)、李绍山、陈晓扣(2012)、邹建萍(2012)等。因此,国内的研究者可以多开展一些实证调查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依据,从而完善国内的反拨作用研究。

2.扩大测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范围,拓宽研究广度。⑴关注国际型考试和小型测试,如上所述,我国期刊的研究项目偏重国内的大型考试,尤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一些国际型考试如托福、雅思、托业考试等研究较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开展对国际型测试的研究项目或者研究一些小型测试对教学的影响。⑵展开横向和纵向研究。可以纵向地开展一些测试改革前后的历时研究,例如测试在不同阶段对教学的不同影响,以了解改革后的测试是否可以带来更多的正向反拨作用,或仍具有哪些负向影响,从而为该测试提出改进措施;当然也可以增加一些横向的对比研究,例如对于国外一些知名测试和国内的大型测试的对比,通过对比两种测试的反拨作用,了解各自测试的优缺点,对国内测试进行优化改进。

3.加强研究深度。⑴在研究问题的提出方面,如上所述,国内研究问题多集中讨论整体考试对于教学的影响,只有金艳(2000)和唐耀彩、彭金定(2004)对于口语测试进行了讨论。那么考试的其他项目,例如听力、阅读、写作对于教学的影响又是怎样呢?所以,研究者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加深测试反拨作用的研究深度。⑵借鉴其他领域研究成果和模型,更深入探析测试反拨作用。例如,国内研究者可以以Xie&Andrews (2012)研究为模板,利用期望价值理论模型研究考生对其他考试的认识与备考之间的复杂关系。

4.改进研究方法,提升研究信度和效度。从研究方法来看,Wantanabe(2004)指出收集数据时观察不应当被单独使用,研究者同时还可以采取访谈的形式。Alderson&Wall(1993)建议使用三角验证法(Triangulation)来研究反拨作用,他们强调问卷和访谈可以取得研究对象的信息,而观察可以获得教室中真实发生的情况。如上所述,与英文期刊所刊登的研究相比,国内多数研究虽然强调使用问卷、访谈和观察等相结合的手段以获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结果,但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们似乎更重视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可能由于期刊篇幅的限制或是定性分析耗时长,会花费较多精力,对访谈和观察是如何进行和如何分析的讨论则较少。因此,今后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如能更重视质性研究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讨论,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研究的整体信度和效度。

[1]辜向东、彭莹莹:《大学英语教师对CET及其反拨效应认识的历时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第6期,第23-28页。

[2]亓鲁霞:《意愿与现实:中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英语考试的反拨作用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唐耀彩、彭金定:《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对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外语界》2004年第1期,第25-30页。

[4]唐雄英:《语言测试的后效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7期,第55-59页。

[5]张建珍:《国内英语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对国内9种主要外语类期刊的统计分析》,《外语测试与教学》2012年第3期,第27-33页。

[6]ALDERSON,J.C.,&HAMP-LYONS,L.“TOEFLPreparationCourses:AStudyofWashback,”LanguageTesting,1996,13: p280-297.

[7]BAILEY,K.M.“Workingforwashback:Areviewofthe washbackconceptinlanguagetesting”LanguageTesting,1996,13: p257.

[8]CHENG,L.“Howdoeswashbackinfluenceteaching?ImplicationsforHongKong,”LanguageandEducation,1997,11 (1):p38-54.

[9]SHIH,C.“Anewwashbackmodelofstudents'learning,”The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64,2007,1:p135-162.

[10]SHOHAMY,E.,S.Donitsa-Schmidt&I.Ferman. “Testimpactrevisited:washbackeffectovertime,”Language Testing,1996,13(3):p299-317.

[11]XIE,Q&ANDREW,S.“Dotestdesignandusesinfluencetestpreparation:Testingamodelofwashbackwith 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LanguageTesting,2012,firstpublishedbySageOnlineonJuly9.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服务与管理教学部陕西西安

H319

该文为2014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陕西高校PRETCO测试反拨效应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06)。主持人:吴珊珊。

猜你喜欢
研究者考试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期刊问答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