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碴房”
——沂蒙山区民房防火功能的“活化石”

2015-12-17 11:38秦建波
水上消防 2015年6期
关键词:马头墙木结构火势

■ 秦建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地域文化。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的差异,反映在民居建筑中,就形成北方、江南等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制、样式,尤其徽派建筑,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马头墙”造型特色而闻名遐迩。“马头墙”俗称“封火墙”,它在蕴含审美文化的同时,还兼具阻断火灾蔓延、降低火灾损失的重要功用,成为民用建筑防火措施的典范。齐鲁大地沂蒙山区的劳动人民,在绵延生息中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如江南人发明出“马头墙”一样,也创造了“山碴”这种独具特色的民居防火措施,在保障民房防火安全、快速扑救火灾方面,有着很大的实际功用。

据中华书局出版的《临沂地方志》中介绍,清末至建国前,临沂地区民居房主要有石木结构、土木结构、砖(石)木结构3种。其中石木结构为北部山区的传统形式。沂水县的村民,也是就地取材,打造出家人生息的“小天地”。他们建起的院落,一般由堂屋、偏房、厢房,锅屋(做饭的房屋)、茅厕、“过当(门楼)”等组成,结构比较紧凑;加之生活习惯房前屋后往往堆放柴草,存在较大火灾风险;同时多数人家冬天在屋内生火取暖、睡火炕,架设的烟囱里飞出的火星很容易落到屋顶上酿成火灾。这样的房子一旦着火火势发展十分迅猛,而村民灭火自救不外乎肩挑手提、瓢舀勺子泼,但由于房子高、水量拮据,在地上灭屋顶上的火十分困难,因此登上房顶切近灭火是有效的方法,如何在火灾发生时能尽快登上房顶呢?“山碴”这种建筑构造应运而生。

据调查了解,多数山碴房的设计就是房屋的山墙始终保持比房顶高出约20 ~ 30 cm的光景,在此基础上修筑台阶,台阶的高度、宽度不一而足,每修筑一级台阶,就在上面平铺一块石板,石板一端约留有10 cm压在前一级台阶的下面,以利于扎实稳妥,其他三边探出台阶底座约10 cm,保护山墙与屋顶的接茬,防止雨水侵蚀;有些山碴房屋顶的麦草并不全部苫蔽到屋檐的位置,而是留出40 ~ 50 cm,使用俗称“风火檐”(有些地方称作“火碰檐”)的石板覆盖,再向外探出一些,这样就拉大了草屋顶与烟囱间的距离,一些火星落在岩板上也烧不起来,起到不怕风吹火燎的保护效果。由于这种房屋的前后、左右边缘都有石板防护,麦草露不出头,因此山碴房也被形象地称为“四不露毛”。

山碴的出现,为平常检修屋顶、苫蔽房屋提供了便利,在山墙头上行走如上下楼梯一样自然,而屋顶一旦着火,只需利用相邻的短墙就能把住山碴上屋,与火势短兵相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简陋灭火工具的效力,为防止小火变成大灾提供了可能。当地消防部门曾到泉庄镇磨峪村对山碴房的防火功能进行了考察,发现山碴相比梯子来说,在灭火中具有不怕火烧、便于攀登、展开灭火作业迅速等优点,且兼具有防火隔离墙的作用,能够阻止火势向两侧其他房屋蔓延,防火、灭火功能明显,特别是如今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这样的设计也便于老年人登墙上屋,最大可能地开展自防自救,减少火灾损失。2014年春,夏薇镇一老年人的山碴房发生火灾,当时该户居民院门紧锁,前来相助的村民在报警求救的同时,立即搬来梯子搭载在房屋的后山墙上,通过山碴登上屋顶,迅速地褪去火头前面的柴草,并将水桶接力传递上去,很快扑灭火势,让老人逃过一劫,也避免了更大损失。

反观近期全国一些历史悠久的民居村落火灾时常见诸媒体,凤凰古城、独克宗古城、报京乡侗寨大火,使得这些独具价值的历史建筑顷刻间化为乌有,至于那些散发在普通村庄的火灾和造成的损失不胜枚举。这些事故的发生,暴露出当地发展旅游观光业所面临的“安全短板”现象十分严重,这也给村居、家庭防火敲响了警钟。为此,公安部消防局印发了《古城镇和村寨火灾防控技术指导意见》,为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在加强古城镇和村寨火灾防控工作中提供参考。可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山碴房这种沂蒙民居的“活化石”,却在风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坍塌废弃。代表着沂蒙山区人民防范火灾、与火魔作斗争的史料见证,渐渐倾颓没落在荒草碎石堆里,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科学、经验性的东西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整理。希望当地能采取措施保护住一些这样的房屋,好作为农村防火史话中的实物佐证,同时也可在发展山村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中发挥自己的余热,形成“南马头墙北山碴房”南北并峙的民居防火文化。

猜你喜欢
马头墙木结构火势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BIM技术在古建木结构中的保护研究
云南藏区木结构民居框架构造研究
青砖小瓦马头墙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马头墙上的徽州“ 一府六县”的水墨长卷
面对火情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