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区域新型人地关系研究——以安阳高新区后营社区为例

2015-12-18 13:52高长海吴小影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园区社区大学生

高长海,吴小影

(1.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1 引言

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理论基石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战略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法宝[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扩大,引发大学生活园区的快速发展。在十多年的发展中,这些园区方便了师生学习生活,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此,学界展开了广泛研究。仅在中国知网查询,截止2013年,就有五万多篇对大学城及大学生活园区研究的文献,分别从不同学科、层面、视角进行了研究。

大学生活园区在满足师生学习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人口快速增长、结构复杂;园区经济单一、地租畸形增长、安全风险增高和园区功能不合理,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人地关系紧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园区的健康发展。既不利于学生学习生活,也不利于构建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地理学针对现实社会需求而展开研究的目的是要探求地球表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调控机理,其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达到人地关系和谐,构建人地和谐社会[2]。

2 大学生活园区人地关系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意义

2.1 概念与范围界定

2.1.1 微区域

区域作为一个范式已经被其他学科借用,它仅是一个分析工具,并不是分析的对象。地理学分析的对象是区域中社会文化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过程。[3]大学城或者大学生生活园区作为城市的一个特殊区域,其人群集团具有学历层次高且相对一致的特征,另外相对面积较小,在普及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应该有独特的优势。对于构建和谐社区,达到新型人地关系,可以先行先试。

2.1.2 大学生活园区

高校生活园区通常包含一所或几所规模较大的大学、以从事高等教育及相关活动为主的城市社区。国内学者秦浦泉将大学生活园区定义为: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数量的激增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深入,在学校周围新建或改造建设的相对独立的学生宿舍群[4]。

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生活园区是由一所学校带动的三个自然村改造建设而来,它包括校园与教师生活园区(又名园鼎苑)和后营大学生生活园区,本研究仅限于后营大学生生活园(下文简称后营社区)。安阳师范学院占地1909亩,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5]。后营社区是依托校园由农村逐步发展为城市社区的。从原来基础设施极为简单到逐步建设专门的商业设施,直到现在社区商业服务功能分区明确,并且在高新区内已经形成一定的服务影响力,正在吸引周边居民前来消费。与市内商业广场、商业中心相比,它具有范围小(占地约0.44平方千米)、发展快、人口多(稳定在住人口2万多人)、结构相对完整、人地关系演变过程清晰的特点。值得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研究。

2.1.3 新型人地关系

所谓人地关系,乃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人工产物、人与土地综合体、人与自然等多层面组织的物质关系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部的结构组织变化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求,并以之作为动力的系统变化。协调人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使之和谐化,这是人地关系地理学面对现实的应用化[2]。

作为大学生活园区,除了服务师生基本生活学习需求之外,还要兼顾到社区的生态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和宣传示范功能。毕竟作为大学生活园区,不同于城市普通居民社区,应该充分关注大学生的知识文化优势、从青年人群的行为特点出发,引导和激发大学生成为先进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引领者,影响社区居民。使得社区居民能够切实感受到大学生给社区带来的活力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从而表现出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2.2 研究方法与过程

小区域研究更讲究调查社会文化之空间行动与空间行为动因的方法,动因的调查涉及到行动或行为的主体,因此问卷、访谈等方法是最常见的方法[3]。

我院自2009年以来开始关注研究后营社区、五届数百位学生对后营社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收集了大量资料。本次研究进一步对走访居民和社区管委会、对商户进行问卷调查,对原有数据进行及时修正。利用百度地图获取1980年代——2015年后营的土地利用变化图像,并经过Mapgis6.7软件处理,得出不同时期的后营土地功能区变化图。通过分析、归纳,得出后营社区人地关系不同时期的特征,揭示出人地关系演变驱动因子及出现的问题,对其演化过程给出科学的解释,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2.3 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大学生群体在大学生活园区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从数量上看,群体数量大,是社区的主体人群;从经济地位看,学生属于消费群体和被服务对象,商业设施和服务项目明显地面对学生需求。但是现实中,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店铺增减,学生无权干涉和提出建议,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学生总是被社会牵着走,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园区中缺乏主人翁意识。作为园区中数量最大的群体,却对园区的建设没有参与权和建议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怪圈。导致这种怪相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当下社会中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泛滥。学生合理维权意识的缺失。

为此本研究侧重大学生行动研究,努力唤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发挥其文化优势,为构建和谐、文明的新社区付诸行动,实现校-地、学-民良性互动,文化健康向上,环境整洁美丽。逐步向以大学生为主体,以高校为纽带,以社区为依托,以构建新型人地关系为目标的实践之路。

在人地关系的建构中,作为个体的人和群体的人,即人地关系中的人就成为了关键性因素,人类的价值观可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变,协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关键也就是协调人类群体内部的关系,在其协调发展过程中就应强调做文明人,自觉维持安定有序,诚信友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做自觉的人和法治的人。因而十分有必要强调人地关系中的人性内涵的塑造和建立“新型人地关系”模式并加以传承[2]。因此,构建大学生活园区人地关系的关键在于大学生,发挥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的优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让大学生的良好的精神风貌成为社区的主流。其次,通过大学生的正向引导,让后营社区的精神文化产生变化,使社区商业服务者、社区居民都能够感受到大学对他们的积极影响。

3 后营村的人地关系演变过程

3.1 后营村基本概况

后营村原隶属于安阳县高庄乡,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人口仅有百十人,全部务农;土地全部用于种植农作物。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单一,人少地多,祖辈依靠农业为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安阳师范学院征用后营村土地,建设校园及大学生活园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才得到根本扭转。2009年,后营村改为后营社区。

安阳师范学院于2002年9月在后营村落成,建设初期学校资金严重不足,与后营村协商后,由后营村自筹资金负责承建部分学生公寓,以租赁的形式定期收取租金,共建设配套学生公寓楼9幢,商业网点1个,每年仅租金收入就高达480多万元,人均1万多元。富裕起来的后营村被称为安阳的“小香港”[6]。发展至今,后营社区的学生公寓已拥有15幢宿舍楼,约1.5万人。随后,当地村民相继开设餐馆、服装店、网吧、桌球室等餐饮娱乐设施,绿地、健身场地数量极其有限。

3.2 后营村用地功能结构演变

后营村的人地关系发展模式,按照历史阶段,由后营村到后营社区大致划分三个阶段。

分别为1970至1990年代,1992至2002年,2002年至今,土地用地功能演变分述如下。

(1)1970年代,后营村人少地多,贫穷落后;农业为主,非农产业几乎为零。村民思想僵化,制度约束。土地用途单一,劳动生产按照集体安排进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村民贫富均等,人与人之间无显著的差别,基本解决了温饱,村民之间和睦相处,对土地的开发完全由集体统一指挥,农业产量低,对土地开发程度较低,生态环境良好。

(2)1992—2002年,安阳市政府设立安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后营村首批划入高新区,在高新区管委会的协调下,与香港某投资者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后营村为此拟议圈出土地,拟建“香港城产业园区”。后因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项目落空。1999年,安阳师范学院在后营村征地,开始建设新校区。2002年安阳师范学院新校区落户后营村。后营村委会贷款筹建学生公寓,由学校承租学生公寓,土地利用由原来的单一农田逐渐转向居住用地为主。

(3)2002年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政策的实施,给后营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居民开始从事餐饮服务和房产租赁。由此,后营村完全进入了非农业发展状态,由农民变成了市民,土地由耕地变为城市建设用地,产业由农业变成了非农产业,由经营土地转变为经营资本。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后营村已由粗放走向集约式发展,生产方式由农业和少量乡镇企业变为房地产租赁、餐饮服务业、社区保洁、安保等非农产业为主的模式,村集体收入和村民个人收入急剧增加,在2006年前后,已经成为安阳市小有名气的富裕村。被公众戏称为安阳的“小香港”。而此时的人口数量大增,人口密度加大,人员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土地开发程度加大,开始出现脏乱差的现象,环境问题突出,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紧张状况。

3.3 后营社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3.3.1 用地结构极不平衡,商业用地过度膨胀

后营社区面积较小,用地类型主要有五大类,居住用地(学生公寓和村民住宅区)、公共设施用地、服务业用地、零售业用地和餐饮业用地,其中住宅用地最大,其次为餐饮业用地。在人口接近两万的生活园区,商业用地规模巨大,用地类型多样,尤其餐饮业用地过度,造成社区环境的脏乱差和人员的复杂。整个园区从规划之初,就缺乏长远考虑和科学规划。园区是在对后营老村落的改造基础上,逐渐实施,才形成的大学生活园区。因此带有先天不足,在用地极、资金紧张的背景下,无暇通盘考虑,以优先保证学生能够住下来、能够有饭吃为基本目标,因此绿地和广场的缺失就不足为怪了。

3.3.2 商业活动周期性明显

后营生活园区商业活动受学校假期和作息时间影响极其突出,分别表现为年变化、周变化和日变化。在年变化中,受寒暑假影响,因多数学生放假离校,只有少数考研或者打工的学生依然留在学校附近,正常营业时间一年只有八个月。其余时间为商业冷淡期。在周变化中,双休日零售业赢利多,工作日少。

3.3.3 商业布局集聚显著,功能分区明显

后营的商业空间布局主要集中在后营主干道和部分出租屋片区,受人流量和空间走向的影响,已经形成明显的美食一条街、网吧集聚区、服装鞋帽销售区、修配服务区、清洁日化服务区等微型功能区。餐饮和饭馆主要分布在美食一条街和宿舍楼下,是学生往返校区和公寓的必经之路。衣鞋包饰品店主要分布在美食街西端,距学生宿舍较远地段。美容美发美甲店主要分布在学生宿舍周边和和服饰鞋帽街,整体分布不集中。多数ATM机主要位于校门口和银行门口,安全保证系数较高的位置。

3.3.4 人员结构极其单一,师范特色鲜明

后营社区至今已有约2万学生居住于此,约0.1万个体商户,约0.05万后营社区居民。具有师范学院的共性,女生数量明显多于男生,男女比例约为3:7;在商业街中,有大量针对女性消费者的门店,这也是师范院校生活园区的共性。

4 后营社区人地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不完善,建筑设计不合理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7]。虽然后营社区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但基础设施依然不够完善,存在诸多漏洞。主要体现在:

(1)交通不便,易拥堵。现有街道多是在原来村庄内街道的基础上改造翻新出来,宽度不足;另外路网设计不合理,多为垂直交叉,无环岛,无法舒缓交通压力。

(2)管线设置不合理。园区内,电线、光缆乱扯乱拉现象严重。另外,道路排水系统滞后,排水能力差,在学校西门口区域每逢下雨都会有大量积水。

(3)建筑物密度过大且混杂,学生公寓和社区居民距离近,彼此生活作息节奏不同,容易产生干扰和影响。

4.2 商业服务规模偏小、水平偏低

大学生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时段性和集中性,园区空间偏小,拥挤成为多数在校学生的普遍反映和感受,反映出商业服务规模与学生数量规模不匹配,实际服务规模要小于目前学生数量所需规模,尤其是在必须型消费方面。随着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提高,对于商家的服务水平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园区内商业竞争压力较小,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较差。

4.3 安全隐患较多,卫生较差

园区学生密度和人流量较大,安全隐患大且多是极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

(1)治安隐患。目前,虽已有一定数量的专门人员进行治安管理,但数量明显较少。另外,管理较为松散、懈怠,社会上闲散人员甚至是不法分子随时可以混入园区,时常有治安事件发生。

(2)消防安全隐患。首先,部分餐饮类店铺内无安全提醒和灭火器材;其次,出租屋区域,多数电线从饭店后厨墙面通过且已经被油烟熏黑,有老化现象,存在极大火灾隐患。最后,道路拥挤严重,路面狭窄,一旦遇到火灾,消防车辆无法及时施救。

(3)建筑安全隐患。街道两侧违章搭建、扩建商业房,使道路更窄,进一步加重了交通压力;出租屋区域的楼房店铺陈旧,室内随意改建翻新,危及建筑物稳定。

4.4 发展方式单一,管理混乱,环境欠佳

后营社区发展方式单一,主要依靠商业服务和房地产出租,可持续性不强,更缺乏依托高校的技术含量高的企业。经营管理较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商家自身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社区管委会对园区缺乏科学高效的管理。

作为校园商业服务空间除了具有城市商业服务空间一般特点以外,还应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由于校园商业市场具有特殊的经营环境和消费群体,在文化氛围和消费品位上应有所体现,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当前的大学生活园区商业服务空间很少注重交往空间及场所感的营造,文化底蕴有所欠缺。

5 对促进建立后营新型人地关系的建议

5.1 加强统一规划、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宜居型

大学生活园区

在人员密集的大学生活园区,人员安全是第一位的。而后营社区最大的安全隐患在于道路狭窄、缺乏开阔的疏散场所。针对问题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加强道路管理,对于占道经营现象要严厉打击,遏制其发生;二是在道路较窄的路段,拆除临街搭建的活动商铺,禁止自行车、电动车等车辆通行和停放;三是在时机成熟时,统一规划园区,建设现代化的生活广场,增加建筑物高度,拆除零散的商业店铺和服务设施,这样就可以结余出空地建设绿地和活动广场。

5.2 增强商户服务意识,引导消费,建设智慧型大学生活园区

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对于享受型消费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在现有校园内服务设施不变的情况下,后营生活园区有必要扩大商业服务规模,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立体商业购物广场从而增加店铺数量。人的文化性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壮大,使人地关系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不断趋于和谐。文化既是“人化 ”(按照人类的需要和价值目标改变地理环境),又是“化人”(在改变地理环境的同时改变人类自身)[2]。

同时对于网络消费的出现,建议商户都加入团购网页,让学生享受到团购优惠,同时又能在网上进行评论,既方便店家改进服务,提升质量,又增加了大学生监督的渠道。

5.3 排除安全隐患,建设安全、健康、整洁的大学生活园区

对于各项安全隐患的存在,相应的管理机构应该及时排查、消除。努力构建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切实加大对生产隐患整治力度。

提高商户的卫生意识,关注食品安全,同时与政府相关食品卫生监管部门联合,宣传相关综合管理制度,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加大商铺卫生条件和食品加工环节的监管力度。

5.4 加强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文化水平,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首先,社区管委会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应该引入专业的管理人才;其次,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应该依托学校优势,传播先进文化,走进社区、走近居民,将社团活动在社区内举行;第三,政府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做好园区内的健康安全的宣传,主动向居民和店主传播先进文化,使其即关注经济效益,又关注自己的健康安全、学生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生态的美好。

6 结论与讨论

通过回顾后营村从农村演变到城市社区的历程,指出区位条件、国家政策、区域管理者的决策对村域人地关系演变中的发挥的作用;揭示区域发展目标局限在经济利益上带来的负面影响,探讨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园区人地关系应有的状态,提出实现的策略。在未来人地关系研究中,需要加强对环境伦理和生态道德建设的研究,需要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环境伦理体系,广泛普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意识和文明意识。

[1]方创琳.人地关系研究新进展与展望.地理学报[J].2004,59(10增刊):27-29.

[2]明庆忠.人地关系和谐: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一种地理学的视角[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6):114 -121).

[3]周尚意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中小区域研究的意义.世界地理研究[J].2007,16(12):42-45.

[4]徐燕霞.建设高校新型生活园区文献综述[J].企业家天地,2013(3):111-112.

[5]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简介[EB/OL].[2014- 4 - 18].http://www.aynu.edu.cn/gaikuang/xygk.html.

[6]安阳新闻网·后营村,安阳的“小香港”[EB/OL].[2014 - 4 - 18].http://www.aynews.net.cn/z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369.

[7]高长海,王露伟.大学催生的微区域商业结构分析---以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活园区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5):282 -284.

猜你喜欢
园区社区大学生
社区大作战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影像社区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影像社区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