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目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2015-12-18 13:52单培凤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导向大学生活动

单培凤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中牟 451450)

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指导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项目导向社会实践活动围绕项目展开,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之外,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一系列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学生所学专业、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或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实践活动。项目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活动的项目导向性,更能增强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1 项目导向实践活动特征

项目导向实践活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项目的选择与申报。实践活动既然依据项目而展开,项目的选择和申报就显得非常重要。项目的选择要围绕社会热点、前沿焦点问题而展开,突出社会主旋律,如当下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的研究;也可依据教育厅、社科联项目指南申报项目,使项目立足当下,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当然也可从身边的关键问题、对学生、学校发展有指导意义的问题去选择项目,言之有物,避免无病呻吟,这样的项目申报也更容易得到认可,更容易申报成功。

其次,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选择与申报成功后,第二步就是项目的实施。对于纯理论研究的项目,侧重点在于对理论知识内化及成果的应用,所以要围绕项目开展一系列的观察、调查、研究、成果展示的探讨,通过研究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侧重于实践操作的项目,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内容,要根据具体的项目制定实践计划、设计活动方案,确立项目实践步骤。其中设计活动方案是重点,在方案中,要确立活动主题,确定活动的对象、时间、地点,还有对学生进行分组,帮助学生明确项目的目标等等,设计越充分的方案越容易实施成功。

第三,项目研究成果要用于指导实践。一个项目的意义最终还是体现在他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上,如果一个项目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那么它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项目的研究成果一定要反馈,用于指导实践,这里对指导老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敏锐的感知力、预知能力。

第四,项目完成后的评估。项目完成后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形式进行严格的评估。评估学生的实践总结报告、评估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可行,评估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等。完成评估后的项目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才能从一个项目中收获更多的经验与教训,在短时间内使综合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第五,考核及奖励。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项目导向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要制定一套考核和奖励的具体细则,把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生的学分,同时实践活动也要作为对教师的考核评估的依据。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要给予表彰。

2 项目导向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

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活动,按活动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

1.社会调查。带着项目做调查,对社会作深入了解。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社会调查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对有关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对调查对象的起因、形成和发展态势做出科学描述与分配的一种社会活动。[1]如我们结合思修课程,设计安排一个项目,让学生组成小组在暑期就近选择一个地方做环保意识调查研究。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到调查过程及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全部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负责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调查方法,掌握第一手素材,学会调查;另一方面对学生也是上了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课。学生要通过调查了解当地的环境现状、环保意识,而且还要对素材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给出建议,全面锻炼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社会服务。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德怀特·艾伦曾经深刻的指出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他强调如果教育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就是为社会创造了危害。所以在现代大学,服务社会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一些公益性活动,通过参与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等工作,使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加具体化,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为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的号召,我们结合雷锋精神研究这一项目,开展了雷锋精神教育活动,前期收集以雷锋为主题的生平事迹介绍,雷锋日记,雷锋故事,引导学生讨论我们什么学、如何学,学什么?在此基础上,动员学生去做义工,关爱留守儿童,节假日到敬老院服务等,既锻炼了能力,又奉献了爱心。最后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回到理性认识,把弘扬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领悟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3.专业锻炼。项目导向的实践活动第三个重要方面就是选择和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专业锻炼。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实现高校学生顺利就业,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职场并进一步成长成才的起点。如我们开展的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结合农业工程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安排学生深入农村、深入田间,投身农业一线,一方面把学生在课堂所学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把自己的专业与今后的就业创业结合,进行调研,思考专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等问题,形成调查报告,通过这一系列相关的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

3 项目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遵循的原则

项目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原有实践活动的提升,这种实践以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3.1 服务学生个性化成才

服务学生个性化成才,就是所有的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而展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创设的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在实际操作中,依据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起具体的育人模式。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活动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强的情况下,更加要重视和关注大学生个体,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服务学生个性化成才。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我们必须首先考虑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被父母、祖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很多人上大学前,很少进行家务劳动,动手能力较差。针对大学生这种特点和规律,在实践活动设计中,要从学生的年龄、性格出发,分阶段进行实践训练。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可以以提高动手能力为主要内容,重点开展整理宿舍、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在活动中理解劳动的意义,增强对劳动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逐渐提升活动难度,结合学生专业设计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上,除了把握普遍性,更要突出特殊性,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因为只有感兴趣,才能起到最大功效。可以将实践项目主题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选择社会实践的主题和项目。当然,老师也不是什么都不做,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负责指导,把握方向,这就要求老师密切关注时代发展要求、学科前沿领域,引导学生把目光、注意力转移到社会提倡的科技类、知识类的实践活动上来,引导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注重提升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要勇于突破已有的模式和框架,鼓励学生自主申报活动项目,提升大学生能力和素质。

3.2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当代大学生只有在不断了解社会、体察社会的实践中,才能最终更好地走进社会。项目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把活动与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社区、农村基层的紧密结合。整合多方资源,最大限度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实现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打造校内活动品牌。校内文化活动是对学生教育很好的途径,要全方位的进行挖掘,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把校内活动打造成活动品牌,如利用学雷锋活动、“五四”青年节、军训等校内活动的有效载体,打造“道德讲堂”、“公德剧场”、“公寓文化节”等校内文化活动的亮点,形成特色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模式和机制,提高了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

拓宽校外活动载体。除创新校内文化活动外,还要积极实践素质教育理念,着眼于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吸纳性,与社会联手拓宽校外教育空间,形成了自身发展的新体系、新模式。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与地区联系。学校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针对学校专业建设思路,结合地区发展前景,打造更加优质的实践活动平台,加强与附近企事业机构交流和联系,为学生进行更丰富的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支撑。这种联系,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活动的反馈,及时修正调整活动内容。不仅如此,这种密切联系还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合作单位可借助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展技术革新,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培训有关人员,掌握技术和市场信息。这种互利双赢的关系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和源泉[2]。

4 开展项目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着力点

4.1 建立实践活动导师制度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建立实践活动导师制度,每一次实践活动都安排专门指导教师包括项目导师、专业导师与思政课教师对活动进行专门指导。项目导师一般指申请立项的项目负责人。他们有长期积累的深厚的学术研究背景,对理论知识有着深刻的把握,对思想政治教育等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视域,有他们参与实践活动,能使学生高屋建瓴,从大处入手,学会观察分析的视角,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思政课教师的优势在于较高的政治素养,扎实的理论功底,他们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将思政课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给活动提供充足的动力,保证活动的方向。专业课导师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随时给学生提供专业上面的帮助,更有利于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如此,专业课导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意味着老师有更多机会发现问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保证活动导师制的实施,学校要建立导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原则上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敦促教师从办公室走到学生中间,从狭小的校园走向管阔的社会。学校要建立活动档案,详细记录活动细节,作为总结反思的依据。考核导师投入活动的时间、活动取得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评价。这种考核要形成制度,与评优评先、奖金、提干相关联,提高老师参与的热情和工作力度,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

4.2 健全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

兵家强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要加强实践活动制度建设,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健全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

在学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突出实践活动的地位。对实践教学进行统一的科学规划与组织管理,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列入专项经费预算,统筹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评估不)同专业学生所需技能,根据评估设计不同学年、不同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把过程、结果计入实践活动数据库。实践教学环节不是孤立存在,要加强与其他学生工作的衔接,定期向学校党委汇报。

创新项目导向活动的管理机制。本着与热点相结合、与专业特色、与成才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学校组织导师设计项目活动方向,同时面向各级团学组织和广大学生提出项目征集,综合两方面的意见规划实践项目,并与各实践团队签订项目责任书。[3]

4.3 创新实践基地的模式和功能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高校要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争取政府的优惠政策,争取企业的平台提供,尽可能多的建立形式多样、分布合理的校外活动基地。

在基地建设时,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特点来制定学校的实践基地的拓展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基地建设,避免基地建设的重复和无序。创新实践基地的模式和功能,完善资金保障、技术保障,实现社会实践基地与教学科研基地、勤工助学基地、实习就业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一体化,把社会实践基地真正建设成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平台,建设成学生知识转化和素质内化的舞台,建设成学生科技转化、为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载体[4]。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建立基地活动长效机制,把高校的科教、人才资源与地方、企业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以达到调动起学校和社会双方面积极性的目的,实现“双赢”,以此推动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

[1]许建銊等.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研[M].郑州: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21.

[2]李建玲.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3]鲁宇红,李素芳.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0,(5).

[4]袁伟菊.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的现状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猜你喜欢
导向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犬只导向炮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