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静宁苹果密植栽培典型事例

2015-12-18 08:31王田利刘彩香甘肃省静宁县林业局743400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15年2期
关键词:静宁县苹果园矮化

王田利,刘彩香 (甘肃省静宁县林业局,743400)

密植栽培是苹果生产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长期应用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相伴,发展过程曲折。甘肃省静宁县从1980年开始进行苹果密植栽培试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教训。现对静宁县苹果密植栽培经验进行总结,择取典型事例,以启后者。

1 苹果品种方面

在苹果密植栽培中,品种选择至关重要。大量生产实践证明,苹果品种直接决定苹果密植模式应用的成败。1980年,静宁县苗圃进行了苹果密植栽培试验,选择的主栽品种为金冠,按照3米×2米的行株距,亩栽植111株,栽植当年对树体所发枝条进行拉枝处理,栽后第2年亩产250多千克,第3年亩产1200多千克,第4年亩产2700多千克,第5年亩产3200多千克,开启了静宁县甚至平凉地区苹果密植栽培的先河,成为甘肃省苹果密植栽培的典范。1986年,平凉地区苹果产业启动会在静宁县召开,对苹果密植栽培这一模式进行了充分肯定。同年秋季,静宁县城关镇南关村村民宋徐珍,按照该模式以3米×2米的行株距新建密植苹果园1亩,主栽品种为金冠、秦冠,栽植时采取“坑大、肥多、水足、秋栽”的密植技术,有效地保证了苗木栽植成活。建园后在树体管理上,采用折叠式扇形整形,采取人工强制矮化措施,通过春季拉枝整形,夏季扭梢促花,秋季压枝开角、摘心、缓势、促萌,冬季轻剪缓放、弯曲延伸、控前促后,利用临时枝结果、永久枝扩冠,抓地下、促树势,以果控冠等技术,实现了1年建园、2年挂果、3年丰产、4年高产、6年创纪录。至1988年该密植苹果园结果株率达到55%,3年生树全部投产,亩产量1545千克,6年生树亩产3894千克,取得了较大成功。群众的应用是苹果密植栽培成功的标志,是试验结果的放大,表明苹果密植栽培在静宁县开始进入推广阶段。

在以上苹果密植栽培成功的典型事例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采用了金冠、秦冠这类易成花的品种,有利于以果控冠,可有效地延缓苹果园出现郁闭现象,这是静宁县苹果密植栽培成功的关键所在。

20世纪90年代静宁县苹果生产中普遍采用密植栽培模式,特别是在静宁县城川乡,由于受宋徐珍等人密植园效益的影响,当时所建苹果园普遍栽植密度较大,多数采用4米×2米的行株距,有少部分采用了3米×2米的行株距。这一时期我国苹果产销形势发生变化,富士苹果的发展受到重视,因此在静宁县苹果栽培品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一阶段采用密植栽培的苹果园大多以失败告终。由于富士苹果成花难、进入结果期迟、前期产量上升缓慢,到2000年后,大多苹果园由于空间不足,苹果枝条抱合生长,竞争向上长成了苹果林,低产劣质,效益很低。而在同一时期,静宁县南部的仁大乡在栽培富士时,将密度控制在每亩45株以下,有的采用5米×4米的行株距,亩栽植35株,保证了苹果树如期挂果,进入结果期后,产量持续上升,苹果质量较高,创造了亩产6000千克、亩收益3.6万元的高效典型。

以上静宁县苹果密植栽培事例充分说明,按苹果品种特性选择栽植密度至关重要,切不可盲目跟风。

2 栽植地形方面

同样是苹果密植栽培,在不同地形表现差异也相当悬殊。静宁县细巷乡刘堡村于1997年发展苹果时,在苗木中混有部分矮化苗,由于群众不认识,按乔化苗进行了栽植,由于刘堡村地处山区,无浇灌条件,导致树体矮小,多年来生产效益较低,这一现象在静宁县相当普遍,因而形成了静宁县不适宜进行矮化栽培的观念。而在静宁县威戎镇新华村有一村民,同样在1992年栽植了1.7亩矮化红富士园,由于园地在川区,有良好的浇灌条件,故树体生长健壮,多年来亩产量一直稳定在3500千克左右,成为苹果密植栽培的典型。这充分说明苹果矮化密植对地形的要求严格,只有在水肥条件有保障的地区栽植,生产效益才有保证。

3 种类方面

苹果树按照枝条生长情况分为普通品种和短枝型品种、半短枝型品种3类。一般普通苹果品种树冠高大,密植栽培难度较大;短枝型苹果品种枝条节间紧凑,树冠相对较小,密植栽培管理难度较小;半短枝型苹果品种介于以上二者之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静宁县城川乡至威戎镇大面积栽植的苹果密植园,绝大部分以失败告终,但其中栽植短枝型和半短枝型品种的苹果园,生产经营效益很不错。仁大乡处于静宁县最南部,气温高、土壤肥沃,多年来,群众在苹果生产中栽植密度普遍较小,大多亩栽植株数在45株以下。南门村五社村民陈灵和,2006年按照4米×2米的行株距栽植2亩烟富6号苹果,采用高纺锤形整枝,近年来持续保持高产、稳产,生产效益相当不错,苹果果园和树体控制得也很理想,通风透光性良好,成为静宁县苹果园创新的典型之一。

以上事例说明,在静宁县立地条件下进行苹果密植栽培,应优先发展短枝型和半短枝型苹果品种,普通苹果品种特别是红富士普通品种在密植生产中要慎用。

4 苹果砧木方面

苹果按砧木种类不同可分为普通砧木、矮化砧木、半矮化砧木3类。静宁县苹果生产上以普通砧木栽培为主,矮化砧木和半矮化砧木应用较少。在少量可见的矮化砧应用中,效果很不理想。根据调查,一方面与静宁县立地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与栽植方法有极大的关系。在红寺乡文寺村,有零星矮化苹果园,由于栽植时根砧露地较长,树冠小,长势弱,产量低,群众多放弃管理。而在威戎镇新华村有一村民,栽植以M26为中间砧的红富士苹果园,由于栽植时采用营养大沟栽植法,所挖营养沟深在1米以上,栽植时外露中间砧10厘米左右。由于营养沟深,在第2年进入雨季后,营养沟土壤塌实,树体下陷,埋土后中间砧外露1厘米左右,树冠较大,长势旺,产量和效益多年来一直较当地乔化苹果园高。此事实说明,静宁县在肥水条件好的地方是可以发展矮化密植苹果的,所用砧木对苹果生产影响较大。砧木栽植的深浅也至关重要,进行砧木种类、砧木露地高度等相关试验很有必要。矮化密植是苹果发展的潮流,静宁县苹果要保持持续发展,对矮化栽培的研究、推广是必走之路,矮化密植栽培目前是静宁县苹果生产中的短板,矮化苹果的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

5 苹果树形方面

有学者提出,苹果树形不合适,没有与密植栽培相适应的树形是导致苹果矮化密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苹果密植栽培时亩栽植株数上去了,可是发展观念及管理措施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树形应用上没有跟上。在2000年左右,通过从国外引入高纺锤形树形及自主创造的松塔形树形在苹果生产中应用后,这一状况才有所好转。静宁县苹果栽培生产中主推树形为改良纺锤形,从目前应用状况看,这种树形在亩栽植45株以下时应用是较成功的;在亩栽植45株以上时效果较差,树冠易郁闭,对产量影响较大,改形要及早进行。静宁县在树形应用上开始由改良纺锤形向高纺锤形过渡,总的趋势是随着亩栽植株数的增加,单株中心干上枝轴数量增加,枝干比加大,枝条开张角度加大,对控制措施要求更严。通过对静宁县苹果生产现状的调查,凡能达到以上标准的苹果园均管理得好,产量和效益都较理想。

猜你喜欢
静宁县苹果园矮化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冀西北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
苹果园能否丰产 秋季管理很重要
老苹果园更新改造的关键技术
一种半干旱地区苹果园贮水棒
矮化中间砧苹果幼树抽条调查
静宁县林业发展进入『一张图』时代
静宁县早酥梨提质增效修剪措施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矮化盆栽菊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