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温病学与中医传染病学的关系※

2015-12-21 08:27李青雅郭会军徐立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7期
关键词:温病病因病机

李青雅 郭会军 徐立然 李 真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传染病学科,郑州450008)

综合资讯∥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试论温病学与中医传染病学的关系※

李青雅 郭会军 徐立然 李 真*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传染病学科,郑州450008)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中医传染病学是传统中医与现代传染病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继承了温病学的相关理论,并在结合现代传染病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完善。本文回顾了中医温病学的发展历史,结合现代中医药防治新出现的传染病的临床实际,探讨了温病学与中医传染病学的关系。

温病学;中医传染病学;相关性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主要是阐述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以及转归,揭示温病的本质,并进而研讨其诊断方法、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有效防治各类感染性疾病。中医传染病学是基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方法与技术,阐述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预防、康复与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1]。中医传染病学是传统中医与现代传染病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历史悠久,且在现代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治中显示出重要作用,已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医传染病学在认识疾病的很多方面都来源于温病学,与温病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 温病学与现代中医传染病的命名

温病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外感疾病,凡外感疾病中除了风寒性质以外的疾病都属于温病的范畴。温病的命名,主要是以发病季节、发病季节的主气及临床特点为依据。现代疾病中的多种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禽流感、伤寒、登革热等等都可归属于温病范畴,因此,温病与传染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现代传染病的分类,一种温病病名可能包含了多种现代传染病,如发生于春季的风温,可与流感、肺炎等疾病对应;发生于夏季的暑温可以与登革热、乙脑、热射病等疾病对应。

近代,随着各种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在继承传统温病学理论的基础上,中医传染病学逐渐发展起来,在疾病的命名方面提出了很多创新,也提出了很多新的中医病名。如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在中医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也创造性的提出了很多新的病名,包括喘疫病、肺疫病、时疫肺热病、肺瘟、肺系春瘟、肺毒疫、肺湿疫、肺痹疫等[2,3]。这些病名从中医的角度从病因、病机、病位等方面认识SARS,对指导中医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又如艾滋病,自1981年发现第一例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作为一个新发传染病,许多中医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命名,有认为其主要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接触、母婴传播三种途径进入人体,损伤脏腑功能,破坏人体免免疫力,从而致病,因而将其病名命名为“艾劳”[4],既明确了艾滋病元气亏虚,五脏气血阴阳俱虚的基本病机,并有病深难治,预后不良之义。此外,也有一些新发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禽流感等直接使用西医病名。这些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以及对其进行中医命名,都充分借鉴了温病学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的内容。

2 温病学与现代中医传染病学的病因病机

温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温邪,即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吴又可的《温疫论》提出了温疫的病因、发病等,“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气疫气盛行,所患皆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言其为疫”“疫者感天地之疬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从现代角度分析,温病涉及了包括大部分传染性疾病,其致病原因多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现代中医传染病在病因病机方面继承了传统温病学关于温邪致病的理论,同时也吸纳了现代科学对于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对病因的认识更加准确,很多新发传染病的病因都明确为具体的病原微生物,如非典的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登革热病毒等等。从中医传染病的角度,也有一些病因病机方面的论述,如艾滋病的病因认为是“艾毒”,属“疫毒”范畴,其基本病机主要是“艾毒伤元”[5]。再如流行性出血热,由病毒引起,其病机为温热疫毒由表而入,内传脏腑,深入营血,损伤脉络,与血相结,瘀积不行,攻窜于肾。这些中医对现代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解读,其理论来源于温病学,发展于现代中医传染病,也是现代中医传染病对温病学理论和内涵的继承和丰富。

3 温病学与现代中医传染病学的辨证论治

温病学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的。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以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为基础,用卫气营血的表里层次来概括温病病变的浅深层次及病情的轻重程度。温病学理论指导下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扶正与祛邪。扶正贯穿于治疗的始终,“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祛邪多用清热解毒、清营凉血等方法。当前常见的一些传染病,以温病学的理论来指导临床的辨证论治,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艾滋病为例,在发病过程中常常见到不明原因的发热,以及累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脏腑的症候表现。感染初期,疾病病位相对表浅,卫分证、气分证多见,至病程日久、疾病深入,脏腑、气血、阴阳逐渐虚衰,伤及人体元气,导致气阴两虚、肺脾气虚、心脾气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两虚等多种证型出现,正邪相争,渐进消耗,最终导致元气耗竭。同时对病人进行血液学检测,发现随着疾病的发展,HIV病毒居高不下,免疫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数量日渐降低,这与中医对疾病病机及演变过程的分析也是一致的。在艾滋病的中医药治疗过程中,常用扶正祛邪的中药方剂组合,如益爱康、益元康、扶正排毒片[6]等中药制剂。再如近年来多地流行的手足口病,其病机及传遍规律也可用温病学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该病也是由风热邪气侵袭,邪气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然后迅速传变,深入于里,进入气分,出现卫气同病的症状表现,部分患者由于体质虚弱,或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疾病进一步传变,深入营血,或者逆传心包,发展为重症。至恢复的过程,临床多见气阴两伤之证。整体来看,这些传染病的中医病机演变基本上与温病学的理论是相吻合的,在温病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4 温病学与现代中医传染病学的预防

中医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温疫论》中也提到:“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温病学和现代中医传染病中,预防为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并贯彻始终的。《千金要方》记载辟温杀鬼丸、雄黄丸等药物,既可燃烧,又可佩戴,还可吞服,具有避免邪毒、防止“卒中恶病及时疫”之功;《景岳全书》提到用“福建茶饼”进行口腔消毒,以防病从口入;李时珍提出常食大蒜可预防疫痢、霍乱等病。《治疫全书》中提到,“温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服”。这些都是中医预防思想的体现。以2003年的SARS为例,全国多家医院都采用了中药汤剂进行预防,提高人群免疫力,防止SARS在人群中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再如甲型H1N1流感,其临床表现完全符合“疫毒”传染性强、临床表现相似的特点,可以归类为中医的“时行感冒”“风温”等疾病范畴。中医从预防角度指导了甲流的中医药预防工作,北京中医医院的“甲流预防方”可显著降低甲流的发病率[7]。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也注重使用中药进行多种传染病的预防,如使用贯众、板蓝根、大青叶等预防流感、流脑、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用板蓝根、茵陈、栀子等预防病毒性肝炎等等,这些都是来源于中医中药的有效预防手段。

温病学理论博大精深,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而不断成熟完善。随着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新发传染病近年来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同时也使医学面临了更大的挑战。中医药是我国的伟大宝库,从中医药中寻求防治现代传染病的方法也是我们的责任。使用温病学的理法方药应对当代出现的一些新发传染病,既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的内容,同时也衍生出新的学科:中医传染病学。中医传染病学可以说是温病学的继承和发展,温病学理论在现代中医传染病学的临床实践中将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

[1]刘志斌,杨冀平.加强中医传染病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4):277-278.

[2]全刁淋,许树强.S A R S中医诊疗与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30-36.

[3]杨牧详,王少贤,于文涛,等.中医药参与治疗S A R S综述[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4):1879-1883.

[4]李建成.艾滋病中医病因病名探析[J].中医学报,2014,29(9):1243-1244.

[5]彭勃,李华伟,谢世平,等.论艾毒伤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7-20.

[6]郭会军,陈继忠,郭玉明,等.扶正排毒颗粒对32例艾滋病无症状H IV感染者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5(6):528-529.

[7]刘琳,徐国丽,徐向东.“甲流预防方”预防甲型流感的初步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3,32(2):91.

LI Qingya, GUO Huijun, XU Liran, LI Zhen⋆
(Discipline of Lemology of TCM,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450008, China)

Science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of TCM is a subject that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law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Lemology of TCM i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Based on Science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of TCM,it has bee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with clinical practice of contagion. 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of TCM,and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of TCM and Lemology of TCM combined with clinical practice.

Science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of TCM;Lemology of TCM;relationship

10.3969/j.issn.1672-2779.2015.17.001

1672-2779(2015)-17-0001-02

:张文娟本文校对:白云苹

2015-08-04)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课题项目(N o:102300413212);河南省中医药科技项目(N o:2013Z Y 02061);河南省博士后基金(N o:豫人社博管[2014]3号);河南省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项目(N o:10C X T D140)

*通讯作者:13603988178@163.com

猜你喜欢
温病病因病机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温病教学中应用“以纲带目”教学法的探讨
羌医学病因病机概述
《温病条辨》脉诊探蕴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