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 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安徽合肥市为例

2015-12-23 00:54桑庆庆陆新文桑群群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旅游

桑庆庆,陆新文,桑群群

(1.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230041;2.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230031;3.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镇政府,安徽 合肥230051)

近几年,合肥市休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一些特色农产品产区成立了不少以“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中心。 这既增添了农村就业岗位,解决了富余劳动力,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但是从整体水平和长远发展来看,合肥市现有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缓慢阶段,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经济效益不高,结构单一等问题。另一方面是还未形成优质的品牌资源, 规模化程度不够,缺乏经营特色,宣传促销手段有限。 因此,如何促进合肥市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显得极为迫切。 本文运用SWOT 分析法, 通过对合肥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行的发展对策。

一、合肥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在2008 年,合肥市政府将旅游业当作本市新兴支柱产业, 把发展休闲农业当成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突破口。历经多年的努力, 本市休闲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先后建成了长丰县的草莓休闲农业园、丰乐生态园、肥东县岱山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肥西县紫蓬山森林公园、 三河古镇民族风俗旅游及包河区大圩生态农业园区等一批多元风貌的休闲农业类型。 根据2013 年合肥市旅游局数据统计显示,2013 年合肥市接待国内旅游者5950 万人次,同比增长11.02%,实现旅游总收入524 亿元,同比增长14%,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二)历史文化底蕴内涵深厚

合肥市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休闲农业发展早就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拿古镇三河来说,其深厚的古风古韵,悠久的文化历史,都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色,蕴含地道的徽派特色。 目前,三河古镇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表演者, 拥有众多的文化艺术表演团,如三河庐剧艺术团、三河民俗艺术团、三河民乐队等等。花戏楼举办庐剧和民俗演出,中和祥糕点、米酒、茶干等系列美食,以及三河古碑石、古楹联、花灯及民歌民谣展览,剪纸、刺绣、油纸伞、手工秤等旅游商品的创作,处处都有三河特有的文化魅力, 为合肥市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围绕省政府‘两山一湖’旅游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枢纽作用,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使之成为合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2]。”2009年底,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大、中、小型旅馆、饭店俱全。 全市有二星级以上饭店46 家,客房数7645 间,床位数12795 张,客房出租率62.9%。2010 年合肥市加强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重点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 实现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99%以上,为合肥市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更优质的条件。

二、合肥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一)休闲农业起步晚,规模小

合肥市休闲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大圩镇2003 年首届葡萄节开始,至今只有10 年的时间,与北京、深圳、上海等大城市相比时间较短。 同时,合肥市的休闲旅游景点分布相对分散,规模还偏小,旅游目标定位不明确。就拿起步最早的农家乐来说,合肥市的农家乐基本以“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为主,一般发展规模小,缺乏特色与创新,互相模仿,有的甚至连农家乐“土、特、绿”的经营特点都丢弃了,更不要说当地其他特色旅游资源的利用与整合,旅游产品生命力不持久,远远满足不了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

(二)发展层次低,缺乏创新

目前,合肥市休闲农业多数还是农家乐与农业观光,主要集中在田园风光及种植园上,开放一些采摘、观赏、休闲等初级活动。 此外, 合肥市休闲农业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上,观念较落后,由于很多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业主只注重短期利益, 并不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导致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还仅仅是围绕住宿餐饮的项目来发展休闲农业,所以这让合肥休闲农业的活动项目常常重复, 长期停留于吃农家饭、打麻将、唱歌等常规活动,如此缺乏新意,势必不能够激发游客持久的游兴。

(三)管理不到位,统筹规划不足

合肥市在对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与发达地区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漏洞还有很多。 表现为场地的卫生状况堪忧,基本的消毒设施也没有配备齐全,对污水的处置比较混乱;二是经营方面安全隐患严重,部分场地缺乏消防措施;三是经营管理不到位,缺乏统一的标准对员工进行培训和约束。 除此之外, 合肥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在许多地方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同时,价格不统一、涨幅不统一等问题也导致许多游客满意度下降。

三、合肥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一)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2011 年8 月,合肥迈上“大湖名城”新征程,秉承科学发展理念,抓住了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安徽、江西为首发省份的重要机会,区划调整后的大合肥,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据统计,2013 年全年生产总值(GDP)4672.91 亿元,其中,人均GDP 达到61555 元,较往年继续保持了平稳强劲增长态势。国内旅游收入达509 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4.8%。

自区划调整以来,合肥休闲农业发展迅速,尤其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在城市接待水平上有所提高,截至2013 年年底,合肥市拥有A 级旅游景点48 家;星级饭店75 家,9 家五星级、20 家四星级, 其中不少高星级酒店都分布在合肥周边新开发地区,推动合肥完成向大型城市的顺利转变。

(二)皖江城市带的兴起

2010 年1 月,国务院同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作为实施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关键开发区域, 也作为泛长三角地区的重点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皖江城市带作为产业转移示范区, 其建设是安徽崛起的最好机遇, 将大力推动安徽省现代农业建设。 皖江城市带的全方位发展还将为全省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福音, 作为此次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城市之一的合肥将会有更多的利好政策。 作为合肥市的一个新兴产业,皖江城市带的兴起必将为合肥市休闲农业的新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三)城市人口的增加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人口的逐步增长以及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为合肥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合肥市辖区2008-2013 年人口数如表1 所示。 合肥市2008-2013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如表2 所示。

表1 合肥市辖区2008-2013 年人口数

表2 合肥市2008-2013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表1 可知2008 年合肥市辖区人口2034871 人,到2013 年合肥市辖区人口增加到7611000 人,合肥城镇居民人口增加了5576129 人,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0.19%。由表2 可知2008 年合肥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590.59 元, 到2013 年合肥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7980.00 元,在这5 年间,合肥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2389.41 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41%。

根据合肥未来制定的远景规划显示: 将达到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100 万, 城镇化率85%左右, 主城区人口850-1000 万人。 总体发展目标为:近期,实现从中部的工业型省会城市,向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的飞跃;中期,巢湖治理初见成效,大湖宜居和旅游城市的品牌效应开始突显;远期,巢湖治理成为湖泊治理示范点,科教基地的优势充分发挥并应用于各个领域,合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四、合肥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一)宏观控制及指导比较欠缺

因为政府对休闲农业资源开发方面所做的指导和宏观控制比较少,还有投资者没有做到积极的市场调研,也没有做好相关的发展规划,其结果:一是导致投资决策比较盲目,开发比较混乱,让有的地方休闲农业的景点项目一哄而上。 二是休闲农业项目比较随意, 出现重复和雷同的现象较多。 显得无序、盲目,有可能导致农户间展开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的不利后果。 三是休闲农业产品的开发程度方面,多数比较粗糙,还仅仅是保持在住宿、餐饮方面,而对当地民俗和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等方面及区域整体开发还不够深入, 宣传策划也缺乏新意。 使得休闲农业活动项目同质性高,对游客缺乏持久吸引力。

(二)开发指导思想有误区

休闲农业的宗旨是走进农村、享受自然、保护生态。可有的休闲农业项目与原本的自然、朴素、和谐的基本原则相去甚远,他们一味讲究豪华,在场地上大兴土木,让建筑显得高贵华丽,严重背离了休闲农业的真正内涵,这对农村的文化环境也是一种破坏。 休闲农业所建的新项目,大多有着缺乏文化内涵的弊病,重点是对当地乡村文化的探索不够深入,影响文化休闲项目的种类,对有意义的健身项目未能很好的开发,对娱乐项目缺乏创新点。另外,常见的还有唯“农”而“农”,一味的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所有项目照抄模仿,缺乏自身特色,而丧失了对本土资源及风土人情的有效挖掘。

(三)经营管理缺乏制度标准

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缺少执行可依的制度标准,监管困难。首先是休闲农业场地缺乏一套规范的卫生标准。由于思想观念、传统习惯、卫生常识等因素的制约,有的农家乐场地存在卫生条件差、清洗设备简陋,缺少卫生消毒设施, 生食熟食混放等现象。 其次是旅游场地缺乏安全保护的标准。 由于客流量大, 安全保护的标准欠缺一定程度给人们带来安全隐患,比如有消防火灾、游泳溺水等隐患等。 最后是服务程序不规范。 服务人员缺乏培训,操作流程无章可循;经营者存在较强的小农思想,经常发生宰客、拉客的现象,有的人为迎合游客消费心理,对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举起了屠刀等。

五、合肥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策略

通过前文的SWOT 分析可以看出,在大湖名城的新契机下,合肥市休闲农业发展一定要抓住机遇,立足现有资源,创出品牌产品,探索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城乡共荣。 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统筹规划,全局发展,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一)努力抓住乡村精髓。合肥市的休闲农业发展,一定要把握住乡村的精髓, 其产品的开发也要适应目标客源市场即城市居民的需求。 城市居民去乡村游览, 讲究的是暂别都市的心境, 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淡然。 清新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农耕氛围是休闲农业的命脉,更是农耕文化的精髓, 开发休闲农业一定要突出它的 “乡土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宁淡然的生活步调。“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忘却时间,跳脱规程。 农事活动要安排得“里紧外松”,营造出宁静悠然的情调。

(2)突出神秘,做“黑”做“暗”。 乡村的夜景最应该突出明月清辉、朗朗星空,游客半卧在草塌竹床上神思星座神话,感受树影摇曳。

(3)再现真实的农活现场。 喂养鸡鸭、插秧、割稻、灌渠、拾穗可以让游客限时竞赛,有新鲜有感悟,并加以正确的示范讲解,激发游客游兴。

(4)微缩动态的农耕场景。把最能代表农家生活的部分经典场景可视化,例如,绳子穿好的一串串红通通的红辣椒、池塘里漂浮的采摘菱角的木头澡盆、堆放农耕用具的朴素角落等等,最普通的农耕生活情趣油然而生,让游客回味无穷。

(二)降低投资“门槛”,减少经营风险

休闲农业的环境建设不能片面的轻环境,重设施,不能将资金集中在大兴土木之上。 休闲农业发展要做到“低门槛”,当地农民才能踊跃参加,形成规模,进而创出品牌。同时,“门槛”低了,也意味着先期投入少,回报产出相应就高。 合肥市正处在城市建设的历史性阶段, 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建设的首要因素,所以,休闲农业开发资金的投入,更要谨慎考虑,用更少的资金,做出更符合乡情民风的休闲产品,因地制宜,优先发展农家自建项目,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扶持,减少经营风险,让休闲农业首先达到“富民”目标,然后循序渐进实现“富地方”乃至“富国”的长远目标。

(三)现代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

现代文明中,休闲农业必须体现现代文化,又坚持农耕文化。 避免农耕文化的消极部分, 保留并完善农耕文化的精华,使现代文化与农耕文化互为表里,共同为休闲农业服务。

农家饭店的菜单应体现出简单粗朴之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可以让客人参与进来,亲身体验。例如,为客人把大锅准备好,提供干柴秸秆给客人,让他们生火烧锅,现挖野菜时蔬,现场烹制。

农家民宿可采用现代旅馆的管理方式, 兼顾部分的功能性设施,但外形要做成茅舍竹篱,要有庭院文化,要有菜畦园囿。 民宿的待客之道也要体现淳朴亲情, 强调农耕氛围,有别于都市酒店的商业气息。

(四)控制环境容量,创建舒缓怡人的休闲空间

休闲农业的兴起, 依赖于城市居民对乡村清新宁静环境的向往,这种安逸的农家小调是休闲农业的“魂”,舍了这个魂,就与熙熙攘攘的大众旅游无甚差别,没了特色,失去了感染力。 因此严格控制休闲农业的环境承载力,为游客保持自由大度的休闲空间, 让他们体味城市生活中没有的舒适的田园家居,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所在。

应该说城市周围的乡村地区, 资源空间环境的承载力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影响相对较小,经济环境承载力、环境管理承载力弹性较大,容易改造,对休闲农业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而社会心理环境承载力刚性大,弹性小,并且休闲农业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心理惬意感,因此,休闲农业的社会心理环境承载力比其他休闲方式要小, 更加敏感。如果在城市周边开发休闲农业,环境容量控制失当,降低了游客的心理舒适程度, 他们就会回归形式多样的大众旅游,或者避开休闲农业园区,选择真正的偏远地区。

[1]赵翠侠.合肥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8(1):188—189.

[2]蒋燕禙,赵良庆.合肥市休闲农业发展战略初步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7).

[3]合肥:创新高地正崛起,大湖名城新天堂.人民网,2012 年10 月15 日新闻:http://expo.people.com.cn/n/2012/1015/c57922-19263235.html

[4]逦乐嘎,赵斌.浅析休闲农业的模式类型[J].华北农学报,2010(2):41-43.

[5]范明月.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5 月.

[6]王瑞花,张兵,尹弘.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3):73.

[7]孟志伟.合肥市观光休闲农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23):5-8.

[8]夏光,蔡少祥.合肥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思考[J].安徽农业通报,2008(4):35-37.

[9]大圩乡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构想.合肥市旅游局,2006 年11 月2 日新闻:http://www.hefei.gov.cn/n1105/n235791/n237719/n240514/n240792/1123369.html.

[10]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11(1)76-80.

[11]程逆品,梅虎.桂林市郊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3).

[12]郑岩.城乡统筹视角下大连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0(2):53—54.

[13]合肥市政府网站:http://www.hefei.gov.cn/.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旅游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合肥市朝霞小学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旅游
生态合肥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合肥市出城口道路设计招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