咂出“语言形式”下的味儿

2015-12-24 21:51王芹松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形式动作文本

王芹松

文本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在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互动。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时候,不应该只关注文本语言形式,还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咀嚼,引领学生仔细领会文本的内在精妙之处,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与内涵。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师:(小黑板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本来应该是:“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可是作者都把“我的母亲”放在了后面。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把动作放在前面,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师:对啊,作者把写动作的词语放在前面,把“我的母亲”放在后面,并且一连用了三个“我的母亲”,更突出了母亲的疲惫,并且写出了我的惊讶之情。这样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中,对语序的颠倒,“我的母亲”的重复使用,教师关注到了,可是,对其中所蕴涵的语言韵味,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学生获得的仅仅是一个泛泛的形式名称。脱离了对语言的咀嚼感悟,关注言语形式又有多大的意义?

《慈母情深》同一片断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

师:(小黑板出示句子:①“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②我的母亲直起背,转过身,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对比读这两个句子,谈谈第一个句子给你的感受。

(生读句子)

生:第一个句子让我觉得母亲的动作很慢、很艰难。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生:两个句子写的动作是一样的。“直起背、转过身、用眼睛望我”,这本来是一瞬间就能完成的动作,第一句作者却用三个句子来写,每次都把“我的母亲”放在后面,还用了一个省略号。如果边读句子边想象画面,有一种慢镜头推进的感觉。

师:你读书的方法真好!大家也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生读句子)

师:母亲的动作为什么这么慢,这么艰难?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吗?

生:我从“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这个句子感受到母亲很瘦弱,如果脊背弯曲的时间长了,头低的时间长了,脖子和背就会又酸又疼,所以母亲的动作会很艰难、很慢。

生:“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母亲坐的时间很长、弯腰的时间很长、头在缝纫机板上低的时间也很长,母亲连一小会儿也舍不得歇,所以母亲的动作会很艰难、很慢。

师:你的三个“很长”和文中的四个“立刻”有异曲同工之妙。你通过联系上下文感受到了,这是一位多么辛劳的母亲!一位多么让人心疼的母亲!能不能通过朗读把我们的感受读出来?(生读)

这样,通过对句子形式的揣摩,语言形式下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就被我们咂出味儿来了。

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一些抒情和叙事性文章,作者总是将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依附在适当的语言形式中。因此,教师应当有意引导学生去揣摩语言形式,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内容,走进作者内心,触摸作者情感的脉搏。

(责 编 阿 宁)

猜你喜欢
形式动作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下一个动作
小议过去进行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画动作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