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三个自信”的内涵、标准和途径

2015-12-24 02:53李莉莉
文教资料 2015年23期
关键词:三个自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李莉莉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试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三个自信”的内涵、标准和途径

李莉莉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将“三个自信”的内涵界定为两个真懂和三认识。检验思政课教师是否达到了“三个自信”的标准是“三个真用”:是否能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于教学和教学改革、用于科研、用于服务于社会。实现思政课教师“三个自信”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真学理论,二是大兴调查研究。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 “三个自信” 内涵 标准 途径

自党的十八大对全党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以来,理论界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纵观国内“三个自信”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自信”的内涵、意义、价值、途径、依据等方面展开,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围绕“三个自信”的研究,湖北社科兴起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和研究,启发人们对如何建立理论自信、如何建立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进行深入思考,在全国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与此同时,湖北高校围绕“三个自信”展开积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湖北高校展开的“三个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尤其引人注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必须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宣传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教师,既是“三个自信”主体,又是“三个自信”的建设者。

基于以上理论背景和现实,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三个自信”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化,对于大学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无疑具有极大的实践和理论的意义。

1.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三个自信”的内涵

根据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实践的观点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三个自信”也可以理解为“两个自信”即“理论的自信和实践的自信”。由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三个自信”的内涵可界定为两个真懂和三认识。两个真懂,即懂理论,懂实际。

真懂理论,即真懂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覆盖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1]。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问题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性问题,致力于解决其中存在的一切冲突与矛盾,马克思主义是与民族、国家、时代等特定的历史时空着力点的结合[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4],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创新。思政课教师应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时代和思想的最前沿,秉承实践逻辑,克服虚无主义,坚持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研究和解决思想问题,人的问题,以及发展问题,其中最核心和最根本的是人的解放问题,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

真懂实际,即真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中国历史时期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建设也必须走自己的道路。马克思、列宁关于“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论断,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般原则问题,这对中国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中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历史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同,不论革命,还是建设,都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能照搬俄国的经验,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自己的路[5]。不仅中国革命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而且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式的建设道路。

三个认识是在真懂理论和实际的基础上,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三个自信”的标准

检验思政课教师是否达到了“三个自信”,其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于教学和教学改革,并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是否能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于科研,并真正解决了中国当前实际中的问题;是否能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于服务于社会,并得到社会认可。简称“三个真用”标准。

第一,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于教学和教学改革,并得到大学生的认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培养和形成,至关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文化引导,适应大学生需要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学理念、教育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估机制都应该以此为导向,重在素质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涵养、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外化于行及其行为模式的养成上。

第二,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于科研,并真正解决了中国当前实际中的问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大学制度,其主要的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根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应该统领并规制大学的一切工作并体现在大学的各项工作,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工作,应该是高校的使命,是高校党政工团、后勤服务、学生社团组织等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唯有此才能搭建一个研究和落实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化的广阔平台,这个平台包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研究、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学及改革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化与党政工团工作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化与大学生自治组织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化与后勤保障工作研究,等等[6]。

第三,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于服务于社会,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教育武装大学生,让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成为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这不仅是社会的认可,而且是服务社会的强大武器[7]。

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三个自信”的途径

在实现思政课教师“三个自信”的途径问题上,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真学理论,二是大兴调查研究。

真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得到大学生的认可,首先马克思主义进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头脑,才能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从过程的角度看,前者更重要,它是后者的条件和原因。

大兴调查研究。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是研究的基础,调查是教学的前提,调查是实现思政课教师“三个自信”的根本途径。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等教育出版,2013:2.

[2]王锐生,薛文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9.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5]林蕴晖.苏共二十大与中国走自己的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3-5.

[6][7]李莉莉,高建军,唐琼.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化[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5),49-51,55.

2013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三个自信”研究》

猜你喜欢
三个自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