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以身试毒,“青蒿”花开

2016-01-14 10:09阿凤
妇女生活 2016年1期
关键词:青蒿青蒿素疟疾

阿凤

2015年10月5日,我国医药科学家屠呦呦凭借卓越的成就和巨大的贡献,摘得了世界科学界最高奖项——诺贝尔奖。一时间,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一时间发来贺信,对屠呦呦表示祝贺。可当记者问到屠呦呦获奖有什么感想时,她却说:“这些都是集体研究的成果,功劳首先应该归功于国家,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

从小到大,结婚成家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恭喜您获奖了,我们想先听听您早些年的生活情况?

屠呦呦(以下简称屠):我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如今马上就86岁了。从事医学的父亲,在《诗经》里看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句子,觉得鹿鸣之声悦耳动听,就给我起名字叫呦呦。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深得家人的宠爱,天真烂漫的年代,生活无忧无虑,整天笑逐颜开。受父亲的影响,在童年时,我就对中医学很感兴趣,看到父亲用中草药为乡邻治好了病,我也感到很快乐。那时候我常常问父亲:“中草药咋这么神奇呢?”父亲就拍着我的头说:“呦呦,好好学吧,你长大了也可以给人治病的。”后来,因为父母实在没时间照料我,就把我送到外婆家。我在那里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记:您上学时,学习成绩一定很好吧?

屠:1948年,上初中时,我到宁波效实中学读书。那个年代,女孩子上学读书的人比较少,而且初中的课程比较多,我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每次考试,成绩也就排在中等水平。1950年,我转到宁波中学读书,在班上仍是不显山不露水,成绩一般。

记:初中时学习一般,那到高中时怎样呢?

屠:高中时,跟班里一个学习很好的同学说起将来要考什么大学的事,那个同学问我:“你将来要上什么样的大学?”我摇头说:“还没考虑呢。你想上什么样的大学?”那同学就说:“我想考北京大学或者清华大学,将来报效祖国。”我一听惊呆了,半晌没说出话来。要知道,那时候在我的心目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可都是中国的最高学府,能到那里上学的人,都是象牙塔尖上的明珠啊,我一直都没敢想过。而且,对“报效祖国”这四个字,我一直都觉得太神圣和遥远,那天听那同学一说,我真的很震惊。那天晚上回家后,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心想,人家志存高远,想考北大、清华,我也不能落后,要奋力追击、迎头赶上才对。之后我开始拼命学习起来。上半年考试,我的学习成绩排在了班里前几名。期末考试,学习成绩上升到年级前几名。母亲得知后,就专门给我做我最喜欢吃的香螺,算是奖赏。

记:看来有目标有动力就是不一样,您最终也考上了北京大学。

屠:是的。我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学生物药学。能够接受大学教育,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幸福。从小就目睹中药治病的神奇效果,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科研领域干出点成绩来,报效祖国。大学4年,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植物化学和植物分类学上,学习成绩自然很好。1955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大学时学习的专业属于西医范畴,中药研究所又把我送到中医班学习中医药理论,这为我日后的科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参加工作后,您成家立业,对自己的家庭满意吗?

屠:满意。我丈夫叫李廷钊,我们读过同一所中学,是中学同学。他毕业后到苏联留学,回国后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搞冶金研究工作。在北京,他惊讶地发现,我也在北京工作,而且跟他相距不远,挺激动的。其实,当年在中学时,我们就经常见面,他对我印象挺好的,觉得我聪明、文静、大方,讨人喜欢。因此,每到星期天休息时,他就到我单位附近散步,期望能够偶遇上我。我那时一心扑在科研中,很少到外面游玩,自然也就很难与他见上面。那个年代,青年男女谈对象是有诸多条条框框限制的,一般说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轻人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是自己谈对象,也算是打破世俗偏见,破除旧俗。

有一天,他又散步到我单位附近时,遇到了我。刚见面时,他有点不知所措,情绪激动。镇静下来后,他才说:“哎呀,这不是老同学吗?”我也一眼认出了他。聊了一阵后,我们都觉得十分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不知不觉就聊到了月上中天,只好暂时作别。离别时,我们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

这样见面的次数多了,我们的恋爱关系也就确定下来了。之后,李廷钊才大胆地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当年咱们同班时,我就暗恋着你呢!”我听了心花怒放,很是高兴。他就趁机向我求婚,说:“你嫁给我吧,我会让你幸福的。”我只是笑而不语,停了片刻,说:“那你得正式向我求婚。”谁知李廷钊像变戏法似的,一转身拿出一朵鲜花,真的郑重地向我求婚了。

1963年,我们结了婚。婚后,他大包大揽,家里家外的活都抢着干,从不让我伸手。每次我去做饭,他就说:“你还是歇一会儿吧,把你的医药研究干好就行了。”我说:“那我负责洗碗。”他说:“行!”为了能让家里生活好点儿,一到星期天,他就去菜市场转悠,买点海鲜什么的回来,改善伙食。知道我喜欢吃香螺,他就专门向人学习香螺的做法,然后做给我吃。每每吃着他做的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我的心情就很爽快,总要大大赞赏他一番。

记:一听就知道您家庭生活很幸福,不过我们也听说您平时是个很随意的人,不拘小节,对此您丈夫有意见吗?

屠:呵呵,我在生活上是个马马虎虎的人,平时丢三落四,乱放东西,经常会找不到材料啦证件啦什么的。这时,丈夫都会耐着性子给我找回来,从来没有不耐烦过。说实在的,在这些事上,丈夫没少为我操心。他对我很好,也知道我率真直爽、心直口快,对任何事都会直接表达赞同或者反对的意见,从来不会拐弯抹角,因此对我很包容,从不介意我的不拘小节。

痴迷研究,以身试毒

记:就是说,你们家中的事情大多都是由丈夫来做?

屠:是的,我们家离研究所不远,10多分钟就能到达实验室,我每天下班后吃完晚饭还会到实验室里忙碌,经常忙到半夜才回家。丈夫体恤我,就会多买些食品,放在家里给我当夜宵。我整天泡在实验室里,不分白天黑夜地进行研究,也很劳累。他就会提醒我注意身体,别把自己累坏了。后来,我们的两个女儿相继出生,实在照顾不过来,只好把年仅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养,把还在吃奶的小女儿送回老家让母亲抚养,以至于后来,大女儿见到我都不管我叫妈,这让我伤心了好长一段时间。

记:进行疟疾防治药物的研究工作,您付出不少努力吧?

屠: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付出了很多努力。1967年5月,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当时,老一代抗疟西药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亟待发明新药用以疟疾防治。第二年,我被委以重任,成为这个研究项目的科研组长。那个年代,生活贫困,设施简陋,信息不畅,要想从数千种中草药中筛选出能够抵抗疟疾的药物,无异于大海捞针。当时,全国好多参加试验的单位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中草药及植物,但都没有找到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样本,大家在唉声叹气之余,只好承认失败。但我们没有气馁,研究人员东奔西走,遍访名医,听取群众意见,翻阅历史医药典籍,逐步筛选,从2000多种方药中入手,筛选出640种有单独抗疟性能的中草药。选取范围虽然缩小了,可在反复试验中我们依然找不到可行的抗疟药物。研究陷入僵局,工作找不到突破口。

记:那个年代,搞研究工作,是不是会受到一些干扰?

屠:会受到干扰的。1969年,正处于“文革”时期,一些科研人员只能“靠边站”,或者下乡劳动,我也不例外,去了海南昌江,丈夫则被派往云南的五七干校劳动。我们相隔千里之遥,只能靠鸿雁传书,倾诉思念之苦,并相互鼓励。那真是一段让人难忘的经历。后来,我们又都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记:搞科研,您觉得最需要的是什么?

屠:要有拼命精神,还要有不服输的劲头。那时工作没有进展,我每天回到家都唉声叹气,时不时自言自语。丈夫觉得我都快要魔怔了,就劝我先歇一歇,放一放,清理一下思路。一天,我从床头拿起一本古典医书,突然看到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说:“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可医疟疾。”我想,以前试验青蒿没有效果,很有可能是高温破坏了青蒿中的抗疟成分。于是,我连饭也没顾上吃,就急急忙忙返回了试验室。

记:据说你们在研究中,经常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没有危险吗?

屠:那个时候,所里的研究人员都争着做实验。一天,我闲着翻书,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看到了青蒿能“治疟疾寒热”的记载。我想,课题组至少已经找对了研究的方向。后来,大家都抢着在自己身上做试验。因为长期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我也因此染上了肝病毒。

团队支撑,获得诺奖

记:青蒿素研究成功后,您和您的团队都很高兴吧?

屠:是的。1971年10月,我们首次采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制剂,在实验室中得到了满意的效果。实验成功的那一刻,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现在回想起那一幕,我还是感觉很激动,很兴奋。那天回到家,我一脸灿烂的笑容,非要亲手做一桌好饭菜不可,弄得丈夫很是奇怪。后来得知我们的研究成功了,他也很为我高兴。

记:研究获得成功后,下一步就要在患者身上做实验了?

屠:是的。1972年8月,我们在医院选取了30例病人,疗效很显著。那段时间,我和研究所的同事们,每天都处在激动与喜悦之中。之后,在全国2099例病例验证中,青蒿素被确定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1986年,“青蒿素”获得我国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青蒿素”的诞生,成为全人类对抗疟疾的有力武器,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特别是在非洲,挽救了很多饱受疟疾之苦的民众的生命。

记:那后来对青蒿素的研究还有进展吗?

屠:有的。1992年,针对青蒿素对疟疾有抑制作用,但很难根治疾病的缺点,我们又深入研究,发明了双氢青蒿素,能够有效根治疟疾。很快,双氢青蒿素就成为医治疟疾的首选药物,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并大批量生产,畅销国际市场。

记:除了这次的诺贝尔奖,这个研究成果获得过别的奖项吗?

屠:获得过“拉斯克奖”。2011年9月,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在纽约隆重举行,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世界级殊荣。领奖前,我有点犯难,因为身体大不如前,肝脏不好,血糖也高,腿也有些毛病,去那么远真有些困难。丈夫思考再三,决定陪我一起去领奖。在那个颁奖典礼上,我是唯一一个没有留学经历、没有博士身份、没有院士光环的普通科研工作者。尽管如此,我还是很自豪。

记:获奖后心态有什么变化吗?

屠:没有什么变化。我去领奖时,就连我们小区的邻居都不知道这件事,我也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我的原则是:低调处事,不事张扬。

记:2015年,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有什么感想?

屠:非常高兴。一夜之间,我成了名人,在北京东四环的家中,丈夫成了我的秘书,负责接听电话,处理各种事务。第二天一早,全国各地的记者和同事、好友都来我家祝贺拜访,让我应接不暇,很不习惯。好在有丈夫忙前忙后地招待客人,回答各种问话。获奖之后,有人说要给我写一本书,宣传我的科研精神,我拒绝了。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贡献,这个奖项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所有参与和支持这项科学研究的人。我们能为世界医学做出贡献,我们的成果能被国际认可,这是我们的荣幸。但我们也很清楚,获得这个奖,也意味着我们的责任更大,我们要更加努力地进行科学研究,为人类造福。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青蒿青蒿素疟疾
五月雨
青蒿可退虚热
疟疾,不再是非洲的“地方病”
某些自制汤或可对抗疟疾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太空技术预测疟疾暴发
“青蒿素抗药性”如何应对?屠呦呦等提出合理方案
青蒿之内还有宝藏
输入性疟疾
乡野里的青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