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庆九《观刈麦》教学简案与设计意图

2016-01-18 16:18
江西教育B 2015年12期
关键词:理趣诗作评析

一、整体朗读诗作,了解内容主旨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归纳本诗主要内容。

3.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

【评析】《观刈麦》这首诗语言明白浅显,学生通过朗读基本能明白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实际上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能够自己或通过互助来解决。所以本环节设计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能达到整体感知诗作的程度,为以下探求作者现场心理做好阅读想象的准备。

二、细读描绘画面的诗句,想象作者情感

1.说说作者描绘的画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

要求:能描绘出画面中人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人物的心理。比如第一幅画面中农人劳动的紧张、忙碌、辛苦以及他们的反常心理等,对农人的反常心理应该抓住“惜”字体会。

3.假如你看到一家人刈麦的情景,你会怎样想?

4.看到一家人刈麦的情景,作者会怎样想?

5.当看到贫妇人拾卖穗的情景,你首先会产生怎样的疑惑?

6. 当听了刈麦和拾麦人间的对话,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评析】面对作者用文字描绘的一幅幅画面,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然后再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想象作为普通人会有什么感想,作为特殊身份的作者会怎样想。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和作者同呼吸共思考,经历一番观察、沉思后获得阅读思维的训练。经历一番想象思考,就会明白简单的文字、清晰的诗作结构里,其实蕴藏着无穷的生活理趣。

三、细读作者自省的诗句,猜测作者的真正意图

1.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作者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讨论:如何看待作者的自省。

【评析】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重点是要学生理解作者的自省。作者自我解剖反思,自然能够体现他的人文关怀的思想,但作者的反思真正的目的不仅仅是反思自己,而是借自己的愧疚,把矛头指向整个封建统治阶层。作者仅是一个小官吏,他无法改变农民的生活,也不能直截了当地批判当朝统治者,只能反思自己,达到言尽而意不尽的程度。这样引导学生阅读,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真实的内心,也能直观地理解作者这一类诗作表达思想情感的特点。

四、总结归纳讽喻诗的特点

讨论:从这首诗的语言、内容、主旨、情感上看,你觉得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评析】在真切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情感现场的基础上,进入这个教学环节的学习讨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首诗,了解这一类诗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具体的诗作学习中获得讽喻诗这一知识概念,在头脑中有一个形象的认知。

【总体设计意图】《观刈麦》写的是农民生活,记录农民的生存状态,也记录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反思。无论表现哪种生存,作者都是通过描写意象表达情感。也就是说,作者在走访民间的过程中,并没有“主题先行”。而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却“主题先行”“先入为主”,所有的教学行为一开始都一致指向主题。这样的阅读实质就是一种“主题先行”式的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在文章中寻章摘句,寻找能够印证某个观点的内容,因而就失去了发现、思考的思维过程。

从文字角度上看,《观刈麦》没什么阅读障碍,学生似乎能直截了当地理解主题。如果是这样,就失去了阅读的理趣,就不能真正做到和文本、作者的情意交融。要知道,《观刈麦》文字虽简单,后面却站着一个情感复杂的作者,他的千愁万绪统统蕴藏在简单朴实的文字里,只有通过文字阅读,还原场景,想象作者此情此景下的生存心态,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着作者的种种情思。这样,简单朴实的诗歌文字才能鲜活起来,自然会看见其中散发着的理趣光辉。

责任编辑 黎文雯

E-mail:jxjylww@sina.com

猜你喜欢
理趣诗作评析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
《车营叩答合编浅说》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