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心理干预对策研究

2016-01-28 07:01王玉秀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体质健康心理干预

王玉秀,徐 飞

(浙江工业大学 体军部体育科研所;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4)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心理干预对策研究

王玉秀,徐飞

(浙江工业大学 体军部体育科研所;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4)

摘要:文章通过对浙江省近5年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以及体质调研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认为要维持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待于科学干预学生体育锻炼的认知心理因素。采用体质测量法和心理测量法分析了男女大学生体质与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并基于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APA)探讨了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体育锻炼态度等心理要素的干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男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且在行为习惯与行为控制两因子上呈显著的性别差异;②男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女大学生,身体肥胖、协调、活动、整体身体因子呈显著差异,身体健康、耐力及总分呈非常显著的差异;③男大学生体质各因子与体育锻炼态度呈显著相关,而女生只有坐位体前屈及800m跑与体育锻炼态度呈显著相关;④男大学生1 000m跑与身体健康、自尊及总分存在显著相关,女生体重、握力与身体自尊,坐位体前屈与身体活力,800m跑与身体耐力,自尊呈显著相关;⑤男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主要与行为习惯、行为控制及主观标准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女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多数因子均呈显著相关,身体健康、耐力、外表、活力、自尊、整体身体因子及总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⑥从认知心理因素干预学生的体质健康,可以将体育锻炼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策略和变化的具体阶段联系起来,有效激发与维持学生的科学体育生活方式。

关键词:体质健康;体育锻炼态度;身体自我概念;健康行为过程理论;心理干预

收稿日期:2014-08-29

作者简介:王玉秀(1977-),女,江苏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质健康与心理咨询.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1-0095-10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articl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5 years data of fitness health in college freshman and fitness health investigation data in Zhejiang province, we think that to maintain and raise student's fitness health is treated to interfere the cognition mental factor on student's athletics. Through fitness and mental measurement, w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 of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fitness and body self-concept as well as exercise attitude, an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 (HAPA) ,we inquir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strategy of main mental factors like body self-concept, exercise attitude, etc.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①Each factor of male student's exercise attitude is higher than female students,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ehavior control and habit. ②Each factor of male student's body self-concept is lower than female students,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dy fat, moderate, the activity, whole body factor, healthy body, and total cent to present the much more difference. ③Male's each factor of fitness is related to exercise attitude, but girl only the bend before the body and 800 meters is related to exercise attitude; ④1000 meters of college male student is 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healthy body, self-respect and total cent, girl's weight, grip and body self-respect; the bend before the body to body vitality; 800 meters and endurance, and self-respect present significant relation; ⑤There is signi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body self-concept to exercise attitude; body self-concept can positive estimate exercise attitude. ⑥The intervention in student's fitness health by mental factor can contact changing various strategy in the process with change stage, and may effectively stir up and maintain student's healthy exercise style.

Research on the Mental Interfere Strategy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Promotion

WANG YU-xiu,XU Fei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E & Militar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Physical Fitness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23, China)

Key words:physical fitness; exercise attitude; body self-concept; the theory of 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 mental interferes

0前言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多年以来持续下滑,这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浙江省高校新生近5年的体质健康数据结果及每5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结果表明:浙江省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趋势已得到控制,体质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肥胖检出率增加,上肢肌肉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下降,学生体质健康平均分的提高幅度不大,良好率有所下降,优秀率较低。如何更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水平一直是困扰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单从外因着手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质改善效果也难以达到最优化。所以相关工作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解决。宏观层面必须要注重统一思想、增强意识、强化体制、优化管理;微观方面必须研究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机制,从心理学、体育学、教育学、生理学及社会学等多角度进行综合干预,研究学生产生与维持健康的体育锻炼行为的规律与具体干预对策。

有研究证实,青少年体质下降与锻炼的不足有直接的关系,而锻炼不足除受场地器材、管理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制约外,还受个体对体育锻炼的意愿和信念等认知心理因素影响[1]。健康信念理论、保护动机理论、合理行动/计划行为理论、多阶段改变理论、健康行为过程理论,这五种有关健康行为改变的代表性理论认为:行为转变是易感性、态度、对行为改变的利弊认识以及自我效能感等特定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2-5]。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表现(频率、时间等)主要与环境条件(场地、设备等)及个人因素(知识、态度和自我效能等)相关,其中,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影响很大[6-8]。而运动行为认知和感受因素中,知觉运动利益、知觉运动自我效能、运动时的感受、运动社会支持及运动环境与运动坚持性存在正相关,而知觉运动障碍则与运动坚持性存在负相关[9]。笔者关于浙江省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及不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的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男、女大学生喜欢体育比例分别是60%与39%,不喜欢比例是7%与9%;平均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足30min的比例分别是48%与66%;认为“怕累,怕吃苦”原因而不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是47%与50%,认为“没有养成习惯”原因的比例是26%与31%,认为“没有喜欢的项目”原因的比例是15%与12%,而认为“没有场地器材”原因的只有3%与0.5%。由此可见: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远远达不到“每天1小时”,其体育锻炼行为的建立与维持的主要原因还不在于客观因素,而在于学生的主观原因,比如锻炼的动机、态度、习惯、意识及自我效能等方面。因此,通过加强体质健康心理干预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锻炼促进健康的信念,提高其锻炼意愿和完成锻炼任务的自我效能感,是增加青少年锻炼行为的重要手段。

本文采用体质测量法和心理测量法探讨了大学男生、女生身体自我概念、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及其与体质健康状况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并探讨了在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APA)的体育锻炼促进的实践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因素进行干预,以期采用更加科学及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并维持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体育生活方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浙江工业大学三年级学生370人(男生197人、女生173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无心血管系统疾病,测试期间无运动损伤。基本情况如下:年龄22.5±1.16岁,身高170±7.67 cm,体重59.45±8.92 kg。

1.2研究方法

1.2.1体质测量。实验仪器及器材:智能电子身高体重仪、坐位体前屈仪、立定跳远仪、肺活量仪和秒表等。测试指标与方法:统一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握力、坐位体前屈、1 000(男)/800(女)m跑、3 000/2 400m跑。跑步项目均在400m塑胶田径场完成,其余项目在体质测试实验室完成。所有测试均遵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有关要求进行[10]。

1.2.2心理测量法。锻炼态度量表(SPT):共70个题目,分为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8个维度。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11,12]。

身体自我陈述问卷(PSDQ):共70个题目,分为力量、肥胖、活动性、耐力、运动能力、协调性、健康、外貌、灵活性、整体身体和身体自尊11个维度,采用6点制评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13]。

1.3数据统计

数据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体育锻炼态度及身体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体质、体育锻炼态度及身体自我概念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著水平皆置为P<0.05。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男生、女生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比较

表1 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量表得分比较

注:*P<0.05,**P<0.01(下同)

表1与表2的结果表明:大学男生体育锻炼态度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行为习惯及行为控制因子呈非常显著的差异。而大学男生在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的得分均低于女生,其中身体肥胖、身体协调、身体活动、整体身体因子呈显著差异,身体健康、身体耐力及总分有非常显著差异。

表2 男、女生身体自我概念量表得分比较结果

2.2大学男生、女生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分析

表3和表4的结果表明:男生肺活量与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握力与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坐位体前屈与目标态度,3 000m跑与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控制、主观标准,1 000m跑与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主观标准,体质健康总成绩与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布于0.222~0.287区间,而其它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而女生坐位体前屈与目标态度、行为习惯、情感体验,800m跑与行为态度、行为意向,体质健康总成绩与目标态度、情感体验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布于0.253~0.453区间,其它各因子之间相关关系则较低。

表3 男生体质健康各指标与体育锻炼态度各因子的相关统计结果

表4 女生体质健康各指标与体育锻炼态度各因子的相关统计结果

表5 男生体质各指标与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相关统计结果

表6 女生体质各指标与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相关分析

2.3大学男生、女生体质健康状况与身体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表5和表6的结果表明:男生体质各指标与身体自我概念之间,只有1 000m跑与身体健康,与身体自尊,与总分存在显著相关,其它各因子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女生只有体重与身体自尊,握力与身体自尊,坐位体前屈与身体活力,800m跑与身体耐力、与整体身体呈显著相关,其它各因子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

2.4大学男生、女生 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分析

表7 男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与体育锻炼态度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表8 女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与体育锻炼态度各因子的相关分析比较

表7和表8的结果表明:男生身体力量与行为控制,身体灵活与主观标准,身体耐力与行为习惯,身体外表与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控制,身体协调与行为习惯,整体身体与行为控制、主观标准,身体自尊与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总分与行为习惯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布于0.206~0.337区间,其它各因子之间相关性较低。女生身体灵活与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身体耐力与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身体外表与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运动能力与行为意向、行为控制、主观标准,身体肥胖与目标态度,身体协调与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身体活动与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整体身体与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身体自尊与目标态度、行为认知、主观标准,总分与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控制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布于-0.311~0.937区间,其它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

表9 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对体育锻炼态度的回归分析

由表9可知:身体自我概念的身体健康、身体耐力、身体外表、身体活力、整体身体、身体自尊因子及总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3讨论

3.1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比较与分析

锻炼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本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在体育锻炼态度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且在行为习惯与行为控制两因子上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说明男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比女生更加积极,对体育锻炼的健身效应更为肯定与认可,对参与锻炼时所体验的情感要优于女生,比女生更能感受到外界对其参与锻炼的支持与鼓励,比女生更容易感受到对锻炼行为难度的控制与把握,并且比女生拥有更多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打算,并愿意在大多数程度上参与锻炼,计划为参与体育锻炼付出更多努力。有人提出,女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缺乏自主权和科学指导、锻炼方法偏难、没有锻炼计划,所以在锻炼中表现得比较迷茫[14]。而且女大学生难以从周围环境感受到体育锻炼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所以应加强针对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组织更多体育比赛以吸引女学生参加。

自我效能感是增强与促进锻炼行为改变的重要因素,它对学生激发与维持科学体育健身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体自我概念作为多维度自我效能的一个方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与评价,是整体自我概念中一个基础而又重要的部分。身体自我概念不仅对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这种身体确认与身体活动的选择以及参与或回避参加竞技运动、休闲活动、体育锻炼或减体重的策略训练等与健康相关的行为有关,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15,16]。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男生在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的得分均低于女生,其中身体肥胖、身体协调、身体活动、整体身体因子呈显著差异,身体健康、身体耐力及总分有非常显著差异。这说明男生对身体自我各因子的评价均低于女生。

3.2大学男生、女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锻炼态度及身体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体质健康各因子与其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生锻炼态度主要与肺活量、握力、3 000m及1 000m跑、体质健康成绩呈显著相关,女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要与坐位体前屈、800m跑及体质健康成绩呈显著相关。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取决于遗传、营养、运动等主要因素,其中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素质的重要保障。而体育锻炼态度是直接促进学生建立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内部动因,学生有什么样的体育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运动实践。通常积极的体育态度包含三个方面的表现,即面向知识的、面向成就的和面向体验刺激的态度,只有积极的态度才能诱发出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研究证实,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能有效预测其锻炼时间、强度与频率[17]。因此,有效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有可能引导学生产生科学体育锻炼的行为,从而保证良好的体质健康状况。

大学生体质健康各因子与其身体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生1 000m跑与身体健康、身体自尊及身体自我总分存在显著相关,女生体重与身体自尊,握力与身体自尊,坐位体前屈与身体活力,800m跑与身体耐力、身体自尊呈显著相关,其它各因子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总体来看,学生的耐力素质与体育锻炼态度及身体自我概念水平呈显著相关。叶志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的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与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8]。这说明适宜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促进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之后又会进一步维持体育锻炼行为,这种良性循环的系统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建议在实际教学中,综合考虑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科学的体育与心理干预,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与力量素质,并有效干预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让三者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主要与行为习惯、行为控制及主观标准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其它各因子之间的相关较低,女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除了身体健康、身体力量、身体外表与身体肥胖与体育锻炼态度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外,其它各因子之间均呈现了显著性相关。

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对体育锻炼态度的回归分析表明:身体自我概念的身体健康、身体耐力、身体外表、身体活力、整体身体、身体自尊因子及总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已证实身体自我概念对锻炼态度有一定的影响和预测作用[19],蔡理进一步证实,身体自我对体育锻炼参与有着显著的正效应作用,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维度分别对女性和男性体育锻炼参与度有显著影响[20]。这说明学生对自己身体相貌、体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的自我评价对体育锻炼的动机、态度及运动参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21,22]一致。另有研究也指出,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将身体自我概念作为一种(心理前因的)干预途径来促进体育锻炼行为,和将其作为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后果)具有同等重要的实践意义[23]。因此,本研究认为了解自己的身体自我概念不仅能有效提高运动行为的成绩表现,而且可以促使个体更规律地参与身体活动,所以应采取有效的体育与心理干预措施促进大学生的身体自我不断发展,将有利于激发其内在锻炼动机与行为,促进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当学生的身体自我评价较高时,学生产生优越感,可能会有:“体质好了,就不需要锻炼”的错误认知,教师应给予积极评价,进一步强化体育锻炼的身心效益,引导学生坚持锻炼;第二,当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水平较低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给学生树立信心,提供帮助与指导,教会学生积极应对。

3.3身体自尊及体育锻炼态度的心理干预在体质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中的运用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和模型对锻炼行为的预测、激发和干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综合性和一体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APA[24])被引证为过去10年里最重要的理论健康促进发展模式之一。HAPA是健康行为领域研究的新取向,能够较好地预测、解释和指导如何改变人们各种与健康相关的行为。该理论将健康行为改变划分为两个分离的过程:(a)出现愿望的动机阶段;(b)愿望转变为行动的决断阶段。首先,个体要产生改变行为的意图,部分取决于自我信念。其次,真正的改变需要以下几个步骤:计划、开始、维持行为以及对行为出现反复的管理。社会认知变量在这两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感知到的自我效能是唯一一个对两个过程均起着重要预测作用的变量。心理模拟和自我调节是目标实现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成分[25]。HAPA关注行为改变的结果,关注行为转变的发展阶段和过程,重视主体性因素的发挥,重视人的认知、主观性体验的作用,相信人的能力和自我调控作用。

在锻炼心理学领域,HAPA将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改变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无锻炼意向阶段。该阶段的任务是促进锻炼意向的形成。②有锻炼意向阶段。制定详细的锻炼计划为今后进行锻炼做准备是主要任务。③锻炼行动阶段。核心是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坚持进行体育锻炼。HAPA认为一些社会认知变量在不同阶段上对认知和行为的预测能力不同。每个阶段的个体需要接受内容不同的干预手段以期获得帮助并被激励进入行为变化序列的下一阶段。意向、计划和行动形成了一个连续性行为变化体。在无意向阶段的匹配干预是动机干预,意向阶段的匹配干预是决断干预,而行动阶段的匹配干预则是维持干预[26]。

目前,在身体活动(锻炼)领域已有较多阶段匹配性干预的研究。例如,Blissmer等和Lippke等的多项研究均验证了阶段匹配性干预对不同研究对象的锻炼行为改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处于行为改变不同阶段的个体应该接受不同的干预措施[27-30]。沈梦英等的研究表明:各认知变量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要性,支持了HAPA在中国成年人群锻炼行为领域中的跨文化适用性,此模型可以对成年人的锻炼行为进行解释。要促进和增加锻炼行为,需要强调计划的制定阶段;进行锻炼行为干预时,也要强调计划的执行。所以要想促进个体规律地参与身体锻炼,需强调锻炼计划的制定与执行[31]。

因此,基于HAPA理论及本研究结果,探讨如何从学生的心理因素入手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锻炼的行为。我们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要考虑其复杂性,不能用同一种干预方法对待行为转变正处于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试图把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策略和变化的具体阶段联系起来,对待行为转变正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可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①对在前意向阶段和意向阶段的学生,认知的提高是学生自愿采纳锻炼行为的前提,我们要着重对锻炼动机进行干预,主要从学生的危险知觉、自我效能、结果预期方面入手。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的意识唤起,帮助学生感知到体质健康下降的易感性、严重性,感知到科学体育锻炼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好处和障碍,感知缺乏锻炼的不良影响。老师们在开学初发现多数学生对自己体质健康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及自己的实际体质健康状况都不是很清楚,尤其一些体质健康水平较差的学生,他们有逃避和放弃的行为倾向。为此,可通过加强对体质健康、控制体重、平衡膳食、合理锻炼等的宣传与动员,使学生发现并且学习那些能够改善体质的事实、观念和技巧,可并可尝试让学生体验伴随肥胖、体质下降、缺乏锻炼而带来的焦虑、苦恼与恐惧等负面情绪。其次,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它是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自我效能的信念决定了人们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励以及如何行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的体质测试各指标,只有1 000/800m跑与身体健康、身体自尊呈显著相关,这表明学生对自己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缺乏科学评价,他们对自己身体各个维度的评价只是一种主观感觉。谢红光的研究表明“体质评价自我效能”对体育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并对行为习惯具有显著的间接影响效应[32]。因此,教师要以体质健康测评为客观线索,在激励个体采取自我健康行为过程中,通过教育措施强化对“锻炼益处”的预期,强化学生对体质健康评价结果的关注,在指导学生体育练习的过程中给予积极地反馈,根据体质测试的结果及体育技能学习的表现,科学评价学生的身体自我的各个维度,给予及时的强化与指导,通过树立榜样、介绍成功经验,同伴比较与支持等策略,让学生对自己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建立科学评价,并树立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自我信念与结果预期,这对促进学生的自我效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②对处于准备阶段的学生,主要是进行积极反馈、目标设置及决策评定。积极正面地肯定与鼓励,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恰当而有弹性的长短期目标,可激发动机,强化行为;通过宣传体育锻炼对身体、心理的收益来加强参与体育锻炼的决策与行动。因为自主性支持和3种基本心理需要均可正向预测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33]。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保持平衡膳食、良好生活习惯的可行性分析,提供科学饮食与体育锻炼的方案,为青少年提供相关运动信息,给予充分选择机会,鼓励自我调节和自我启发,教会学生寻求并且运用对促进体育锻炼和增强体质的社会支持,比如体育活动场所的利用,体育活动团体的参与、相关的技术指导等。学院、班级或体育教师可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做出一个决定进行改变的严格承诺,制定具体详细的体质健康促进计划与执行书。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自我和环境进行再评价,让他们认识到积极的体育行为改变是作为人的个性的一个重要部分,认识到在自己最接近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肥胖、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的消极影响,以及控制体重、合理饮食与锻炼、科学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规范在朝向支持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方向变化。

③对处于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的学生,首先要分析其进行保持运动的可行性,增强感知行为的控制变量。我国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即锻炼态度阶段和锻炼行为阶段,前后两个阶段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在锻炼态度阶段,各影响因素作用并不明显,而在锻炼行为阶段,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行为习惯及行为意向的作用非常显著[34]。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男生的力量及耐力素质相关,与女生的柔韧及耐力素质相关,且男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行为控制及主观标准因子与身体耐力、外表、协调及整体自尊存在显著相关,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各因子与身体耐力、外表、协调、运动能力及整体自尊存在显著相关。因此,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认知引导,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自尊的水平,从而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可以直接干预学生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行为习惯等心理因素,比如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参与锻炼时所体验到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知到参与锻炼的社会压力以及良好的社会支持,让学生感知到从事锻炼行为自我控制感及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体育锻炼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进一步强化自动化的体育锻炼行为模式。其次,也可通过开展有意义的体质健康活动,建立行为目标设置模型,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实现主体规范,进一步增强自我效能感,这对学生维持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④对处在意向期以后的大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结果期望值的认识,引导学生知觉到体育锻炼的益处,比如身体形态的改善,身体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拓展,自信心与问题应对能力的增强等,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坚持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行为改变阶段与干预策略不匹配时,退出锻炼的人会增多[35]。因此,结合大学生不同体质状况及不同阶段的体质健康行为特点来制订运动处方。

总之,对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更加强调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阶段性、过程性,以及更多的社会认知因素对其形成与维持所产生的作用。从生态观和系统观的角度对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进行全新的分析和诠释已经成为未来该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少数研究者开始尝试将两到三种理论结合起来建构一个综合性的行为转变理论,并开展一些初步的实证研究[36-41]。我们不断尝试地将HAPA运用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所有相关的教学活动中,但其主要的核心在于要从认知心理干预的角度,把体育锻炼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策略和变化的具体阶段联系起来,这才能够对激发与维持学生的科学体育生活方式产生更加有效的成效。

4结论

4.1男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且在行为习惯与行为控制两因子上呈显著的性别差异;

4.2男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女大学生,身体肥胖、协调、活动、整体身体因子呈显著差异,身体健康、耐力及总分呈非常显著的差异;

4.3男大学生体质各因子与体育锻炼态度呈显著相关,而女生只有坐位体前屈及800m跑与体育锻炼态度呈显著相关;

4.4男大学生1 000m跑与身体健康、自尊及总分存在显著相关,女生体重、握力与身体自尊,坐位体前屈与身体活力,800m跑与身体耐力、自尊呈显著相关;

4.5男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主要与行为习惯、行为控制及主观标准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女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多数因子均呈显著相关;身体健康、耐力、外表、活力、自尊、整体身体因子及总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4.6从认知心理因素干预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与行为,可以将体育锻炼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策略和变化的具体阶段联系起来,有效激发与维持学生的科学体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章建成,平杰,任杰,等.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干预策略分析[J].体育科学,2012,32(12):15-23.

[2]BECKER M.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personal health behaviour[J].Health Edu Monographs,1974,2:324-508.

[3]Prochaska JO, Redding CA, Evere KE1 The trans 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1 In: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Publishers,1997,16(1):28-31.

[4]Schwarzer,R. Self-efficacy in the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behaviors: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nd a new model. In R. Self-efficacy:Thought control of action. Washington,DC: Hemisphere.1992:217-243.

[5]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122-127.

[6]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 Rev,1977,84:191-215.

[7]Bandura Albert.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6:99-102.

[8]Bandura A,Adams N E,Hardy A B,et al. Tests of the generality of self-efficacy theory[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80,4:39-66.

[9]孙志伟.基于健康促进理论下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0]《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1]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12]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13 ]杨剑.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的介绍与修订[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1):83-86.

[14]王景贤.关于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8(1):11-13.

[15]黄希庭.青少年身体自我的研究述评[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6):43-46.

[16]Fox K R.The physical self-perception profile manual[M].PRN Monograph. Dekalb,11,office for Health promotion,1990.

[17]刘正国,李莉.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其锻炼行为影响的预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6):563-567.

[18]叶志.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与运动参与关系探讨[D].湖北大学,2012.

[19]李明,陈诗强.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对锻炼态度的影响[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5):87-90.

[20]蔡理.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基于心理控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1]Hayes, Sean D Crocker, Poter R E, et al. Gender difference in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global self-esteem and physical activity: Evaluation of the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profile model[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98,22(1):1-14.

[22]Fox K R,Corbin C B. The Phychology self-perceptions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hychology,1989,11:408-430.

[23]黄志剑,肖建敏.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对关系方向的重新思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5):630-632.

[24]Schwarzer,R. Self-efficacy in the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behaviors: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nd a new model. In R. Self-efficacy: Thought control of action.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1992:217-243.

[25]荆其诚,等.当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展——第二卷:社会和应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83-695.

[26]王志琳,姜飞月.健康行为改变中的社会认知因素:HAPA 模型述评[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7):16-18.

[27]Blissmer, B, & McAuley, E. Tes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stages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adults: 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tage-matched, mismatched, standard-care, and control interventions. Annals of Behavioural Medicine, 2002,24:181-189.

[28]Lippke,S.,Ziegelmann,J.P.,& Schwarzer,R.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d action plans promote physical exercise: A longitudinal study with orthopedic rehabilitation patient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4,26:470-480.

[29]Lippke,S.,Ziegelmann,J.P.,& Schwarzer,R. Stage-specific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Testing a three stage model. Manuscript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2004.

[30]Ziegelmann,J.P, Lippke,S., & Schwarzer,R.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the lifespan: Planning interventions in orthopedic rehabilitation patients. Manuscript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2004.

[31]沈梦英,刘青松,毛志雄.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在中国成年人锻炼行为促进领域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10):33-49.

[32]谢红光.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3,20(4):100-105.

[33]项明强.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和健康幸福的路径: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模型构建[J].体育科学,2013,33(8):21-28.

[34]谢龙,赵东平,严进洪.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72-74.

[35]马申,马云霞,朱伟.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分阶段干预效果的动态观察[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2):1106-1108.

[36]斯图尔特,比德尔.心理学在锻炼及与健康相关的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0,20(4):71-74.

[37]Courneya K S , Bobick T M. Integrat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with the process and stages of change in the exercise domain.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0,1:41-56.

[38]Quinlan KB , McCaul KD. Matched and Mismatched intervention with young adult smokers: testing a stage theory. Health Psychology,2000,19(2):165-171.

[39]Aveyard P, Sherratt E etc.The change-in-stage and updated smoking status results from a cluster2randomized trial of smoking prevention and cessation using the trans theoretical model among British adolescents. Preventive Medicine,2001,33:313-324.

[40]Logan TK, Cole J, Leukefeld C. Women, sex and HIV: soci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meta analysis of published interven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2,128(6):851-885.

猜你喜欢
体质健康心理干预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影响西安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