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2016-02-04 12:23张胜蓉
山西档案 2016年6期
关键词:出版社图书馆用户

文 / 张胜蓉

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文 / 张胜蓉

目前,大数据已经成为新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为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机制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文章对传统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讨论了大数据对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机制的深层影响,从精准合作关系、数据沟通渠道、移动端合作、虚拟服务知识库等方面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机制创新的建议。

大数据;图书馆;出版社;合作机制

大数据的强大超乎人们的想象,随着移动互联平台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数据的获取也越来越方便。用户的每一步操作和行为都会随时随地产生新的数据,这些数据被记录下来,并且为相关的人员所获取,加以分析、挖掘以及应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在海量数据基础下的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大数据为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合作机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传统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模式的问题

首先,低效能的合作机制。在没有大数据的情况下,传统的图书馆与出版社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中间书商联系起来的。图书馆通过给中间供销商提供购书目录,再由供销商出面同出版社进行合作,按照书单进行书籍的采购。这种合作模式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图书馆和出版社均无法快速地获得相互之间的供需数据信息,导致合作的供需关系无法有效地建立。这必须依赖供应商专门从事中间人的工作。在这种合作机制下,供应商这一中间环节的增加,使得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合作效率大大降低,供销商也需要将许多家图书馆的订单信息进行人工的归纳整理,然后再统一与出版社进行合作洽谈。供销商分别与图书馆、出版社形成一对多的合作关系,一家供销商对应多家图书馆,同时也对应多家出版社,中间的过程相当繁琐,而且出错率也比较高。

其次,高成本的合作关系。对于图书馆而言,出版社相当于书籍的批发商;对于批发商而言,一种图书销量的数量级一般是几百本、几千本。而图书馆的需求订单都比较琐碎,一家图书馆对一本图书的需求可能只有几本或者十几本。在没有大数据的支持下,出版社无法将所有图书馆对于同一种图书的需求信息整合起来并统一发货,图书馆也无法获取到其它图书馆对于同一本书籍的需求信息并统一采购;[2]出版社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对同一本书籍进行销售或者发货,而图书馆也无法联合起来批量采购以减少单位采购成本。[3]在这种极不对称的供需数量级的合作关系下,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合作的成本大大增加。

再次,低专业性的合作模式。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围绕书籍开展了一系列生产、经营的工作。在没有大数据提供专业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合作双方对相互之间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熟悉。图书馆对于出版社的需求除了基本的书籍采购之外,还需要一些相关的服务,如书本的编目数据、售后服务、主题定制类书籍包装等;而出版社除了为图书馆提供书籍之外,也需要通过图书馆了解市场上的读者反馈信息、书本售卖情况等。这些工作在没有大数据的支持下,开展起来都非常困难。

二、大数据对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机制的深层影响

首先,促进了图书馆与出版社加快合作进程。由于庞大的出版社书目信息数据以及图书馆需求资源数据无法快速地搜集和整理,传统的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的合作必须依赖于中间书商的运作。图书馆对书本的采购主要以预订为主,书商对这些订单信息进行整理并向出版社采购,采购完成后,再由书商送往各个图书馆。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数据通过互联网进行整合归类,图书馆和出版社的合作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这些数据提取,并且进行详细的分析归纳,图书馆的需求书目信息与出版社发行的书目信息数据能够非常容易地通过互联网相互传递,甚至在书籍组稿时就可以把即将出版的书目信息传递到图书馆。出版社和图书馆可以通过对该类书籍相关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书籍上市后的热度,从而确定订单数量,大数据几乎取代了中间书商的作用,使得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合作进程大大加快。[4]

其次,提高了图书馆与出版社数字资源共享。大数据背景下,充分对大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应用,在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环境,大大促进了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数字资源的共享。[5]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图书馆与出版社采用了数字化管理机制,用户对书本的检索、借阅或购买都可以通过数据库系统记录下来,并且由专业的分析软件或者数据分析师进行分析处理。数据的分析结果成为出版和图书馆了解用户阅读习惯和市场情况的重要渠道。图书馆可以采集到系统记录的与书籍相关的所有数据以及论坛中读者对书本的评价,包括星级评价和文字点评。这些信息比传统模式调查到的结果更具有真实性,也更加全面。

再次,提供了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合作障碍的解决途径。互联网存储了几乎所有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基础信息、读者评价等多方面的数据资源,为合作的建立提供了大量可参照的信息和案例。在图书馆与出版社建立合作之前,通过对合作双方的数据信息进行提取,比如合作方的口碑(主要来源于用户评价)、合作方的历史合作记录、主要经营书本类型等,对这些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提取和整合,对合作双方做出合作价值评估及前瞻性分析;在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的过程中,针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或者已经遇到的问题,都能够通过对互联网中相关的大数据信息进行提取,归纳出其它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相关的数据信息,可以为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大数据存储了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其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包括纯数字型的数据类型,还包括了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提供前瞻性分析及问题解决策略所提取的数据信息,主要以文字和图像类型为准,一般是从网络论坛、图书馆与出版社相关的帖子、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提取数据。[6]

第四,降低了防范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风险。在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合作过程中,风险主要来源于合作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指的是合作双方的互补性信息,通常通过信息共享来获取。数据信息的准确传递、合作方对数据的过分保护、数据传递平台的不健全都是阻碍信息充分共享的因素。大数据能够准确地对数据信息进行记录和传递,庞大的数据库系统能够存储大规模的数据信息,满足了合作双方频繁的数据交互;在数据共享的过程中,图书馆与出版社可以通过协商针对不同级别的合作参与人员开放不同的信息数据权限,能够有效地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在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建立合作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可视化的用户平台,能够使合作双方之间的数据交流和资源的协调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大数据在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合作过程中,满足了数据信息的合理化共享和数据信息的处理应用,为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合作提供了信息保障,有效地降低了合作风险。

三、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机制创新思考

(一)基于用户画像的精准合作关系

用户画像的构建是依据大数据提取的用户真实数据信息而模拟的用户群体模型。通过对合作双方多方面的信息数据的了解,将这些数据信息从大数据中提取出来并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具有独特特征的虚拟模型,为合作双方提供形象、准确的用户信息。

在图书馆与出版社建立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大数据勾勒用户画像,建立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合作机制。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明确构建用户画像的主要目的,使合作双方更加准确地描述用户的基础特征,并且对用户进行深入的认识、了解;用户画像的模式可以采取非形式化的手段,采用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数字信息对用户各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对这些用户数据信息进行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的整合和归纳,形成对用户画像模型的初步刻画;图书馆与出版社对用户画像进行标准化统一定义,将用户画像模型中的相关组成元素规范为合作双方都易理解的形式,生成一个成熟的用户画像模型;通过一些成熟的理论、事实依据反向论证用户画像的可信程度,减少和避免数据提取中存在的误差,形成最终的用户画像模型。

(二)RFID技术促进合作过程中数据沟通的建立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通过无线射频进行通信的技术。它能够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目标对特定的数据进行识别,进行存储记录,并能够对其进行读写操作。它是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数据采集技术。通过对RFID的应用,能够在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数据存储及沟通,有效地保障了合作过程中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以及合作的安全性。

在图书馆与出版社建立合作的过程中引入RFID技术,对所有的编目数据、出版信息以及出版进程数据信息及时进行采集和归纳,针对产出的数据进行检验以及相关数据包的解析,并且向合作双方发送数据链消息。这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及时沟通共享全部有效的数据信息,反馈异常的数据,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将RFID技术与数据挖掘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对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搜集、提取和分析,能够帮助合作双方发现合作中可能隐藏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解决或者预防。

(三)E-Research帮助构建图书馆与出版社虚拟服务知识库

E-Research是建立在网络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科学、Information-Centre Research等理论对数据资源进行获取,并且能够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应用平台。在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和出版社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想要的信息,建立相关的数据库系统。对于每一个图书馆或者出版社来说,在建立和完成合作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同一类数据的采集和分析。E-Research构建图书馆与出版社虚拟服务知识库,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存储,为合作提供虚拟的服务知识库。

图书馆与出版社虚拟服务知识库可以为每一家图书馆和出版社建立一个存储数据的二维数据表,将相关数据信息记录进去,系统需要预留接口。图书馆和出版社也可以主动加入虚拟服务知识库,有操作发生的时候自动录入相关的数据信息。图书馆和出版社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可以根据可视化的界面提示,选择或者输入需求关键字,虚拟服务知识库能够根据选择或输入的内容,对数据库中存储的图书馆或出版社进行匹配,按照相关度、热度等排序列出满足要求的公司,用户可以点击进入查看公司的详细情况,双方甚至可以通过系统平台完成整个合作的过程。

(四)手机二维码开拓移动合作新模式

手机二维码是一种新型的条码技术,具有存储能力强、识别速度快、传递方便等多方面的优势,可以记录大量的数据信息。在图书馆与出版社建立合作的过程中,二维码能够快速地搜集用户数据信息,并通过云端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存储,获取及时有效的真实数据。通过利用手机二维码,能够快速地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和传递,并且利用手机的摄像头扫描识别二维码,对数据信息进行解析,为移动合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合作机制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对大批量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够挖掘市场中隐藏的规律,从而为合作双方创造更多价值。原本通过经验或者拍脑袋进行的决策,变得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合作也更具科学性。大数据同样给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合作机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互联网数据信息存在着安全隐患,这在应用大数据过程中暂时无法完全避免。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图书馆和出版社需要提前制定相关的保密条款,通过数据信息权限的逐级开放以及信息加密等技术手段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同时需要提前规划出信息泄露后的补救措施,最大化减少信息泄露带来的合作损失。每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都会对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也一样,在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合作过程中需要利用双方的优势,把握住技术带来的市场机遇,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规避风险,让大数据能够发挥其最大效用,服务于合作机制。

[1]史少凡,杜友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研究[J].出版广角,2016,(8).

[2]姜山,王刚.大数据对图书馆的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

[3]何亚明.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编辑工作的转型[J].传播与版权,2014,(5).

[4]黄如花,余世英.出版社与图书馆合作的新模式[J].出版发行研究,2004,(11).

[5]安建苇.大数据时代出版社的转型与变革[J].出版广角,2015,(5).

[6]韩翠峰.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J].图书与情报,2012,(5).

G258.6;G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6-0102-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高校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划自筹经费项目课题“震区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特色研究”。文件号:川教函(2009)773,编号:102。

(责任编辑:虞志坚)

张胜蓉,(1977-),女,四川绵阳人,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型大学图书馆建设。

猜你喜欢
出版社图书馆用户
我等待……
图书馆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石油工业出版社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