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画“禅意美”的艺术成就

2016-02-04 12:23张丹
山西档案 2016年6期
关键词:诗画禅意禅宗

文 / 张丹

王维诗画“禅意美”的艺术成就

文 / 张丹

王维诗以富含禅宗意蕴而久负盛名。在王维充满智慧的文字里,人们时常可以窥探到他对人生、对自然的达观心态。在王维诗中,禅宗博大深远的意蕴与那飘逸灵动的文字交融在一起,形成具备永久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诗中有画”可谓是王维对禅宗意蕴的顿悟结果,在其大量古诗创作中,既有安静的画面感,也有空寂的心灵映射。

王维;禅意美;古诗

王维是我国山水田园派诗人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享负盛名,其中的诗画禅意美在古诗中的成就更是难有人望其项背。王维对禅学的修养一方面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母亲的教育使得王维的一生都受到禅学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则来自他在经历世事变故之后的大彻大悟。在古诗创作中,王维将绘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禅学的内在意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调动,使得诗篇既呈现出美伦绝妙的画面感,又充满着让人回味无穷、用之不尽的禅宗意蕴。

一、王维诗画在古诗中的禅宗意蕴

(一)禅宗意蕴的“距离感”

这里的距离感主要包括“远”和“隔”两方面。其一,王维古诗中的“远”既有视觉体验上的远,也有心理状态上的远。以《归辋川作》为例,诗人写道“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该诗读起来不免给人以虚实不定、朦胧恍惚之美感。一方面,作者将描写视角放到远处,无论是远山,还是白云,都呈现出距离感,让所有的景物色都不是触手可感,而是虚无缥缈;另一方面,作者选取飘摇不定的菱蔓以及纷飞的杨花作为意象,进一步加剧物景的朦胧感和缥缈感,使得辋川远离人间烟火。再如,《齐州送祖三》一诗:“相逢方一笑,相送还相泣。祖帐已相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空伫立。”诗句描写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虽为离别之作,但细细品来,并没有发现作者与友人喷薄热烈的伤离之情。很显然,作者在压抑自己的情绪。相比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心境更显淡雅。其二,王维诗中的“隔”实际上是基于“远”的基础。诗人心中常怀着远离的视角和心理,使得他在与人事物的接触中也留有隔阂。[1]在《终南山》一诗中,“欲投人住宿,隔水问樵夫”两句直观地将一个“隔”字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隔水问樵夫”与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同为问路,但两者营造的意境却有天壤之别。王维通过隔水刻意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再相较于“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在表述与百姓的关系时更显得亲近而自然。特别是他通过对农家院落景色的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更反衬了自己与农人的亲民关系。而王维则全然不同,纵然与寻常百姓日常交往,但始终怀有隔阂之心。

(二)禅宗意蕴的“空寂感”

王维的许多作品当中都表现了“空”和“寂”。王维在描写诗歌意象时,习惯于选择具有空灵、虚无等特征的事物和景色。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句前后呼应,没有人迹的空山本身就带给人心理的空灵之感,后一句但闻人语响,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一个“空”字;再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闲”、“静”、“空”等字眼的运用以及“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惊山鸟”、“春涧中”等意象无不是在突出表达虚无二字。此外还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等千古绝唱都以“空”为主题,描绘出淡雅恬静的景色物象。诗的节奏舒缓闲适,淡雅悠然。透过这些空灵的诗句,我们看到的是王维对禅宗意蕴的深入感化。在诗中表现淋漓尽致的空无实际上是诗人内心关于禅宗“几乎所相,皆是虚妄”的具象化表现。[2]王维在参禅顿悟的过程中与山水物景交融在一起,既远离尘世的喧嚣,也顿悟出自然的本性。

二、王维诗画禅意美艺术风格成因

(一)对诗画融合艺术的借鉴

王维在对禅宗意蕴的参悟中形成了独特的古诗创作风格,并将这一美学特性体现到了诗画融合当中。他的诗从意象选择到情境创设,再到诗中情、景、物的色彩搭配、构图处理、线条运用都体现出鲜明的禅宗韵味。例如,《寒食汜水作》的最后一句“杨柳青青渡水人”,人们读来会在脑中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渡水人的融入则增添了画面的灵气。我们再结合上半句的“落花寂寂啼山鸟”,就会发现作者是借“鸟啼”来表达内心的苦楚。景物的悲与喜,季节的苦与欢,都因为人而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由此可以看出王维在参悟禅宗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视角。再如,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地将绘画艺术中的线条应用到诗句当中,一个“直”与一个“圆”前后呼应,带给人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营造出空阔、博远的情景体验。

(二)对物景动静关系的辩证思考

王维诗画的禅意美艺术成就还来源于作者运用辩证思维对景、物、人动静关系的融合。以《青溪》为例,诗人写道“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整首诗作者通过“言入”、“每逐”、“随山”、“趣途”等字眼来引导我们的阅读视角。这些描写动态的字眼与“黄花川”、“清溪水”等景物相搭配,从而在语言或感官上将我们的阅读重点吸引到画面的焦点。再比如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住宿,隔水问樵夫。”作者采用的表达方式是巡行移动的手法,诗句中的画面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这打破了传统诗中有画的呆板之感,使得画面更具灵活性与多样性。从王维的诗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微妙精致的静,也能体验到灵活生气的动。并在这些动静关系的结合当中,将禅宗意蕴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视觉与精神的审美同感的运用

人们对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是有一定同感的。作者在表达个人情感时,通常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或象征。这带给人直观的视觉冲击,而由此呈现出的感情色彩无需言明也体现得恰到好处。人们对视觉和精神层面上的审美同感也成为人们解析王维诗歌的重要基础。首先,王维善于调动多种感官来营造某种景物状态或情景感知。以《登辨觉寺》为例,“软草承跌坐,长松响梵声”一句将“软草”的触觉与“响梵声”的听觉融合在一起;而“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一句则重点突出视觉描写,这些诗句通过前后烘托大大提升了感觉的整体力度。其次,王维善于将视觉象征与精神表达结合在一起。“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无论是桂花落的动态,还是春山空的静态,都能营造出淡泊世俗、清净高雅的心态。这与“人闲”就形成了紧密结合,由此呈现出作者对禅宗意蕴的解读感受。

三、王维诗画“禅意美”的艺术内涵

王维的诗因“诗中有画”的独特艺术风格而负盛名,“诗佛”的称号则显示王维诗歌当中蕴藏的禅宗意蕴。 “禅意美”是他作品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关于“禅意美”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鹿柴》、《鸟鸣涧》、《辛夷坞》等几首诗。

以《鹿柴》为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反常态诗歌对静的表现形式,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不见人”与“人语响”看似在写人的声音,但恰恰是人的声音使得山林的“空”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在表达意象上,作者选的是人的声音,而非鸟鸣、动物的嘶吼等,这重点突出了山林平时的静和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中,作者选取生长在阴暗潮湿环境中的青苔作为意象,是为强调山林的“深”和“暗”,诗句中的一个“照”字似乎带给人刹那间的光亮,然而恰是光亮的转瞬即逝突出山林的幽深和阴暗。在这首诗中,作者着重表现的既有山林的空寂,也有自己内心的空寂。这与王维对禅宗的顿悟是紧密相连的,看穿尘世烦嚣、遁入空寂境地的人和事是难以寻找的。王维只能将这一情怀寄托于自然当中,于是将空寂的诗句内涵放眼于自然山林。

再如,《鸟鸣涧》一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句中的“闲”字与“空”字既是对山林幽静寂寥的描写,更是作者内心静雅、波澜不惊的心性。“闲”字既可理解为生活上的空闲,也可理解为思想上的闲适,突出的是作者淡泊名利、清心少欲的禅宗境界。[3]“落”字与“静”字看似相互矛盾,实为前后呼应。作者仍然是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只有山林足够安静,才能清晰地听到桂花飘落的声音,桂花本属极轻之物,它的飘落竟能引起作者的注意,山林的幽静可见一斑。后一句的“月出惊山鸟”更是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在诗句中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心性与环境氛围的完美融合。无论是清香淡雅的桂花,还是被月光惊醒的飞鸟,这些充满了动态的物象被置于幽静的山林环境中却丝毫不显突兀,反而与作者对禅宗的顿悟融合得天衣无缝。所以说,王维的禅意与诗歌是相互融合的。人们从他的诗中能够感受到浓郁的禅宗意蕴。

王维的《辛夷坞》对禅意美的展现可谓更加直截了当,前两句描写芙蓉花所生长的环境和氛围,后两句则交代花开花败其实无人观赏,芙蓉花却不以无人赏识而自愧,也不因无人怜悯而自卑,这样的心性何尝不是王维自身的写照。佛家讲求无欲无为、四大皆空,纵然世界繁华与喧嚣抑或颓败与凋零,也无法影响作者内心如水的情绪。很显然,这是王维在参禅顿悟过程中达到的心灵境界。作者借用自然山林中的芙蓉花来表现,是非常高明的。芙蓉花知道外界没有人会在意自己的开落,于是以波澜不惊的心境自开自落、自生自灭。

四、王维诗画“禅意美”对后世的影响

王维诗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以不朽的价值留存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当中,一方面是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性艺术创作手法;另一方面则是富含哲理的禅意美学。事实上,这两者并非孤立存在于王维的诗中,而是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王维诗中的禅意映射出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首先,王维禅意美的重要价值在于,其中蕴含的淡薄清静意识以及禅宗意蕴对人性的启发。这在我国悠长的历史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对我国古诗词中意境的理论阐释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分析古诗词意境时通常会将山水物景作为切入点,从深处挖掘其始终蕴含的人性哲理以及所映射的社会现实。王维诗画中的“禅意美”为诗歌理论的意境研究提供了方向。

其次,王维禅意美的艺术创作特色对我国诗画融合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我国古代的诗画融合早在隋唐时期就以形成,但直到宋代才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最初的理论核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融合的艺术品鉴还蕴含着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画理解为古诗中景的描写,而诗则是作者情感的表达。

再次,王维禅意美的艺术成就价值还体现在实践领域。这主要体现在王维禅意美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等的深远影响。古典园林中的情境创设、建筑布局以及古典建筑的内部构造、装潢设计等都蕴含着很深的禅宗哲理。特别是它们对含蓄、淡雅、高洁等精神内蕴的表达,都受到了王维禅意美艺术成就的影响。

“诗中有画”清静淡泊的境界是王维在中国诗歌美学发展进程中做出的独特贡献。这些“充满禅意的作品”,是具有中国艺术意境美的代表作品。这主要源于他所受的禅文化影响。作为现实诗人的王维把世间万象以超然脱俗的“空”、“ 寂”在作品中呈现来,让人们在他的诗中读不到社会的琐碎和历史绵延以及政治的厚重。同时,受“心外无时空”的禅文化影响,他有意消解物象时空,余下自身心理时空。因此,禅意美为王维诗歌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

[1]徐菁菁.从“不问四时”看禅宗对王维水墨画构图观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张锦辉.云在青天水在瓶 闲来自听落花声 王维《鸟鸣涧》一诗的禅意解析[J].中国宗教,2013,(8).

[3]张起亮.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5).

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6-0132-03

(责任编辑:虞志坚)

张丹(1980- ),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诗画禅意禅宗
禅宗软件
SHIKAKU四方-禅意厨房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禅意人生
尺八的禅意
落叶禅
禅意(外一首)
诗画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诗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