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输出文化软实力美国是在举国体制下进行

2016-02-05 21:49刘文祥宁国栋
祖国 2016年19期
关键词:实力公民国家

文/刘文祥 宁国栋

向外输出文化软实力美国是在举国体制下进行

文/刘文祥宁国栋

在文化软实力背景下,共有知识的主动建构意味着争取软实力施展的主动性,使自身知识成为具有普适意义或压倒对方的“共有知识”,从而达到拓展软实力的目的。在一个软实力目标的指引下,教育者将针对性地选择和塑造核心教学内容,进而有的放矢地支配和控制整个教育过程,最终反作用在目标的实现上。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背后的文化软实力演进

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虽然是在20世纪90年代,但美国对软实力的注重和运用由来已久。美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就本文所采纳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看,美国对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始于其建国伊始。美国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其不断建构其文化力量的历程,这一历程同样也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的演进。

(一)国内文化价值塑造阶段

国内文化价值塑造阶段,其核心就是塑造美国的爱国主义和自由主义,两者有各自的独立性,也相互交织,构成美国文化价值也是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最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所极力宣扬的最核心部分。美国爱国主义的塑造与其历史进程密切相关,从美国建国伊始,“天定命运论”与“美国优越论”相互强化,奠定了美国爱国主义的基础。以后历次重大的历史变动虽在政治和价值领域产生了激烈斗争,但结局无一例外是对这一结果的巩固和发展。

美国的政治家在建国之初一直向美国民众灌输这样的“美国优越论”观点,“从建国初开始,美国人就认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是最优越的,也是普世的,应该推广到全球,全世界应该按照美国模式加以改造,而美国拥有推广其普世价值观的神圣权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总之,建国之初的美国主要围绕着其国家制度创设的合理性和普适性来树立美利坚民族的集体认同和文化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坚定了美国民众对国家理念的一致认同和愿意输出本国政治文化的心理优越性。正是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国初期基于理性建构的“普世性”制度增强了美国文化上的自信心态,为美国爱国主义的逐渐发展打下根本基础。

在美国人看来,美国革命就是一次追求自由主义理念的试验,是一个抗击压迫者、维护殖民地人民自由的事件。通过美国革命及其所获得的权利,自由的旗帜得以竖立,人人生而平等之权利获得了保障。自由主义政治原则构成了美国政治的核心理念,也成为了美国文化软实力中自建国起便开始酝酿和发展的核心要素。该理念不仅指导着美国的政治实践,也成为美国推广其价值理念和霸权主义的主要武器。

(二)全球文化价值推广阶段

20世纪初的美国已经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实力强国,美国在硬实力指标尤其是经济发展参数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战后的美国拥有强大的国家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美国完全可以在巴黎和会上按照现实主义弱肉强食的原则来瓜分世界,甚至美国国内大部分议员都倾向于积极分得战争的战利品。美国已经拥有最强大的势力和经济后盾,不必像门罗主义那样借助别国力量空谈正义了。然而美国总统威尔逊却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具有国际正义原则的“十四点宣言”。从内容来看,威尔逊的宣言似乎与美国的传统门罗主义国家利益原则相冲突了,但真实意图则是要求世界秩序按照美国式的理想主义来运行,纯粹的理想主义并不代表美国领导人脱离国际政治现实,相反地,美国领导者看到了国际政治发展趋势的民主化、民族主义不可阻挡的浪潮。威尔逊敏锐地感觉到了美国只有紧跟国际道义,站在国际道德的制高点上,美国才可以获得全球化世界中大多数国家的“好印象”认可,美国的强大硬实力才会发生最大的作用。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不需要向德国的霸权思维那样通过强权征服来实现,而只要民主化的世界、贸易自由化的世界和独立民族的世界就可以组成美国对世界的领导。

二战后,罗斯福通过修正式的威尔逊主义推动了国际制度的建设,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建成。然而,美苏冷战的开启又为美国按照自身构想影响世界增加了障碍。虽然美苏双方以热核武器进行紧张对峙和相互威慑,但美国并没有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放松节奏。美国再一次巧妙地紧贴国际形势,打着自由国家世界领导人的旗号增强西方国家的凝聚力。在这一次的软实力建构过程中,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美国主打的核心标杆。

冷战后期布什政府所提出的“参与和扩展战略”正是将目标集中于通过宣传来瓦解苏联。布什政府认为,通过对美国民主生活的报道,向共产主义国家展示美式民主的优越性,增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对本国政府的离心倾向,从而使美国运用看不见的文化武器摧毁苏联。这种文化宣传实力集中体现在好莱坞电影对别国的强大攻势上。冷战后,美国强势推行单边主义和干涉主义。2002年,布什政府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为了挽救美国的公众形象,好莱坞迅速调整,大量表现美国人道主义精神及伊斯兰民众与美国大兵和谐共处的场面被搬上了银幕。电影避开了战争的本质,更多的以人文的关爱和解救“美国式”自由为侧重,掩盖战争恶行,以缓解更多不利于美国军事行动开展的国际舆论影响。好莱坞所携带的政治音符在广大受众享受影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接受,适时化解不利于美国国家形象的负面因素。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正是由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传统积淀产生,这些积淀组成了美国软实力的基础。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行,市场民主化和全球多元性文化的发展势不可挡,美利坚民族的传统文化首当其冲,受到了当前全球化浪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构成美国软实力基础的一些核心要素正在受到现代文明和后现代文明的侵蚀。

二、美国文化软实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作用:霸权的代价

冷战后,美国顶尖的教育水平决定了它是全球最主要的留学目的地,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给世界各地学生的同时,也大面积地传播了美国的各种文化;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先进和庞大的信息制作和传播体系,是世界上最大、最有感召力的大众文化制作者,它利用这一巨大优势把美国的价值理念、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传播给了全世界,既非常强势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国家人们的思维、行动和民族特性。放眼世界,在文化软实力方面能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国家是没有的,它所拥有的这一系列优势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始终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文化软实力由于自身始终对霸权的追求而面临着诸多的危机与挑战,并且已经带来“校园枪击案”、种族暴力冲突等棘手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这也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所面临的不能调和的困难任务。

(一)文化全球化带来的矛盾

在狭义的大众文化层面,美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受到新时代的抵制。市场化和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交流,但同时也为文化贴上更多的政治标签,文化民族主义被更多的国家提及和宣扬。二战后美国的世界权力达到顶峰,美国可以借此将美式音乐、服饰、娱乐方式等推向世界。然而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文化保护主义成为民族主义的具体措施。对美式文化的抵制开始增加,同时许多民族开始反思美国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和负面效应。甚至有的学者提出文化侵略概念以警惕本土文化的丧失。美式文化虽然以其新奇、潮流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依然被民族文化主义所阻挡。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的影响力正在经历一个徘徊不前的境地。依靠狭义的文化内容在国际社会发生影响已经变成国家之间的互动形式而不是霸权国的专有武器。“校园枪击案”、种族冲突等问题的显现,无疑给美式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造成了重创,同时也给美国的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的效用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这也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诟病的症结所在,一方面塑造宣扬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和种族论,以及使命感;一方面也暴漏了美国自身教育的短板,以及全球化所带到来的矛盾的不可调和,并非依靠自身文化软实力能化解问题的现实。

(二)霸权主义带来的恶果

美国自身霸权主义对美国软实力也是有侵蚀的,这也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自圆其说的一个重要节点。美国在冷战时期领导创制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国际制度,这些制度从客观上有利于美国霸权的稳定。然而作为霸权制度的建立者美国却为了自身眼前利益经常违背制度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联合国是美国在二战后主导建立的,但美国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更愿意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并多次以拒缴联合国会费作为威胁影响联合国的公正性。近年来这样的行为愈演愈烈,小布什总统上台之后便以有损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等借口为由,推出或废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包括了《京都议定书》、《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反弹道导弹条约》等)。美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这类行为完全与美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主义背道而驰,同时让其他国家对美国所宣传的理想主义文化感召力失去信任。

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球政治教育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球政治教育,就是服从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服务于美国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推手和代言人。简言之,是让学生了解全球政治观点和美国当前国家战略,使民众认同美国的霸权战略,扩大对外输出和影响。全球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使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国基本情况和美国外交战略,对国家的对外交往和自己未来可能参与到的对外交往做基本的知识储备。

在全球化时代,正如原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波伊尔在其著作《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中指出的那样:“如果学生的视野不能随之而扩大,不能理解他们的国家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他们未来所能承担的国际责任和生活能力将不可避免地被削弱。”“不仅本科生需要放眼全球,中小学教育同样需要着眼于全球,应对我们所处的全球化时代。”

美国学校关于全球政治教育的名目十分繁多,例如“国际事务研究”“国际关系研究”“国际教育”“全球公民教育”等,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是在社会科课程的框架中,在大学阶段主要在通识课程中开设。在1994年发布的《公民学与政府国家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核心知识的五个方面,其中的一个就是“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事务的关系是怎样的”。它在知识层面包括世界是如何分为众多国家,各主要国家的基本情况,国家间如何交往,美国的外交政策如何影响世界,世界如何影响美国等问题。它旨在促使学生思考:美国身处在全球化的今天,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它只是相互联系且日益紧密的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美国在今日世界中的角色和美国外交政策的方针做出理智的判断和分析,公民需要认识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事务如何影响他们自己的生活和他们所处的社区、州、国家。同时,整个知识体系还追求与时俱进,考虑到目前诸多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要求学生对这些行为体也要有更好的理解。

(二)根据对“全球公民”这一概念的理解展开全球公民教育,传授学生在全球化时代所应具备的合格公民素质,本质上是让每一个学生在未来都成为在全球推广美国价值和理念的践行者和宣传者。

“全球公民”是一个依然新鲜的教育学概念和目标,美国哲学家纳斯鲍姆在《培育人性》一书中是这样定义这个概念的:“全球公民是指那些对世界上各种文明、种族、多元文化、社会边缘群体有了解和认知,并对他们富有同情心和尊重的公民。”全球公民意味着一个人要具有超越国界、聚焦到特定团体和个人的全球观念意识,从更高的角度来积极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与之相关的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这类素质的公民,其价值诉求包括了:公平与正义、生存与发展、民主与理性。美国是倡导全球公民教育的先行者,例如,在1988年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编制的《6-9年级公民教育方案》中要求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社会背景下的责任教育,在1994年的《公民与政府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视野更加开阔、更具理性精神的国际公民。

需要强调的是,在目前尚不平等的国际社会中,所谓的全球公民还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美国所定义的全球公民概念尽管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实质仍然是美国的“世界梦”,包裹着其对世界格局和自身利益的定义,希望能将其所认为的普世价值得到更广范围的散播。

(三)教学内容中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寻求合理化解释,使学生充分认同政府的外交政策

以美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州与地区》为例,可以发现教学内容中大量为美国的领导地位辩护的论点,包括:1,实力解释论,因为美国无与伦比的实力决定了其霸权地位:“美国拥有充沛的自然资源和强盛的经济实力,我们的科技和工业在所有国家中是最先进的,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公民可以自由地决定他们的政府和经济。所有这些因素都将有助于美国在未来保持世界领袖的地位。”2,历史解释论:为美国的霸权主义寻求历史方面的辩解,将其解释为一种一以贯之、始终追求的高尚行为。在该书的491页谈到美国在国际舞台发挥作用的肇始:“从美国诞生之日起,美国的领导人就开始思考美国要如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1796年,当我们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讲时,他就指出对所有国家抱以真正的信任和正义,与所有国家确立和平与和谐的关系”。3,道德解释论,美国的对外行为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更是为了实现美国人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在教科书中,美国人不仅在国内捍卫自由与民主,而且宣扬自己在国际范围内也为别国的民主与自由而斗争。“在整个国家历史上,美国人始终冒着生命危险前进,誓死捍卫自由和民主。至少有四千万美国人在国内外的战争中参与过战斗,其中至少有一百万人为维护他们国家所珍视的理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点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毫无疑问美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南北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是功不能抵过,更不能掩盖自身长期奉行的霸权主义。

综上所述,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探索自身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中国特色道路,才能不断地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才能够打破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信仰信念支撑。目前,我国仍处在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朝着一元化向多元化的格局过渡,这给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坚持阶级属性的不动摇、政治方向的不偏移,也需要有鉴别、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

当今中国拥有着建设强大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承担着助力这一重大任务的艰巨责任。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背后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脉络梳理,是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促进中国软实力发展,相互之间不断促进的有益研究,只有不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软实力二者间关系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软实力的自身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民族自尊、文化自信,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伟大目标。

(本文作者单位系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猜你喜欢
实力公民国家
论公民美育
软实力致胜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把国家“租”出去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