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观思想及现实启示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依据

2016-02-09 00:23吴永刚
关键词: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理想信念

吴永刚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观思想及现实启示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依据

吴永刚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通篇并未直接论述价值问题,但在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价值特性、价值评价标准、价值理想等方面有着较为深刻的论述。文本所蕴含的价值观思想的科学性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建设仍具启示意义,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性原则,必须坚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底线意识,必须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德意志意识形态》;价值观思想;主流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共同合作完成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通过对唯物史观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彻底实现了哲学领域的变革。在批判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在德国哲学唯心主义和“真正社会主义”思潮的变革过程中,蕴含了马恩丰富的价值观思想。唯物史观是马恩科学价值观产生的基础,《形态》中通过对唯物史观的全面阐述,标志着马恩的价值观日益走向成熟。由马恩及其后继者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践的灵魂。《形态》作为马恩价值观转变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经历了抽象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到科学的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转变。以《形态》为文本依据,正本清源,梳理其中的马恩价值观思想,并对其进行客观阐述,进而探讨这些思想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启示意义。

一、《形态》中的马恩价值观思想

价值观是特定价值主体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深藏于人们的内心,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社会成员无时无刻不受到价值观的指引和约束,人的言行举止从深层次上来说,都是特定价值观的体现。马恩在《形态》中虽然没有专门和直接论述价值观,但在对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德国“真正社会主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等的批判中,都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形态》的字里行间透露着马恩丰富的价值观思想,通过研读文本可以发现,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价值判断标准、价值特性及价值理想等方面。

(一)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价值问题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密不可分。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是马恩价值思想产生的第一个前提和基础。与德国哲学从“设想出来的人”作为出发点不同,马恩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其价值思想的出发点,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现实的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事着物质生产,“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的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资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指导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实现起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马恩价值思想是在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中得以产生和发展。

当现实的人解决了吃穿住行的需要之后,就产生了“第二个事实,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现实的人及其需要是价值产生的第二个前提和基础,需要的不断满足和新需要的不断产生,促使人类在不断地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精神生产也按照主体自身对真善美的追求得以产生和发展。价值创造就是主体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改变客体和改造自身都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现实的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无欲无求的个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生产的人,这是马恩构建价值观的逻辑起点。

(二)价值特性

价值存在于主客体的关系中,价值主体是现实的人,处在某一个社会中的人由于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变动性和差异性,往往造成价值客体对于价值主体意义的不确定性。马恩在《形态》中对价值特性进行了相关论述,其关于价值特性的思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价值的“为我”性。这里的“为我”不是马恩在《形态》中所批判的利己主义,而是在处理价值主客体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1]动物需要的满足方式与人不同,动物只是对自然的现成采用;而人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世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样在属人世界里表现出很强的“为我性”,价值世界是以主体需要是否满足以及满足程度为尺度的。

2.价值的客观性。价值与主体需要纠缠在一起,但并不意味着价值是主观任意的。价值主体的存在及其需要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又具有客观性的一面。“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1]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主体的存在,在考察主体客观性的同时,马恩进一步指出了主体需要的客观性。需要是形成价值的客观前提,需要是否满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满足需要的实践结果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生活的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每次都依赖于已经发达的需求,而这些需求的产生,也像它们的满足一样,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1]。

3.价值的社会性。价值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马恩在《形态》中指出,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但物质生产活动本身又以个人彼此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和交往为前提,个人只有通过社会关系的建立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主体的需要取决于主体的社会本性,取决于主体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1]。现实的人的需要受到了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需要的满足程度取决于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脱离社会的需要是难以满足的。主体的需要的产生是基于客观对象的社会性存在,社会性的价值主体及主体需要决定了价值的社会性。

(三)价值评价标准

价值评价就是对价值客体能否满足价值主体需要和愿望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而做出的。价值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取决于主体所依据的评价标准,马恩在《形态》中指出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1]。唯心史观之所以没有价值,是因为离开了现实。现实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社会实际、社会存在,价值评价标准首先是现实的。

由于价值主体的需要不同,利益诉求不同,每一种评价都难以实现绝对的合理、公正,“各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来说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共同利益是‘异己的’和‘不依赖’于他们的,即仍旧是一种特殊的、独特的‘普遍’利益……另一方面,这些始终真正同共同利益和虚幻的共同利益相对抗的特殊利益所进行的实际斗争,使得通过国家这种虚幻的‘普遍’利益来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成为必要”[1]。特殊利益和国家共同利益之间的分裂,是现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能解决的。在一个存在劳动异化压迫的社会里,价值评价不可能实现公正、合理。马恩指出现有资本主义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自己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1]。这样的国家很难实现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和解,只有经过消灭现存对立状态的共产主义运动,才能实现真正的普遍共同利益,没有利益对抗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价值评价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合理。

(四)价值理想

马恩在《形态》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归根到底是为了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价值理想。《形态》指出资本主义造就了巨大的生产力和普遍交往的同时,“异化”成了资本主义的普遍现象,人们根本不可能获得“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旧社会分工的消灭和世界历史的形成基础之上。“在共产主义社会,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1]

共产主义是改造现存社会的一种实践运动,“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存在的东西”[1]。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被推翻,私有制和异化现象的消灭,将会实现人的真实的集体(共产主义),“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1]。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限制人的全面自由,通过对现存社会的根本改造,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历史前提,人类历史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是马恩在《形态》中所表达的最终价值旨趣。

二、《形态》中马恩价值观思想的现实启示

《形态》并未包含马恩的全部价值观思想,它只是马恩价值观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梳理并研究这些价值观思想是为了进一步实践,时代变迁并不能消磨马恩价值观思想的科学性,反而增强了对它的重新关注度。当前,价值观多元化的客观事实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构建,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必须要在全面把握马恩价值观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马恩价值观思想指导和改进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建设。

(一)必须坚持“尊重差异,积极引导”

根据《形态》中的理论,价值观的产生离不开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及其需要,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由于其生产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就会形成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加之经济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等客观现象的存在,造成我国当前价值观领域异常复杂的局面。每种价值观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不能任意打压和随意贬低任何一种价值观。其科学的方法就是坚持“尊重差异,积极引导”,尊重个体或群体价值观的差异性,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关键就在于积极引导,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科学性的解释和宣传,以引起个体对自己所坚持的价值观进行自觉的反思,认识到个体价值观的缺陷,选择科学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才能最终选择和树立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对社会而言,要消灭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价值观的差异性,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碰撞,才能体现出优劣之分,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自觉地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地位。

(二)始终坚持人民利益的至上性原则

《形态》中揭示的价值的主体性、客观性、社会性,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建设指明了方向。人民利益至上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里的“人民群众”就是现实的人,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享受着;这里的“利益”是现实的、具体的,人需要的满足,需要是多变多样的,不同人、不同时期的需要又是千差万别的,满足需要就是千方百计地要兼顾人们的不同利益。需要的满足又不断地推动人们进一步的价值创造活动,从而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追求人民利益的至上性是马恩价值观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是否坚持人民利益的至上性,是区别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标志之一。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建设原则,就要突出人民群众创造价值的主体性,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

(三)坚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底线意识

进行价值评价活动是人类价值实践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评价是生活中无时不在的一种精神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评价产生并表现为人们对价值客体的态度”[3]。这种态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不同的选择就会产生不同方向的价值实践活动,最终会造就不同的实践结果。价值评价是依据价值评价标准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价值评价标准是否客观公正往往成为价值观科学性的重要指标,为社会树立一种大多数人认可的评价标准对于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建设至关重要。马恩在《形态》中并没有直接论述价值评价标准,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过程中,体现了丰富的价值评价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明确界定是非、善恶、美丑提供了一套客观标准,以简洁易懂的话语为全社会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评价标准,为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完美结合树立了典范,体现了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每个公民必须坚持而不可逾越的底线,是人们内心的一把无形的尺子,坚守底线才能捍卫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正确方向。

(四)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理想信念在人的内心世界里处于最高层,它决定了人生高尚与否,决定着人生成与败。科学的理想信念会激发人内心的潜能,指引人走向成功。理想信念体现为对一种价值理想的追求,价值观往往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和行动指南,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强化人们对价值理想的认同和接受。马恩在《形态》中论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的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根本。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4]对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追求,是判断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根本标志。坚定的信仰是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建设不能没有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高扬时代主旋律,突出共产主义的崇高性和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是当前我国主流价值观建设的重中之重。

通过对《形态》文本的仔细研读,不仅能清晰地把握马恩价值观形成的脉络,而且能够深刻地理解马恩价值观思想的深刻性和丰富性。马恩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价值特性、价值判断标准、价值理想等问题的探究,体现了马恩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极大关怀,对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31-32,32,34,24,80,68,31,38,70,37,516,47,84.

[2]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925.

[3]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23.

[4]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2-11-09].http://www.gov.cn/ldhd/2012-11/19/content_2269332.htm.

(编辑:张文渲)

Marx and Engels’s Ideology of Moral Valu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Reality——TakingGermanIdeologyas the Text Basis

WU Yong-gang

(SchoolofMarxism,AnhuiUniversity,HefeiAnhui230601,China)

GermanIdeologyis a very important book produced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Marx-Engels scientific values, throughout which the problem of value was not directly discussed while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the value generation, value features, valu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value ideal were given more profound discussion.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values contained in the text is still of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stream valu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 must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that the people’s interests come first, adhere to the bottom line consciousness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and always put the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GermanIdeology; values thought; mainstream values

2016-06-1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生成机制及运行研究” (15BKS084);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2014SZKMSGZS0017)

吴永刚(1984- ),男,陕西陇县人,安徽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研究。

A1

A

1009-5837(2016)04-0050-04

猜你喜欢
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理想信念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爱晚亭
民主集中制刍议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