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莫里森小说的历史文化关键词
——家世溯源 童年生活 黑人英语 邻里社区

2016-02-14 04:20山东孟宪印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山东 孟宪印

深度解读莫里森小说的历史文化关键词
——家世溯源 童年生活 黑人英语 邻里社区

山东 孟宪印

莫里森对美国当代文化,文学的影响是深远和具有革命性的, 她之所以能做到这样,主要是由她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决定的:她的家世,她的童年生活,黑人英语和非洲裔美国人特质的邻里关系是深层次理解莫里森小说的重要关键词。

家世溯源 童年生活 黑人英语 邻里社区

莫里森美国最严肃的,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有才华的仍然在写作的作家,她“富有洞察力和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把美国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 [1]P3。莫里森致力于为黑人读者而写作,她的小说挑战了白人优先的话语霸权,她之所以能做到这样,主要是由她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决定的;她的写作以标准英语为依托,黑人英语为辅,黑人英语为其作品增加了灵性,同时这种混血儿式的语言的使用,让白人读者有了异域风情的感受,她通过这种特质的文学语言再现了非洲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生活体验和对人生的体悟。她赋予美洲印第安人神话非洲人的价值观和宗教观的内容,重构和再现了非洲裔美国人的神话。

一、家世溯源

莫里森发表《最蓝的眼睛》时已年过四旬,她出生在1931年2月18日,那时很多奴隶仍然健在。美国的财富和繁荣是建立在三百年的奴隶制度的遗产之上[2] P7。尽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已发表,从法律层面上,奴隶制已被废止,但现实生活中奴隶制的阴影仍笼罩着非洲裔美国人的生活:在莫里森出生的年代,《古姆克劳法》仍然实行,非洲裔美国人仍是该法的受害者。三K党的活动仍很猖獗,种族暴力仍是非洲裔美国人生活中的现实威胁。据统计,美国在1882---1968年间,有3445名黑人被私刑处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黑人被私刑处死并不是新鲜事[3];莫里森出生前的二十年,90%的非洲裔美国人家庭是佃农家庭,莫里森的外祖父母家庭也不例外,The Great Migration(大迁徙)是美国二十世纪历史上重大和对美国人民生活影响巨大的事件,大约有50——100万人从美国的南方迁移的北方,莫里森的外祖母Adelia和外祖父John Willis 一家也加入了大迁徙的行列。

Willis这家人先是搬到肯塔基州,而莫里森的祖父一家则从乔治亚洲搬到了俄亥俄州。为了孩子们的教育,夫妻俩决定再次搬家,他们搬到了俄亥俄州的叫洛恩的钢铁之城,苏必利尔湖就在小城附近。这座小城及周围之地则是《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背景所在之地。二十年后,整个美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的经济危机之中,莫里森作为他们的外孙女出生了。莫里森一家,因生计艰难,不得不靠接受政府救济而活命,莫里森之所以对政治关注和关心和她的家庭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二、童年时期与黑人英语——莫里森美学观和文学观初具雏形

小亨利•路易盖茨指出:非洲裔美国人,从文化意义上讲,到达美国时,并不是一无所有,白手起家;这些黑人能在通过中间通道时能活下来,随之幸存的还有他们的文化,尽管是低层次层面上的文化,譬如他们的音乐,神话,宗教仪式以及各种表演形式,他特别推崇非洲裔美国人的黑人英语,黑人英语代表了黑人在语言上的黑人性,黑人英语的存在使得形成一套与西方主流文化并行的一套表意系统;黑人英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应答式的表达形式及转喻;莫里森对这种表意系统拨用使得其创作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不至于落入白人作家或者一些从白人的视点写作的黑人作家创作的俗套而失去生命力;莫里森对黑人英语的应用,最集中的艺术形式是讲故事,民歌和民谣。这些艺术形式都是莫里森在孩童时代早已接触到的,并且业已潜移默化了,并且已内化于莫里森内心。尤其是讲故事这种形式对于童年莫里森的心智的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父亲每天晚上都给她讲述形形色色的鬼故事。莫里森解释说:讲故事对黑人而言,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鬼故事是非洲裔美国人信仰体系的一部分。她孩童时代所听的很多神话故事都是非洲民间传说的变体,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都有类似的版本;她父母给她讲的很多故事都是美洲印第安人和欧洲人民间传说的故事框架,其内容和反映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教义和文化意象都是具有纯非洲地域文化内涵。

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是以非洲神话传说中的“飞人意象”为蓝本的飞人英雄传奇故事,这种飞人形象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加勒比海地区也有类似的传说版本;世界形势对莫里森小说中要表达的主题和美学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莫里森是在非洲裔美国人孜孜以求追求文化归属感的背景下成长,非洲裔美国人在美国的社区在某种意义而言,就是美国式非洲村落的,故事讲述传统使得美国式非洲村落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民间传说,鬼故事是这种美式村落文化的表意意象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讲,正是莫里森的童年经历,决定与促使她在作品中能够立体和客观的来描述和塑造这些黑人形象;

三、社区生活与 邻里关系——莫里森作品一直再现的主题。

黑人社区中的成员是怎样支持和成就某些黑人成员或者如何毁掉某些成员的前程一直是莫里森文本世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宠儿》发表一个月后,莫里森接受访谈时说:在《宠儿》中没有任何一个黑人能够靠自己的自尊,自恋及自私来幸存于世,非洲裔美国人也总是把社区意识当成自然的事情;

邻里关系是莫里森小说中社区意识表达的另一术语。她生活在洛恩小镇时,对这种邻里关系有切身的体会与体验:在这个小镇上,人们都关心照顾其他的社区成员。每个成年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教育社区内的青年人。莫里森家人的家庭聚会,不像当代美国人的小家庭聚会,而是包括外祖父,叔叔,阿姨以及邻居们的大“团聚”。莫里森记忆最深的是洛恩家庭聚会中的“甜美”的食品。玉米这种意象以及一家人围坐吃玉米的美好记忆就像耶稣基督头上的光轮一样,印在了莫里森的脑海中,这种场景在《宠儿》中得到重现:赛斯和黑尔在玉米地里做爱后,“甜蜜之家”的男人和女人围坐吃煮熟的玉米。

莫里森在生于斯和长于斯的钢铁小镇—-洛恩,有了多元文化的体验。洛恩吸引了各色的移民,移民们口音南腔北调,带来的各地的方言和土语;洛恩小城同时还是莫里森一家留有种族暴力的记忆之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洛恩类似的小镇对很多非洲裔美国家庭而言还是危险之地。

最后,莫里森在童年生活中得到的可圈可点的另一财富是非洲裔美国人的音乐莫里森发现音乐是非洲裔美国人在美国这个种族问题的社会发出自己声音的武器与媒介;莫里森还认为黑人音乐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艺术形式。

四、结语

莫里森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位用黑人英语创作的作家,她也不是第一位出生在黑人社区的作家,她也不是唯一的为黑人而写作的作家,但她是第一位步入美国文学巨匠行列的公众知识分子,她尽管自己声称只为黑人写作,但在美国黑人和白人都在读她的书,她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比如社区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在世界各个文明中都存在的问题,因此具有普世性。她作品虽然不从白人的视点来谈论黑人生存和生活中问题与困惑,她对白人美学和诗学中有益的因素也不排斥,她的小说成为非洲裔美国人生活的寓言。

[1] 曾梅. 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7

[2] Horton, James Oliver and Lois. E. Horton. Slavery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M]. New York: Oxford UP.2005

[3] “Mob-Violence and Anarchy, North and South” Lynching. African American.com.15 Jan.2009

h t t p:w w w.a f r i ca n A m e r i ca ns.co m/ lynchings,htm.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外语系)

2016年滨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莫里森小说的神学美学研究”

孟宪印(1970-),男, 汉族,山东莘县人,滨州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圣经文学研究

(项目编号:BZXYRW16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