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之文化理解与传承

2016-02-14 04:20江苏蒋重阳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鲁迅孔子笔者

江苏 蒋重阳

语文核心素养之文化理解与传承

江苏 蒋重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对传统文化不妄自菲薄,不要感觉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要大力学习传统文化,汲取其营养,拿来为我辈所用,不断将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

拿来主义 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某学科的学习而获得的终身受益的品质与素养。语文学科作为国学,其学科核心素养为“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本文主要就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文化理解与传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做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有许多精华部分需要我们后人不断地汲取与学习,如传统儒学当中的“仁”、“礼”的思想,传统道家思想核心的“无为”,墨家思想中的“节俭”,“尚贤”,法家思想中的“法治”等等,都值得今人不断的探索,这些文化传统历久旎新,到今天更见其深刻的价值。但是现代人似乎并不很在乎传统文化,于丹的《论语心得》更多的成为学人之间相互探讨、批评的话题,反而在大众之中影响不大,最多作为饭后的谈资,谈着谈着逐渐淡化乃至忘却。另外,就笔者教学生涯而言,学生和家长对英文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中文,他们会在课下找各种英文补习班,在课后会花费大量精力做英文试题,对于中文却没有这么大的热情。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应该引起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深刻反思,如何才能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我们的课堂中传播给学生,让他们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做一个有学问的中国人,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事情。

现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语文方面提到了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笔者顿感亲切,它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利弊之处,只有教师首先理解了学生才能理解,然后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使中华文明永盛不衰。师生在课堂上如何做到理解和传承文化呢?笔者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早在课程核心素养提出之前就已经在不断实验,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案例做一简介。

高中必修四第八课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批判了只会送去,不会拿来的国人,要求国人在送去的过程中,也要将西方文化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教学素材。首先是理解。主要是如何理解外来文化。在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国人们视外来文化为洪水猛兽,一概拒绝,鲁迅认为外国文化固然有其不利于国民的一面,比如鸦片,但也有其好的一面,对于好的一面我们要敢于“拿来”,这是对待文化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接着鲁迅先生继续讲到,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鲁迅先生将传统文化比作三种物品,分别为鱼翅、鸦片、烟枪,对应的态度分别是拿来、辨别、毁灭。在文中,作者批判了那种对于传统文化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一把火烧掉的“混蛋”,也批评了在传统文化面前毫无主见的“孱头。”作者赞扬了对待传统文化“挑选”的态度,有用的就拿来为我所用。笔者在此举了儒学的例子,笔者指出,传统儒学既有精华部分,也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部分,比如三纲所规定的等级社会就不适合现代社会平等的理念,但对于其精华部分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理解,将其传承下去,接着笔者会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

当孔子与弟子在谈论“仁”的含义时,孔子提出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实践,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这句话,对我们的意义巨大,现在很多人,希望将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强加于他人,比如学生,在上自习的时候,难以沉静下来,尤其是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喜欢与他人交流,这种交流明显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但是他不管这些。反过来,如果是他在独自思考问题而别人讨论问题,则不高兴,所以这里能够体现的做人道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提到教育问题时,指出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一种严肃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只求得一知半解,不去深究问题背后的深刻内涵以及出题人的意图,这只是半知,或者叫做不知,作为学生也好,教师也罢,都要穷究问题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知,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在做人的道理上孔子指出“见贤思齐焉,见不鲜而内自省也”,这是非常深刻而又不容易做到的做人准则。当代我们很多人包括学生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不去思考着向别人讨教学习,反而冷言冷语或者是嫉妒成性,尤其是小有名气的所谓专家,看到别人做出的成就高于自己,习惯于采取不理睬,不学习,不推广的态度。而对于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则冷眼嘲讽,从未想过自己身上有没有与之相似的不足之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后人学习,而高中语文学科作为传播国学最主要的阵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义不容辞。笔者文化修养尚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本文只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起后来人的一些思考,笔者就相当满意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猜你喜欢
鲁迅孔子笔者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老师,别走……
鲁迅,好可爱一爹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