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阅读自主评点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品质
——评点批注法简介及案例分析

2016-02-15 19:15李玉麟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评点评语思维

李玉麟

(望都中学,河北望都0000000)

李白

独立阅读自主评点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品质
——评点批注法简介及案例分析

李玉麟

(望都中学,河北望都0000000)

[特级教师谈教学]

编前语:很多人都熟悉江泽民的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很多人都知道21世纪是以创新为特征的世纪,很多人都懂得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可是,在当今校园,我们感受不到浓浓的创新教育的氛围,相反,教学练习化,教学考试化,课型永远是做题、讲题的循环。我们不必讳言,应试教育依然是当今课堂“垂帘听政”的太后。

创新有障碍,其中,功能固着是重要思维障碍之一。功能固着即个人在知觉上受到问题情境中经验功能的局限。当今教学实施超强度的模拟题训练,恰恰是强化功能固着,抑制创新意识。

李玉麟老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逆着应试之风,摸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型,他确立了一种古老而新颖的阅读课型——评点批注教学法。这种课型最大特点是取消“导读”,在学生研究文本期间,教师不作“指导”,不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或强行纳入自己提前设好的轨道,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研究,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布鲁纳语),然后充分交流阅读心得,互为启迪,共同提高。行家一看即知,这种课型没有应试色彩,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和批判性品质,对于削弱学生的功能固着,对于从应试教育中“突围”,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评点批注教学法是一缕春风,愿中华杏坛春风骀荡。

一、小人物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动大手术

在中学语文教坛上,我是一个芥子一样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可是许多年前,这个小人物胆大包天,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做了个大手术。

封建时代,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讲读(“满堂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的钱梦龙老师创立“导读”法,以教师预设的导读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很快风行全国,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模式。1986年我参加工作后,成了钱氏的私淑弟子和钱氏教学理论的实践者,心无旁骛,兀兀穷年,下大气力研究导读法。导读法使我和我的学生获益良深,可是在实践中,我逐渐发现了导读法的弊端,即教师的“导”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双翼,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的创造性品质的培养。我的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我的一篇题为《辛苦莫育可怜花》(后来发表于《北京教育》2001年第9期)的文章中,摘引如下:

我们的课堂教学,由“灌”而“导”,的确是前进了一大步,但也不过是由类人猿而至类猿人。倘若把教学比做过河,那么,“灌”是背过去,“导”则是拉过去。其做法都是由老师确立目标,制定路线,调控进度,也就是说,事事按照教师的“设计”运行。这样的模式当然保险,不出岔子,没有意外,令人放心。可是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就在这放心的微笑中渐渐消尽了。创造学家们认为,个性是创造的基础,而长期服从的人只有奴性,根本不会有创造性。创造性思维若想得到发展,必须给学生一个独立探索、自主研究的空间。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向更高阶段——学生自主探究式(即摸索着过河)跃进。

1998年至2000年,我摸索了三年,给现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动了个大手术。什么手术?答曰:取消教师“导读”这一环节。

二、评点批注教学法简介

取消教师导读,语文课怎么上?难道又回到“满堂灌”的老模式?破导读法,立什么法?

我立的是评点批注教学法,简称评点法。作为文学鉴赏样式,评点法古老之至,出现在公元八世纪(唐代),可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却是我的独自摸索出来的。下面我从如下诸方面对评点法予以介绍。

(一)何为评点批注教学法

“评”是写出评语,“点”是圈点勾画重要词句。评点批注教学法即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以发散的视角、用评语和圈点勾画的形式外显阅读心得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评点的形式

评点的形式大略有:圈点勾画、旁批、夹批、眉批、总评等。我指导学生评点,多采用旁批形式,且分条陈列,称之为条述旁批,或旁批条述。

(三)评点时的精神状态

力除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旧习,沉下心来,“十目一行”,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心文相融,“入在里面,猛滚一番,——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朱熹语),不写出精彩批语(体现自己阅读能力最大值的批语),决不罢休。

(四)评点的关键

评点的关键是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古语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思至极处,如有神助,创见新解,如泉之出。纵无甚见解,思索成习惯,思维亦逐日强健,从而成为一位思考力发达的智者。

国外有一些企业总裁,时常将自己关在空屋内。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有人来访,门口侍卫拦住,说:“老总正在思考,任何人不得打扰。”企业管理者都专时专地进行深入思考,何况阅读者?何况运用评点法,深入研读文本的学生?

(五)评点批注教学法的课堂操作程序

在起始阶段,评点法按如下五个步骤操作:(1)教师分析古今大师的评点范例;(2)教师以文本的第一部分为例作评点示范;(3)学生独立研究,圈点佳句,写出评语;(4)交流阅读心得:学生轮流上讲台,或说或写,呈示评语,教师随机插语,对学生的评点进行评点,而后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参与交流;(5)进行二次评点,修正、补充、完善自己的评语。

(六)评点的角度

评点法是开放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发散评点,故对于评点理论不宜过多介绍。不过在初始阶段,为了便于学生入门,教师作评点阅读示范之时,可适当介绍一些评点的角度,如刘勰的六观法,吕祖谦的四看法,叶朗的四读法等,但必须叮嘱学生,介绍评点角度,是为了打开评点思路,万不可为其所缚。最好的评点理论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摸索、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

(七)评点法的特点

评点法的最大特点是在学生研究文本期间,教师不作“指导”,不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或强行纳入自己提前设好的轨道,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研究,“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布鲁纳语),然后充分交流阅读心得,互为启迪,共同提高。教师不再是“导演”,而是学友、学长,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参与交流。

(八)关于评点中的“独得之见”

我有一首顺口溜:“阅读之法,成百上千,我最推崇,批注评点。师不导引,独立钻研,以自己脑,探求发现,旁批条述,独得之见。交流评语,人人‘参战’,师为‘首席’,《参》亦一员。或轮流说,或相与传,或登台讲,或笔诸板,思维火花,愈撞愈艳。交流课罢,阅读未完,须再搦管,二次评点。”其中的“独得之见”,并非仅指首创,主要是指“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布鲁纳语)。评语肯定有与他人见解“暗合”之处,与同学的见解“暗合”,与老师的见解“暗合”,与当代专家学者的见解“暗合”,与古代批评家的见解“暗合”。由于学生在阅读前、阅读中并未接受他人的指导点拨,评语完全是自己心智心力之所得,体悟源于自我,见解萌于本心,故即便评语无多,言拙意浅,屡与他人见解暗合,也是独得之见,是创造的结晶。(注:顺口溜中的《参》指教学参考书)

(九)关于评点成效

以评点法阅读,收获大小,不全在评语之多寡,主要在于阅读的深浅,思考的深浅。只要真读,即便评语简略泛泛,也是成功的阅读,只要深入思考,即便没有评语,也是大收获,堪称成效显著,因为思维得到了锻炼。长期坚持下去,思维会日趋发达,思考力会逐日提升,甚至逐渐成为一个思想的巨人。到那时,大任都能担当,何况文章阅读?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评点过大量的文史古籍。毛泽东的评语简略之至,浮泛之至。如对于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他评了一个字:“好!”对于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批了两个字:“略好。”对李白的《将进酒》,批了两个字:“好诗!”评《新唐书·田弘正传》,批语为:“田弘正,好将军。”评《新唐书·康承训传》,批语为:“内部分裂,因而败亡。”评《新五代史·王彦章传》,批语为:“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单看这些批语,并无多少学术价值,然由于毛泽东读书专注,思考深入,年年岁岁,手不释卷,他的思维较常人发达得多,读书虽评语寥寥,但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并不逊色于大学者。

以评点法读书,对于阅读成效,我立了三项标准:(1)读得真;(2)思得深;(3)批语精当。这三项是层递关系,后者高于前者,且包含前者。

从培养独立精神、培养思维品质、培养读书习惯等方面看,评点法有着讲读法和导读法所不具备的优势。学生独立阅读,哪怕只写出几条批语,其收获都胜过老师“导”半天。这是我在反复进行导读法实践和评点法实践对比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但也许是一种偏见,欢迎老师们批评指正。

(十)关于评语交流

交流是评点批注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令阅读者互为启发。从这个意义上说,交流阅读心得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

交流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可以查找自己的不足,可以汲取他人的营养,可以激发自己奋斗的兴趣,但必须明白,真正提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的关键不在交流,而在阅读与评点。交流仅是思维火花的碰撞,要想强健思维,只有靠自己思考。切磋武艺,肯定大长见识,但无法提高功力。因此,我一直认为,能力无法教,能教的只是提升能力的操作程序。

交流时必然会遇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看法,交流者如若情绪过分激动,交流就会变成争论。读多了学者逸事之类的书,我逐渐发现,学术见解的分歧,靠争执,靠辩论,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钱理群先生的学生追到钱先生家里去辩论,熊十力先生和废名先生因意见不同,挥拳相向,滚到地上扭打,虽被传为雅事,但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双方都冷静下来,从对方见解角度,从自己见解角度,对文本再次进行全面审视和思索。心中明了谁是正解即可,不必非要从面子上争个高低上下。

(十一)关于阅读的误解与不解问题

金克木先生说:阅读有正解、误解与不解之分。在对待学生的误解与不解问题上,评点批注教学法与讲读法、导读法等教学模式是有很大差异的。

当学生阅读出现误解与不解问题时,讲读法是“讲”,把自己的正解讲给学生,导读法是“导”,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正解方向,而评点法是在交流的基础上,令学生二次思考,自己修正自己的误解,自己“透过”原先的不解之处。一时修正不了,一时解不出,便先搁置起来,留待阅读力鉴赏力提高后再解。因为要想获得真正的正解,必须靠阅读者自己,他人的导读或讲解,只是令人“半懂”,故我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看到其误解之处,我只是告诉他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们需要再思考,再评点,并不强行“纠错”,看到学生不解的问题,一方面呈示给全班,让大家共同思考,一方面叮嘱有不解问题的学生重新研读文本,以备再次交流,老师不轻易“答疑”。

(十二)关于教师在评点批注教学法中的作用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在我的评点批注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却有了新的定位。

(1)以民主方式传道,不板着面孔搞说教,没有夫子气、道学气。传道的最佳境界是:与学生共同求“道”,一起修德润身。(2)授业时扬弃了传统的师授生受式,与学生共同研究学业,共同交流心得。(3)解惑的方式不再是“生问师答”,而是师生共同再反思,再交流。

在评点批注教学法中,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而是学长、学友,是学生的特殊身份的学习伙伴,其主要作用是:“开示”、示范、交流、促行。

(十三)关于教学参考书在评点批注教学法中的作用

在评点批注教学法中,教参的主要作用有三:(1)同教师、学生一样,参与评点后的交流;(2)印证学生与之“暗合”的评语;(3)当学生阅读出现误解时,以教参相关分析与之交流。

(十四)评点与阅读的关系

阅读是评点的前提、基础,评点是阅读的深化、提高,没有阅读,就没有评点,没有评点,阅读便难以深入,因此要读评并重,不可偏废。

(十五)评点法与讲读法、导读法的主要区别

讲读法是直接向学生赠送结果,导读法是预设通向结果的轨道与桥梁,评点批注教学法是让学生自己找结果。因此,评点批注教学法在学生阅读之前不设计问题,在学生阅读中不予以扶助(扶助,于求知是帮助,于思考则是干扰),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在文本中沉潜,只是在学生阅读之后,才进行充分交流。

(十六)评点法与创新教育

松下幸之助说:今日的世界,并不是武力统治而是创新支配。”因此,世界各国都注重创新教育。创造学家认为,人的创新性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品德、创造美感和创造技能等;学校进行创新教育,不能窄化为一种创新技能训练,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独立性,因为独立性是创新的前提,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构成成分,一个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不可能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而独立性培养的前提是自主空间。评点法抽掉教师导读的环节,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评点,这就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广阔天地,为他们提供了“自己发现事物的机会”(波利亚语)。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可以这样说,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评点法有着其它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固然,评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独创性品质为指归,但由于思维的五种品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是完整的思维品质的组成因素,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林崇德语),所以思维的独创性品质培养起来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品质也会随之得以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创新不能离开求真。创见新解应是正解,是在正解基础上的新解,不能为“新”为“独”而不顾“真”。

(十七)评点法与研究精神培养

北师大的肖川博士将思考分为三个层级:想、思考、研究。在导读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提问和归纳总结占用了,学生无暇用自己的头脑深入思考,更谈不上研究。评点法将“学生独立研究,圈点佳句,写出评语”设为首要教学环节,这样就能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到达研究层面,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深刻、广阔,富于批判性。

(十八)评点批注教学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丰厚的文化素养;

(2)卓越的文学鉴赏能力;

(3)思维的独创性品质;

(4)思维的批判性品质;

(5)良好的学术交流能力。

(十九)评点法的优点与弊端

评点法有三大优点:(1)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品质,使学生思维的骨骼日益强健;(2)有利于培养学生深思熟虑,交流有据(而不是浮光掠影、信口而说)的严谨学风;(3)课堂交流带有学术气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治学”情趣。

评点法的弊端主要是:(1)条目式的评点,琐碎而不系统;(2)“被机”不广,不是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能运用。(“被机”的“被”字义为“覆盖”,“机”字指“根机、根性”)

(二十)评点法所“暗合”的教育教学理论

1998年,笔者开始以评点法引领学生阅读。起初,不少同仁认为这种做法怪异,不导读要老师干吗?我曾一度苦闷,后来随着阅读视野的扩展,我发现自己并不孤独,评点法与好多著名的教育理论见解“暗合”,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山本光明的耐斯康教学法、李镇西的“干净的阅读”、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另外,与2002年版的最新语文教学大纲也是精神相通,不谋而合。

三、评点范例分析

下面介绍一些评点范例,以使我们借鉴前人评点经验,为自己的评点实践做好准备。

(一)金圣叹评点范例

清代金圣叹是评点大家,下面介绍并分析几则金氏对《水浒》经典评点。

1.众所周知,《水浒》是为一百单八将作传,可小说开头未写一百零八将,却先写高俅。对此,金圣叹批道:“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乱自上作也。”

[分析]寥寥数语,道破了《水浒》以高俅开篇的意图,即表明农民起义的根源在于上层统治者的压迫,一百单八将上梁山,是逼上梁山。这样就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又鞭挞了上层统治者的荒淫残暴。读过《水浒》的人“海”了去了,可对作品开局的妙处有如此认识的,只有金圣叹一人,这才叫独具只眼。

2.对高俅改名,金圣叹亦有独到的见解。高俅原来叫高毬,“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毬字,去掉毛旁,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对此,金圣叹评道:“毛旁者何物也,而居人自以为立人。盖当时诸公衮衮者,皆是也。”

[分析]金圣叹由高俅改名一事,看出了《水浒》作者对高俅等达官贵人深恶痛绝的态度,认为他们是禽兽充人。施耐庵的讽刺可谓入木三分,不过这样的“春秋笔法”,也只有金圣叹的“法眼”才看的出来。

3.武松打虎,是《水浒》中经典章回,对于小说描写的精妙,每位读者都能体会到,可是金圣叹能见人所未见:“读打虎一篇,而叹人是神人,虎是怒虎,固已妙不容说矣,乃其尤妙者,则又如读庙门榜文后,欲待转身回来一段,风过虎来时,叫声‘啊呀’翻下青石来一段……皆是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

[分析]金圣叹认为武松打虎一节,最妙的不是斗虎伏虎之处,而是描写武松闻虎心惊见虎色变的地方。如武松喝醉了酒,要过景阳冈,店家阻止,说冈上有虎,武松认为是欺骗,以使自己留下住店,待到读了庙门上的公文,这才知道真有老虎。此时武松并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是心生恐惧,要转身回来。老虎出现了,武松也不是嘴角现出轻蔑的冷笑,道声“来得好”,而是叫声“啊呀”,翻下了青石。这样描写,乍看武松不够英雄,细想却合情合理,武松不是哪吒之类的神仙,而是凡胎肉身,他对虎有着本能的畏惧,这样写,显得非常真实,从而也就更显出武松的英雄:是有着凡身凡情的人用拳头打死了凶猛的老虎,而不是神仙用法器战胜老虎。金圣叹在极富传奇色彩的文字中,看到了其现实主义的特点,真是了不起的发现,不愧为评点圣手。

4.《水浒》第五十二回,写戴宗、李逵去请公孙胜,约定路上只许吃素。可是到了客店,李逵给戴宗端来素饭菜汤,自己却走掉了。戴宗悄悄到后面张望,“只见李逵讨两角酒,一盘牛肉,立着在那里乱吃。”对李逵偷吃酒肉的描写,金圣叹批道:“妙处乃在‘乱吃’字与‘立着’,活写出铁牛饥肠馋吻又心慌智乱也。”

[分析]这里,金圣叹评的是修饰语的表现力。“乱”与“立着”,是极常见的词语,可是用在此处十分贴切,极为传神,活现出李逵饥饿嘴馋之至的状态和慌急不安的心理。

5.《水浒》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开头,写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对于鲁智深的出场,金圣叹既有夹批,又有旁批: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第一段,单飞出禅杖,却未见人)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第二段,单跳出和尚,却未曾看得仔细)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着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第三段,方看得仔细,却未知和尚是谁)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第四段,方出鲁智深姓名,弄奇作怪,于斯极矣)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极急时下语不及,只此四字,妙妙)

此段突然写鲁智深来,却变作四段:第一段,飞出一条禅杖隔去水火棍;第二段水火棍丢了,方看见一个胖和尚,却未及看其打扮;第三段方看见其皂布直裰,跨戒刀,轮禅杖,却未知其姓名;第四段直待林冲眼开,方出智深名字,奇文奇笔,遂至于此。

[分析]董超薛霸在野猪林要结果林冲性命,鲁智深来救。对于鲁智深出现的描写,金圣叹推崇备至,不仅有夹批,旁批,还有回前总评:“松林棍起,智深来救,大师此来,从天而降固也,乃今观其叙述之法,又何其诡谲变幻,一至于是乎!第一段先飞出禅杖,第二段方跳出胖大和尚,第三段再详其皂布直裰与禅杖戒刀,第四段始知其为智深。若以《公》《榖》《大戴》体释之,则曰:先言禅杖而后言和尚者,并未见有和尚,突然水火棍被物隔去,则一条禅杖早飞到面前也;先言胖大而后言皂布直裰者,惊心骇目之中,但见其为胖大,未及详其脚色也;先写装束而后出姓名者,公人惊骇稍定,见其如此打扮,却不认为何人,而又不敢问也。盖如是手笔,实惟史迁有之,而《水浒传》乃独与之并驱也。”的确,关于鲁智深救林冲的描写,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曲折跌宕,引人入胜,颇具匠心。

金圣叹是评点的奇才怪杰,像这样精彩的评点在《水浒》中比比皆是,大家若能搞到金批《水浒》,可下功夫研究一番,这对于提高大家的文学欣赏能力大有裨益。

(二)李玉麟评点范例

[例1]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评语]

1.“彩云间”,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一日还”伏笔;“彩云”,应“朝辞”,“彩”字透出诗人遇赦后的喜悦之情。

2.“千里”、“一日”,对比强烈,极写船行之速。

3.描写猿啼,多寓悲情,如《水经注》:“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此诗却是表现喜悦之情。

4.“轻”字状舟,亦写心境。

5.“千”、“一”、“两”、“万”,数字使用贴切自然,妙不露痕,远胜“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之类。

6.“猿啼”绘声,“彩云”绘色,描写兼及听觉视觉,令人如闻如见。

7.“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叙述之文字,言船行之速,“轻舟已过万重山”,以描写之笔墨,状舟驰之疾。

[分析]这是我对李白名作《早发白帝城》所作的评点。评语思路开阔,鉴赏角度涉及主旨、辞格、描写角度、表达方式等诸多方面;文字从心底涌出,不是“借鉴”,不是“下载”,而是独立阅读、自主研究的结晶,是名副其实的“心得”;表述准确、典雅,语句整饬、古朴。

[例2]对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阕的评点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评语]

1.“独立”见出诗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2.心如湘水,翻腾不已。

3.以“遍”“尽”二字,极写秋色之浓。

4.“击”字传神,画出鹰之雄姿猛态,“翔”字生动,画出鱼之轻快如飞。

5.“鹰”“鱼”是具体描写,“万类”是概括描写。

6.“怅廖廓”,意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千。

7.“谁主沉浮”之问,见出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气度。令人想到作者的两首旧作。一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二是“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例3]对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的评点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他人敛声屏气,熙凤放诞无礼,从对比中显示她特殊的身份、地位、权势。

2.凤姐的肖像描写,不仅描绘了外形,更揭示了其个性特征:恶辣狠毒(“三角眼”、“吊梢眉”),笑里藏刀(“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3.贾母的玩笑话,一、揭示凤姐泼辣性格(“辣子”),二、表明凤姐深得贾母之宠。

4.熙凤言行,皆不由衷(“笑道”;“说着,便用帕拭泪”;“忙转悲为喜”;“又忙携黛玉之手”),讨好贾母(“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机变逢迎。

(三)学生评点范例

[例1]望都中学黄佳禾同学对李白《峨眉山月歌》的评点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以“半轮秋”写“峨眉山月”,一是点明时令(秋季月夜),二是渲染淡淡的清冷的氛围(“秋”字给人以清凉之感),三是照应题目。

[老师批语]从三个角度评“半轮秋”的妙用,见出你思维的广阔性品质良好,吾心甚慰!

2.全诗仅四句,28个字,却用10个字交代五个地名。不过读来并无堆砌生硬之感,这是因为诗人用景物及动作将其连接,故仍显得清新自然,浑然天成,无刻意雕琢之痕,让人叹服。同时又用地名将作者行踪显示出来,手法高明。

[老师批语]对五个地名的评点与专家学者的见解“暗合”,显示出你高超的鉴赏能力,对虽用五个地名却不失自然的原因的分析,见他人所未见,发他人所未发,显示出你非凡的“独到发现”的能力。

3.全诗四句,过渡巧妙自然。第一句写月,第二句写月影,由月影转入写江水,第三句由江水转入写行船(“夜发”),从青溪向三峡,为第四句直抒“思君”之情做好了铺垫。

[老师批语]此评亦是发他人所未发,可谓独具只眼。佳禾,你的创造性思维真发达。

4.此诗乃真情流露之作。

5.第三句中“夜发”写出作者回乡心切,日夜兼程,即使路经三峡,也要回家赶时间。

[老师批语]佳禾,此评有误。李白的故乡是蜀地四川(李白虽出生在碎叶,但在四川长大,故常称四川为故乡),亦即峨眉山所在地。此诗是离乡(由“青溪向三峽”表明即将出蜀)时所作,所以你将“夜发”的目的说成是“回乡心切”,“回家赶时间”,这样分析是不正确的。之所以有此误评,是因为你地理知识储备不足。看来,知识仅仅“(”是不够的,还要“博”,再多读些书吧!

[例2]望都中学李暖同学对孙犁《荷花淀》的评点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1.第一段中“跳跃”一词准确、生动,写出了水生嫂的心灵手巧,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2.第二段表现白洋淀物产丰富和人民勤劳智慧。如此优秀的儿女,岂能坐视日寇的铁蹄践踏如此富饶之地?这就为后文写水生参军和荷花淀伏击战做好了铺垫,为揭示主旨做好了准备。

3.第三段写景,先写视觉,再写嗅觉,有色有香,充满诗情画意,展示了白洋淀特有的风光和风情。写水生嫂编席,连用两个“洁白”(“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象征了水生嫂品行的高洁。

[老师批语]李暖,你之所评皆为文章关键所在,分析切中肯綮,准确无误,术语专业,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息。好极!

[例3]望都中学黄利伟同学对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段)的评点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首二句对仗工整,直抒胸臆,写尽了莺莺伤别的心理。

2.“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句,愿望与现实形成反差,运用想像,表现莺莺此时的心情;愿时光永驻于此刻。

3.“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运用夸张手法刻画莺莺的外貌,表现她别时的痛苦,真乃“为伊消得人憔悴”。

4.读罢此段,我用其他诗词里的句子拼写了一段诗,如下:雁过斜阳,烟迷草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楼前丝柳,离人方寸。遥想往昔,花似伊,柳似伊,奈何今日,花柳依依人别离。离情相思意难绝,此情谁共说?

[老师批语]利伟,你的评点主要是分析表现手法,如“恨相见”二句的对仗与直抒胸臆,“柳丝长”二句的想像,“松了金钏”二句的夸张,表现手法分析准确,表现意图评说精当,见出你较高的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特别是集句成诗,彰显了你超出同侪的文化底蕴与才气,令人称叹。

[例4]望都中学赵凤姣同学对张继《枫桥夜泊》的评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一次遇见它,就莫名地喜欢,所以,很早就熟记心中。

后来,看过《不朽的失眠》,甚至有些许庆幸,多亏当年张继没有考中。如果当时他金榜题名,又怎么会有这失意的一吟,这千古的绝唱。落第的他,心中应该充满了失望、沮丧,他看上去一定十分的颓废,其实,我们也一样,都是学生,只不过他早我一千多年参加考试,而明年我将如期赴约。

月亮落了,乌鸦还在啼叫,水乡的秋夜,弥漫着霜气,落榜的张继怎么能够睡得着?十年寒窗,十年寒窗!如今却只换来失眠一场。

他愁啊!怎么会不愁呢?他的明天是个未知。回乡后,父老、同窗会怎么看自己?日后,该如何过活?唉!这夜使他更感孤寂、忧愁。半夜,有钟声传到客船,该给他以怎样的震撼。他一定想到寺庙,想到佛,想到僧人的平和,旷达,超然物外。如此醒人的钟声能够驱散下他心中的愁云吗?

这首诗动静结合、绘声绘色,将这失眠的一夜描写得历历如画,且景中寓情,真切地表现出了自己的伤痛。

是的,他受伤了,伤得很深,然而“诗穷而后工”,因此,诗史上又多了一篇名作。

[老师批语]凤姣,你不用条陈旁批形式,而是采用小论文形式进行总评,体现出你思维的系统、周密。对张继的这首名作,你知人论世,分章析句,鉴赏技法,谈自己的体悟,分析其成为杰作的原因,张继若泉下有知,当高挑大指。

四、法无定法,因“文”制宜

固然,评点法这种语文教学模式是在“破”导读法的基础上“立”起来的,但这不等于说评点法能取代导读法。其实,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有利有弊,有功有过。讲读法虽被贬称为“填鸭式”“满堂灌”,但绝非一无是处,评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独创性品质方面厥功甚伟,然条目式的旁批琐碎而不系统,有“见木不见林”之失。古语说:法无定法。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选择课型也是如此。要因“文”制宜,根据课文内容而定,不能拘泥于成法和定法。课文内容适合评点则评点,适合导读则导读,如果讲读效果最佳,那就不妨来一节“满堂灌”。

五、课例——《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领略汉语言文字的美妙,激发爱国热情(梁衡说:“爱国须爱祖国的文化,这是国家、民族的灵魂”);认识作者品格的高洁(张白山认为:“作者不写别的,偏来歌颂荷花与明月,象征着圣洁”)。

2.思维训练目标

以开放的自由评点的研究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借对名家指瑕(“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一句,表意不明,且读来拗口),开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文本研究目标

把握景物背后作者的“不宁静”的心情;鉴赏比喻、通感、拟人、以动写静、运用叠音词等技巧的妙处。

[说明]评点法不是导读之术,而是独立研究之法,自由开放,不宜作任何限制,但教师在示范和交流时,暗中须有倾向性,要多呈示体现文本重要内容的评语,教师备课时,仍须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二)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代表作品,描写月下荷塘的幽美景色,抒写作者无法摆脱的“不宁静”的心情。语言清新华美,技巧圆熟精湛,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现代美文的经典作品,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鉴赏能力。

下面是我以条目式评语的形式,对教材内容所作的具体分析,限于篇幅,仅作部分摘录。

第五段

1.“月光如流水一般”,以水喻月光,表现其清澈,非常恰切,然俗滥之至。此种比喻,古诗文中触目皆是,如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苏轼的“庭中如积水空明……”

2.“笼着轻纱的梦”,妙喻,展示出雾中花叶的朦胧之美。

3.“满月……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透露出作者的美学思想:美不可一览无余,要含蓄蕴藉。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直是绕口令,宜改为短句:杨柳的倩影,弯弯而稀疏。

5.“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名曲”之喻,妙!写出了月光、月影的和谐之美。

(三)教法与学法

由于本文是美文,不朗读不能尽味其妙,故在教学方法上,除了用评点法进行深入研究外,还要结合朗读教学法,反复吟诵。

从学习方法上,学生要独立阅读,自主研究,读评并重,沉潜涵泳。另外,在交流时,不能仅听不记,对有价值的评语要快速笔录,以补充自己思维的不足,对于不同见解,要深思熟虑,然后商榷争鸣。

(四)课堂教学步骤

1.导入

(1)介绍评点法与语文新大纲的相通相合之处,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以评点法研究文章,可使学生“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引文均出自最新《语文教学大纲》)

(2)介绍梁衡的“爱国论”,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文本,品味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著名散文家梁衡有这样一段论述爱国的文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是祖国为他的儿子留下的精神基因。不认识祖国的文字,纵然还是黑发黄肤也不能再算是一个中国人了。因为他精神世界中的这条文化之根已被彻底拔掉。爱国须爱祖国的文化,因为这是国家、民族的灵魂。”……

(3)介绍评点法对精神状态的要求。

评点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如朱熹所言:“耸起精神,树起筋骨,如有刀剑在后一般。”,“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

[说明]上课伊始,先作“开示”,意在激发士气,使学生进入最佳的精神状态,为学生研读教材作精神上的准备。

2.教师以文章一、四段为例,进行评点示范

(1)配乐美读课文。

(2)结合具体文字,阐释评语。

附评点示范

第一段

(1)游塘缘起有二:一、“心里颇不宁静”,二、“满月”当空。

(2)游塘念起,却不即刻动身,何故?盖待夜深人静,体味独处之妙。

(3)“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诸句,以具象之语描写夜深,历历如画。文字具象,非仅“传达”,重在“表现”,此乃文章生动之秘诀,高考满分作文的作者多深谙此道。

第四段

(1)绘荷塘之景,先静态,后动态;静态,先叶后花,花为重点,动态,先花后叶,叶为重点。笔法变化多姿,令人叹为观止。

(2)“羞涩地打着朵儿”,状物传神,写尽了荷花娇羞脉脉的神态。

(3)“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三句,以博喻,状花之光洁。

(4)写花香,运用通感,表现花香的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新奇之至。

(5)大量使用叠音词,使描写富于表现力,文字富于音乐性。

3.再次配乐美读课文

[说明]教师配乐美读,是为了将学生带到优美的文学情境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教师作评点示范,不单是给学生提供依样画葫芦的依据,而是以有限的文字,给学生以无限的启迪。

3.学生独立阅读,圈点妙言佳句,写出评语。

[说明]让学生独立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梅菊品格的需要(我对培养学生坚韧品质极为重视,鼓励他们“誓追梅菊品,不做可怜花”),是落实新大纲精神的需要。

4.交流阅读心得

(1)学生轮流上讲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发言要精要,拣最得意之笔介绍),教师随机评点学生的发言。

(2)教师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参与阅读交流。

[说明]新大纲要求:“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说独立阅读是自主学习,评点批注是探究学习,那么阅读交流便是合作学习。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会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一环节,虽然有时占用课堂时间较多,但师与生、生与生互为启迪,共同提高,其益甚溥。

新大纲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中,对“口语交际”非常重视,那么,设置阅读交流这一环节,就为训练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

5.师生再次研读文本,修正、补充、完善自己的评语

[说明]封闭的阅读,对文本的研究不可能彻底、究竟,故在充分交流,受到启迪以后,应对文本再次挖掘,对自己的阅读成果进行反思,以修正之、补充之、完善之。

李玉麟,河北省特级教师,模范教师。自1991年在《文苑》发表散文《柿子的故事》后,先后在《语文周报》《创造天地》《北京教育》发表论文多篇,并被《语文周刊》《师道》等杂志转载)

猜你喜欢
评点评语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周克芹语录及诸家评语
教师评语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怎样为作文写评语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