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语文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016-02-15 19:15许利芳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南郭先生探究思维

许利芳

(沙河市教师发展中心,河北邢台054100)

深入挖掘语文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许利芳

(沙河市教师发展中心,河北邢台0541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现状堪忧

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也就是说,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长成什么模样都是后天描绘的结果,描绘得好就是一幅多彩的图画,描绘不好就是涂鸦。如果说先天因素如同埋藏在地下的石油的话,后天的教育就是架在平台的钻机,先进的设备一定会比落后的机器获得更好的产能,先进的教育方法肯定会对传统教育做出超越。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一)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兴趣

师讲生听、师写生抄、师问生答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它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以教定学,学服从于教,老师是知识的搬运工,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围着书本转,学生围着教师转,师生围着分数转。功利意识统帅着师生的全部活动。

(二)学生依赖性强,缺乏思考动力

一提起语文课,人人懂得无非是听、说、读、写,可传统的教学中无休止的重复、平淡如水的课堂节奏,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升了。生活中,曾听到老师对学生抱怨最多的一句话:“等着老师喂吗?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吗?一点脑筋都不动。”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完全怪罪于学生。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成年人喋喋不休的讲解剥夺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应试教育下的教师用强硬的要求代替了学生独有的思维,在学生一次次的死记硬背中,学习兴趣变得消磨殆尽,个性化的思考显得苍白无力。

(三)讨论流于形式,教学难见实效

尽管现在有的学校在效仿外地经验,机械地将班里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美其名曰“小组交流”,可是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小组讨论只是流于形式,是典型的表演,其实际价值却很难看得出来,往往是几个尖子生说出答案,其他同学附和而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去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在有点勉强。

二、传统教学遏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教师对教材挖掘不深

语文就在我们点点滴滴的活动中,潜藏在我们身边的江河湖海、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中,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手来去摸,用心灵去体会。用实践的观点看语文,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美的画面与传承已久的文化底蕴。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未能深入去发掘文章的意蕴,设计的教学问题也是一些思考度不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这势必导致学生思想固化,难以达到思维的高度。我们倡导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问对错,鼓励学生用口语化、接地气的语言表述,给学生一个攀登高峰的阶梯,他们才不会望而生畏,才会展开想象的翅膀。

(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欠缺

当今学生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不少教师有些感到迷茫而不知所措,教了很多年的书,突然找不到感觉了。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变的枯竭。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去发现问题,在一些学生身上表现得很明显。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只有不断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和创新,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才能适应变革的需要。

(三)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缺失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有科学探究精神,探究将是未来学生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教学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一些教师把以往的语言满堂灌换成了机器满堂灌,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欠佳。也有一些教师,苦于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师生之间有差异,合作探究往往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教师引导功能的缺失,使得学生难以实现合作探究的效果。其实,差异是互动的基础,没有差异就没有互动,差异过小,学习者的潜能发掘受到制约,个性的发展就不会充分。因此教师要在探究中与学生平等协商、设法诱导学生上台阶。

三、优化教学,在拓展学生思维上下功夫

(一)教学思维要具拓展性

开放课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表征,要想真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就要实现教学目标重心的迁移,从注重“教”法向注重“学”法转移,从单向的教师输出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转移。只有注重“学”法,才能真正地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才能把学习的基本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

(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思维

打破常规,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积极思维互动,会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了探索,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如有位语文老师借去风景园区游玩活动把整个单元的课堂阅读教学、写作训练与综合实践活动串在一起,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阅读《春》和《竹林深处人家》两篇文章,之后,老师布置作业:(1)每个人做好尝试学习笔记,研讨交流记录和活动体验习得。(2)诵读、口语交际比赛两项选一。(3)每人写一篇风景作文或写一处风景点的导游词。(4)写游园活动报告。作业完成之后进行研讨交流:(1)小组交换活动设计,互相质询、评价。(2)五个学生和老师组成咨询答辩组,接受全班同学咨询,并对重点问题进行答辩。(3)写出交流要点和最大收获。随后按设计分组游园。在游园之前,老师提示思考研讨一些问题,如说出风景区的整体设计是否对称协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何相融,如果你是导游,想选择哪一处风景,如何介绍?除了感悟到风景美,还能感悟到哪些美点?如果你是旅游局局长,你对旅游资源的整合有何想法?研讨之后分组游园。结束之后再反思交流个人活动体验,进行口语交际、诵读比赛。最后完成活动作业:一篇景物描写的作文,一篇游园活动报告。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课堂提问和质疑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不仅老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问题向老师发难,“徒弟问先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

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往往闪动着创新的火花,是创新意识的开端,教师应善意地予以保护。

(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对思维定势的一种突破,是对固有思维习惯的一种冲击。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就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要让他们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例如,我在讲《滥竽充数》时,先告诉这个成语的常规意思,可以表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浑水摸鱼”等,然后话锋一转,提出如果南郭先生不逃会怎样?从赞“南郭先生之逃”的角度另辟蹊径,让同学各抒己见,结果有的同学说,南郭先生分析局势,当属有“自知之明”之举,比起掩盖错误的人来说,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还有同学说南郭先生性格果敢,比起优柔寡断的人要好多了。这样就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寻求新的认识角度,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实践证明,当我们按照一定的方向无法解决问题时,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从另一个方向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责任外审:姚文佳袁成)

猜你喜欢
南郭先生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唉,真是报应啊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发财记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