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跨媒介传播研究

2016-02-18 21:52朱明胜徐芹
关键词:传播方式西游记媒介

朱明胜,徐芹



《西游记》的跨媒介传播研究

朱明胜1,徐芹2

(1.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2.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江苏 无锡 214153)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故事内容常为人喜闻乐道。小说中的故事人物经过艺术加工和创作形成了众多的经典艺术形象,通过各种媒介方式为人们重新演绎了《西游记》的经典故事。对于《西游记》的跨媒介解读体现了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融合,多种媒体的出现为实现《西游记》的跨媒介传播创造了条件。本文从传播学理论的概述出发,从各种媒体在传播中的功能入手,对《西游记》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并对未来这一艺术内容的创造性发展进行现实的展望。

西游记;跨媒介;传播

由历史与想象、神话与现实交织而成的魔幻小说《西游记》一直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历代作家和艺术家创作的源泉。该小说的媒体呈现方式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新媒体的多样化发展为《西游记》创造了更多的媒介传播方式。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西游记》的媒介表现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该故事从最初说书人口中的段子,到后来被改编成话本、戏剧,再到后来的连环画,电影、电视剧、舞蹈、动画片、动漫、舞台剧到现在网游、手游等表现方式。西游故事的跨媒介传播经历了不同媒介形式的发展,也正是各种媒介形式的演绎才让《西游记》历经千年却依旧生机勃勃,为读者、观众所喜闻乐见。

一、《西游记》的跨媒介传播研究

(一)跨媒介传播的作用

在传播学当中,媒介传播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媒介传播面向的是大众,而不同的接受者对于不同媒介方式的反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传统的媒介传播过程中,传播是单向的,人们可以选择的方式很少,这样媒介传播的主体就会对于传播方式存在着依赖性。而在媒介方式多样化发展的今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甚至可以参与媒介的互动。媒介传播主体的选择影响着着媒介传播的方式,媒介形式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媒介传播同媒介主体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的影响力,并且产生的社会效果越来越深刻[1]。

(二)媒体的传播途径。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媒体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传播媒介从报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手机、网络等,传播方式从单一到交融、从固定到移动、从单向到双向,传播方式也更为个性化,甚至让受众参与到故事其中,从而进行互动。

从媒介传播的发展历程上来看,《西游记》在传播途径上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口头传播的阶段、书面传播的阶段、影视传播阶段和网络传播阶段。

西游故事源于唐代僧人玄奘长途跋涉、西行取经的经历,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口头流传的玄奘取经故事被愈传愈广,愈传愈奇,由于从中土大唐到天竺国路途遥远,途中所遇到的困难之大是常人难以克服的,这样就激发了后人丰富的想象,从而对故事加以虚构和神化。伴随着元杂剧和说唱艺术的发展,西游故事的宗教色彩日趋变弱,逐渐演变成唐僧师徒降妖除魔的故事。从唐代由玄奘叙述、辩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中有西女国只有女子、没有男人的记载,以及狮子王抢夺公主为妻、孕男育女的故事,到慧立、彦悰所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所记述的玄奘和尚,再到十世纪宋代刊行的《太平广记》之中,也搜集和记录了玄奘的取经轶事。宋元南戏中有《陈光蕊江流和尚》,在吴昌龄作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已经有师徒四人一起取经了,增加了一些想象的情节和故事;南宋刊印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经有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和“深沙神”;元明之交时代的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的来历;明初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提到有《西游记平话》,其中概括复述“车迟国斗法”一段,和《西游记》第46回十分相似;明代《永乐大典》第13139卷有“梦斩泾河龙”,和《西游记》第10回基本相同[2]。吴承恩则集以前的各种版本于一体,整理和创作了一百回长篇小说《西游记》,使得该小说的内容得以固定,从而成为各类艺术形式的底本。

除了书籍传播和舞台演出之外,随着电影技术的出现,《西游记》也迅速地被搬上了荧屏。早期的《西游记》电影主要由邵氏兄弟的电影公司出版发行,从最早于1926年在上海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所拍摄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后来香港邵氏电影公司(Shaw Brothers)在20世纪60年代又拍摄了四部《西游记》系列电影:1966年《西游记》及《铁扇公主》、1967年《盘丝洞》、1968年《女儿国》。1941年万籁鸣、万古蟾兄弟导演、拍摄了西游题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1958年万古蟾导演了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从此以后,西游故事一直被不断地拍摄成电影和动画片,除了主要以邵氏电影公司所拍摄的之外,后来周星驰运用无厘头手法,借助后现代主义和最新科学“虫洞”理论,拍了以西游故事为题材的《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篇》系列电影。最近两年拍摄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2014),以及运用3D技术拍摄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016)等,这些影片对西游故事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解读,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3]。

在东亚,以日本人对《西游记》改编的次数最多,他们多次把该小说改编为电影和动画,成为西游故事产品的大国,拍了一系列的电视剧、动漫等各种艺术形式。美国电影公司也参与拍摄了以《西游记》故事题材为主的(俗称的“美版西游记”)、(《功夫之王》)、《龙珠:进化》()等,2015年发行的中美合拍电影《荒原》()则更把对《西游记》改编的趋势推向了高潮。

该小说在海内外也多次被拍成电视剧,大陆、台湾、香港,还有日本都分别把《西游记》拍成了电视剧。早在1974年香港TVB电视台就拍摄了电视剧,由陈振华饰演唐三藏,阮令涛饰演孙悟空,梅恩饰演猪八戒;台湾最早于1983年由钜影拍摄《中国神话故事-西游记》,播出后大受观众欢迎和喜爱;而中国大陆最早于1986年拍摄的《西游记》和1999年拍摄的续集部分,则成为电视剧的经典之作。日本早在1978年就在日本电视台开播了《西游记》系列,共26集,后由英国广播公司改编为英语版后在1979年于英国及澳大利亚播放,英文标题为。后来日本及中国大陆和港台又分别多次运用新的技术进行了拍摄。

除了电影、电视剧之外,该故事还被改编成漫画,其中以日本改编的情况最为发达;CCTV主导制作的52集动画片《西游记》给少年儿童带来童年的美好记忆,也是他们假期生活的主要精神食粮和视觉盛宴。电影《铁扇公主》是由万氏兄弟联合导演的一部长篇动画,1941年由中国联合影业公司出品,是当时亚洲的第一部长篇动画片,它还被两岸三地的导演多次拍摄成电影动画。在台湾,西游故事还被黄俊雄改编成电视布袋戏。

为了给观众更为直观的艺术形式,《西游记》还被华裔导演陈士争改编成歌舞剧Monkey: Journey to the West,融合了中国杂技、动漫、武术以及百老汇式音乐剧,由《街头霸王》的两位创作者Damon Albarn与Jamie Hewlett作曲,该剧分别在曼彻斯特嘉年华(2007)和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2008)演出,并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广州杂技团以《西游记》经典章节为剧情基础,传统杂技功夫为表演方式,融合现代舞台设计,于2006年正式推出的新型态舞台杂技剧;该剧并无任何对白,仅借由舞台设计与杂技工夫,具体展现出《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3]。该剧多次赴欧美及世界各国演出,获得诸多文艺类之奖项。除此之外,还有木偶剧、皮影戏、儿童栏目剧等其它艺术剧种形式再现了西游故事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和经典的故事情节。

现代传媒的发展给《西游记》这部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它还被改编成电子游戏和网络游戏,其中腾讯公司开发了《QQ游戏》,网易公司则提供了《梦幻西游》系列、《新大话》系列和《大话西游手游》等。其它公司也提供了类似的游戏,比如:《创世西游》、《西游释厄传》、《光荣西游记》等。这些让玩家参与互动的游戏,对于推广西游故事,传播中华文明则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西游故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游记》的传播从文字转化为图像、动画、影视和网络游戏,极大了丰富了大众的文化视野,实现了对于媒介传播的现实性探索和发展,也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和精神。跨媒介传播更能凸显媒介传播的优势性,在不同的媒介载体之间对于资源进行传播整合,增进媒体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对于同一作品进行了解构性的解读和表现。

(三)媒体传播的影响力

媒介传播方式的转变所影响的不仅仅是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更多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随着跨媒介传播的发展,对于故事内容的创造性发挥,能够极大的引发大众对于故事本身的思考,能够深层度的去探究其艺术本身传达出来的现实性反思[4]。

《西游记》作为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小说,自从1986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西游记》电视剧播放以来,据统计该剧是截止到目前重播率最高的电视剧,成为中国儿童假期的必备大餐。对于《西游记》,其本身有一个故事主线,而跨媒介的传播再加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加入,编导可以选择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的解读让这一故事涵义更加丰富,人物的刻画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源自于生活,跨媒介的传播利用了大众的媒介选择习惯,通过创造性的发挥,将文本内容、图片内容进行丰富和创造。1995年由周星驰的彩星电影公司和西安电影制片厂投资的电影《大话西游》上映,这部电影并不是讲述唐僧师徒历经艰险取得真经的故事,而是运用后现代主义中的解构主义手法,以一种“无厘头”的形式,利用《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讲述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情故事,能和《西游记》联系上的只有人物名字了。难以想象现在受追捧的《大话西游》,事实上在95年上映时,市场反应很冷淡,观众对这种新鲜的喜剧并不买账。直到1997年《大话西游》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培养了一批“大话迷”,后又借助网络BBS、QQ聊天网等平台,使得该电影在高校中走红。《大话西游》之所以火速走红,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网络新媒体。新的媒体演绎充分启发了大众的参与程度,让大众能够接受新的媒介传播方式,并且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通过市场去检验跨媒介传播的效果[5]。

二、《西游记》跨媒介传播的可行性

(一)《西游记》在由传统传播方式向现代媒介方式过渡上具有衔接性

科技的发展为传播媒介提供了新的方式,也使得《西游记》在跨媒介传播跨媒体传播方面有了新的选择,可以说每一个新媒体的出现都为其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方法,给这部古典名著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表现手法。《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其传承非常久远,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上已经深入人心。在最初文本内容的传播上已经获得了较好的口碑,随后在动画表现上也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皮影风格、水墨风格和传统动画风格都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而影视媒介传播让《西游记》走上了荧幕,人们可以通过电视荧幕和电影观赏的方式去理解故事内容,跨媒介的传播让《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改编者敢于大胆的创新,而且市场反响是非常良好,改编后的新版本《西游记》故事也在不断地上映,尤其是电影媒介传播的方式让《西游记》走向了国际的舞台,传播至海外,使其它各国人民对于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有了进一步了解。在衔接传统向现代的方式过渡体现得非常自然,从大众的反应上来看,以跨媒介传播途径能够促进文化艺术的创新实践[6]。

网络新媒介的发展为《西游记》的传播提供多样的渠道,丰富了传播形式和手段,因而以网络为载体的《西游记》跨媒介传播就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在网游设计上,《西游记》剧情丰富,角色多样,网友设计可塑性非常强,而且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不仅仅能够调动起游戏者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而且能够集益智性和趣味性与一身,实现对游戏设计的极大丰富,达到文化传播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梦幻西游》、《QQ西游》和《西游天下》等以《西游记》为题材的游戏在让人们获得游戏乐趣的同时,也通过游戏场景、故事情景重现,让玩家在娱乐中了解了《西游记》。网游设计的跨媒介传播受到大众的极大喜爱,因而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播形式,而且其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力传播迅速,加之以网游传播对于语言内容上具有极大的操作灵活性,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传播效果,在游戏中实现文化交流,达到跨媒介、跨语言、跨文化的有效传播[7]。

(二)《西游记》在传播内容上同跨媒介的创新理念相一致

新媒体的出现也使得《西游记》在传播的内容上具有新的表现手法,内容上也创新性的特点,《西游记》故事本文具有整体连贯性,而且每一个故事单独拿出来也可以进行创新演绎,这就为跨媒介传播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尤其在荧幕形象上的设计,通过联想和创新的方式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故事新解,将故事内容和情感价值的体现得以充分发[8]。跨媒介传播不应局限于发展现状,应一直追求着创新,而《西游记》的故事内容呈现也在进行丰富,2015年《大圣归来》的票房成功就是对跨媒介传播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国产动画的大荧幕演绎能够从视觉上、情感体验上为大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跨媒介传播可以使古典故事有更多的表现方式。

《西游记》跨媒介传播诸多创新案例为国内媒介传播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实践支撑,跨媒介传播的成功案例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树立了高度的自信,而且也为跨媒介传播实践创新提供了很多的创新思路。国内外对于《西游记》的跨媒介传播也有较为典型的实例。在2008年,英国广播公司为北京奥运会预热,在官网上推出了一部长达2分钟的宣传片《东游记》,剧情设计为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经历了艰难险阻,一路降妖伏魔终于回到中国,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点起奥运圣火,这样的故事设计非常的贴合主题,而且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的效果。为了扩大奥运会宣传品的效果,通过视频的裁剪,以不同时常的片段来表现奥运的主题,贯穿于奥运节目的设计中,并且在电视、广播、互联网和手机等多种客户端平台上传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形象也被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友好大使,促进了对于奥运会影响力的推广[9]。

(三)《西游记》传播主体在跨媒介接受能力上适应性较强

《西游记》的传播主体范围非常之广,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西游记》都有非常高的认知度。跨媒介的传播方式对于大众的多种感官体验都有所影响,人们愿意去接触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文化感受力,丰富对于文化的解读视角。网络化信息化的手段下,多种传媒方式发展异常的活跃,而这些跨媒介的传播方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的接触,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因而在适应度上,跨媒介传播方式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10]。

《西游记》的传播主体不仅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适应能力极强,让中国元素在全世界文化交流范围内都能够得到充分实现,随着文化交流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更为强烈,不同形式的展现更是为了适应多种文化需求的满足。《西游记》相对于其他类别的传统文化内容,其传承性体现更为突出,不同年龄层的文化接受者对于《西游记》的内容、形式、文化寓意都可以一一道来,可见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西游记》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11]。对于跨地域、跨文化交流而言,《西游记》成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能够提升我国与其它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竞争的软实力。文化的跨国境传播在展示软实力方面极具代表性,在跨国境的媒介传播中,宣传部分也应该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对于《西游记》同类型题材内容的创新传播,境外媒体所采用的媒介传播形式所采用的方法、种类和受欢迎程度都优于国内,而且他们从制作团队到传播渠道上都超过我们,这些都需要国内媒体人作出更大的探索和努力,提升我们的跨媒体传播能力,从而扩大本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三、结论与展望

(一)《西游记》跨媒介传播内容的展望

对于《西游记》跨媒介传播的发展应该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以现在的文化市场发展来看,《西游记》的跨媒介传播不仅实现了发扬光大中国文化,还担负着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在内容的创新发展上,要适应现代人非常活跃的思维方式,极富有创造能力,通过对于现有素材的掌握,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艺术性创造力,为跨媒介传播带来更多的内容。《西游记》跨媒介传播有着丰富的内容可以选择,通过拓展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传播价值影响力,力图呈现多样化的艺术内容[12]。

诚然,现在《西游记》在跨媒介传播形式内容丰富多样,但是对待其传播的内容我们应该有较为理性的思维方式,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和创新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能说为了博得眼球就一味的标新领异而进行恶俗化的改编。跨媒介的传播要看到文化本身的内涵性,文化的根本、本质内容是不能够遗失的,应有所重点的保留和突出。《西游记》这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其文化精神所传达出来的重要信息就是,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决心,为了既定目标,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精神,这是西游故事的核心所在。故事中的师徒四人人物形象特别鲜明,性格刻画的极具代表性,在跨媒介传播中可以将人物的个性特点放大,以突出故事情节和精神实质。故事内容可以借助于现代文艺理论和现代科技理论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利用不同文化具有融合性的特点,把多种文化经过创造性的发挥创造出新的艺术成果,因而在跨媒介传播中,对于传播内容的思考一定不能够有思维的局限性,在把握基本原则和尺度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从而在市场上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西游记》跨媒介传播方式的展望

跨媒介传播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上文提到的四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以网络传播为新的跨媒介传播方式影响下,对于文化内容的传播可以实现在形式上的创新,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西游记》在网络剧的形式上就有新的发展机遇和拓展空间。网络剧是快节奏电视剧,制作节奏加快,媒介传播的效率提升了,而且人们对于故事内容有非常大的好奇性,西游故事内容本身具有吸引力,故事中猴王的上天入地、千变万化都激发着人们的想象,把这些情节用于故事中,跨媒介的传播一定会获得非常好的市场效果,文化艺术也能够获得更好的推广。对于跨媒介传播的方式发展,对于这种文化跨媒介的传播方式,人们可以欣赏的视角不同,获取的信息层面也就不同。跨媒介传播方式的创新不仅要符合技术发展的优势性,也需要适应大众的媒介选择、心理特点和使用习惯,便捷、高效、优质的跨媒介传播方式能够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西游记》的跨媒介传播应该充满广阔的前景,通过传播主体和市场的效果检验,提升跨媒介传播的现实价值,深化艺术的表现力和跨媒介传播的影响力,实现跨媒介传播的多层次发展。以《西游记》为成功的跨媒介传播典型,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可参考借鉴的方案,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得意传承,以推动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符号。以跨媒介传播的创新方式进行思考,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网络传媒等多种手段,丰富跨媒介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的表现,以技术发展实现文化的多重价值,以文化的效应推动技术的价值呈现,在跨媒介传播的现实思考中,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其发展的长远道路,以期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在利用新媒体的基础上让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活力。

[1] 龙迪勇.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8(8):57.

[2] 余国藩.《红楼梦》、《西游记》与其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45.

[3] 刘点点.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D].北京:北京大学,2011:20.

[4] 孙士生.小说《红嫂》及其跨媒介传播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2.

[5] 薛颖.古典小说的视觉狂欢:《西游记》大闹天宫故事的跨媒介传播浅析-以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为例[J].语文学刊,2014(14):84.

[6] 高盛楠.跨媒介传播视域下《白鹿原》中关中文化符号的解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3.

[7] 宁稼雨,冯雅静.西游趣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2.

[8] 大卫·莫利.媒介理论、文化消费与技术变化[J].文艺研究,2011(4):99-100.

[9] 黄月琴.新媒介技术视野下的传播与赋权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140-141.

[10] 胡大海,蒲鑫. 样板戏从戏曲到电影的跨媒介传播[J].艺苑,2016(1):51-53.

[11] 胡丽娜.影视改编与儿童文学的跨媒介传播[J].新闻知识,2011(4):81-82.

[12] 刘亚僖.跨媒介传播形式:游戏改编电影-以《龙之谷:破晓奇兵》为例[J].电影评介,2014(21):54-55.

Research on Trans-Media Communication of

ZHU MINGSHENG1, XU QIN2

As one of the four Chinese classics, the plots ofare very popular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have become the classically artistic images after the writers’ recreation and the story has been re-presented to the readers and audience through all kinds of media. The trans-media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ory embodies the fus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mmunication The appearance of multi-media provides many chances for the spread of the story.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from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many media, this paper practically analyzes the story and forecasts the futur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artistic content.

Journey to the West; trans-media; communication

I207.419

A

1008-472X(2016)06-0170-06

2016-09-20

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研究”(批准号:15WWB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成果得到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资助。

朱明胜(1972-),安徽亳州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徐 芹(1986-),江苏南通人,硕士生在读,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管理员,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文推荐专家:

严晓江: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刘华文: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西游记媒介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带刺的苍耳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西游记
西游记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西夏佛经的传播方式
西游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