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与神经系统关系浅谈

2016-02-22 13:01朱敬朱翰学
新中医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卫气灵枢经脉

朱敬,朱翰学

1.义乌市中心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义乌医院),浙江 义乌 322000 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卫气与神经系统关系浅谈

朱敬1,朱翰学2

1.义乌市中心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义乌医院),浙江 义乌 322000 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作者认为,虽然中医和西医是二种具有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但都是研究人体生命的科学,是在不同的时期运用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阐述,其科学性是一致性。由于人体的唯一性,所以中医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应该在现代和未来的医学科学中具有相应的客观科学依据。营气和卫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二个重要概念,特别是卫气,学术界对它的解释一直都比较宏观和抽象,大都从无形的“气”方面给予解释,缺乏客观的物质基础。作者探讨中医卫气与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的关系,认为中医卫气与西医神经系统是二个相近相似的系统。

卫气;神经系统;中医;西医

营气卫气是中医解释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1]。这样的解释比较宏观和抽象,笔者认为营气和卫气是中医先辈们运用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对人体客观存在的一些生理现象的认识,是对身体某个系统功能的概括,在现代和未来的医学科学中有其相应的客观的物质基础。本研究重点论述卫气,认为卫气与神经系统是二个相近相似的系统,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卫气与周围神经关系密切

在中医学理论中,从卫气的分布和作用来看,卫气与周围神经存在密切的关系。《灵枢·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2]《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腹。”[3]可见卫气是广泛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主要体现为阳气的温热、运动作用。具有神经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气慓疾滑利),维持体温(温分肉)、皮肤感觉防御功能(充皮肤、肥腠理)以及作用于内脏(熏于膏膜,散于胸腹)等作用。在人体的运动方面,卫气与之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阴主静阳主动,在人体中,营为阴,卫为阳,营血主要是起到滋润、营养这些“静”的作用,人体“动”的作用是人体气的推动作用。那么人体的运动主要是什么气起作用呢?对于这一点,《黄帝内经》是有阐述的,《素问·逆调论》曰:“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3]可见卫气与运动神经关系密切(卫气虚则不用)。以上论述基本上反映出了卫气的分布和一些基本功能,与现代西医周围神经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内脏神经的分布和作用近似。

2 卫气与大脑中枢的关系密切

《灵枢·营卫生会》言:“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起”谓醒寤,“止”谓睡眠。张志聪曰:“气至阳则卧起而目张,至阴则休止而目瞑。”[4]这与现代西医学大脑中枢是白天工作夜晚休眠相吻合。卫气的功能与人的睡眠密切关系,可参阅《灵枢·卫气行》曰:“平旦阴尽,阳气(卫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下足太阳……下手太阳……下足少阳……”[2],就是说早晨卫气出于目、行于头,人开始清醒,眼睛张开后卫气从头开始循行。有讨论失眠的如《灵枢·营卫生会》言:“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2]《灵枢·邪客》曰:“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故目不瞑。”[2]《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2]以上可以看出,中医学认为失眠是因为卫气偏盛或卫气功能失常所致,相当于现代西医大脑中枢神经亢奋或失常造成人的失眠,可见以上古人描述的卫气的这些功能与现代西医大脑中枢的功能关系密切。

3 卫气运行有其完整的系统

《灵枢·营卫生会》言:“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卫气》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2]《灵枢·卫气行》曰:“平旦阴尽,阳气(卫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下足太阳……下手太阳……”[2],这些观点都提示卫气有其完整的体系。现代医学证实,神经总是与血管相伴而行,与中医描述的“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难道只是巧合吗?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卫气看成是一种无形的气,它应该是有客观物质基础支撑的一个系统。

4 神经系统在中医学各系统中的空缺

中医学理论是对人体各个系统生理功能的一种阐述,在中医学理论中,皮、肉、筋、骨、脉以及五脏六腑中的心、肺、脾、肝、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都有其相应的生理功能和实质器官存在,而神经系统作为人体中的一大系统,其常见的生理现象,如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体温调节、睡眠等等,中医先辈们不可能没有观察研究,神经系统在中医学理论中总是处于空白状态。从中医学对卫气的阐述来看,人体的神经系统与中医卫气是比较符合的。

5 如何理解中医卫气与西医神经系统的差异

中医学有十二经脉依次循环和营气卫气一日一夜五十营的理论,《灵枢·卫气行》曰:“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灵枢·营卫生会》言:“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有学者认为,“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是为了与天道数术相符而进行的数术演绎,没有多大实际意义[5]。有学者认为,“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中的“度”指的是时间而非周的意思[6]。如果“度”用时间来解释,那么卫气就是白天行于阳,夜晚行于阴,与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还是比较吻合的。对于经脉依次循环和一日一夜五十营的理论,学者通过计算和论证:①目前常用的二十四脉流注并不符合营气流注经脉数目和脉度;②参与营气流注的经脉数目紊乱;③营气流注脉度与实际骨度明显不符;④营气流注呼吸脉动比例与实际不符;⑤营气流注脉动次数与实际心率、脉率明显不符;⑥营气流注息数与实际呼吸次数明显不符;⑦营气流注周天度数和漏水时刻明显不符;⑧与早期经脉理论比较,营气流注人为构想的成分很多。因此认为,营气流注可能是古人人为构想出来的营血环流假说[7]。

笔者认为,中医营气卫气的十二经脉依次循环和一日一夜五十营,以及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的理论,主要是解释了人体的一些生理功能和生理现象,如气血如何流动、人体夜晚睡眠时运动、感觉功能的消失而内脏功能却继续运行等等生理现象,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论,人体血液(气血)循环、白天工作生活与夜晚休息睡眠出现的不同生理现象等问题,在中医学理论中将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所以我们应该朴素地去理解中医,而不是将中医神秘化,例如经脉,在中医学理论中并非一成不变,除了十二经、十四经理论,还有冲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经脉,以及络脉、孙脉等等,“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十二经脉极有可能是为了符合“天人相应”理论而得出的,至于“五十营”“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等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有待我们进一步考究。

6 温病学“卫、气、营、血”中的卫气问题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温病大家叶天士“卫、气、营、血”观点中的“卫分证”已经形成了外感疾病中的一个固定概念,但与《黄帝内经》中的卫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卫分证”与卫气甚至是二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7 总结

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生命的科学,对于中医西医而言,人体是不变的,具有唯一性,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存在和表现出来的生理功能不会因为中医西医的理论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西医在现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其理论可以寻找到客观物质的存在。我们不能苛求二千多年前的中医在当时的条件下拿出其客观依据,但是中医许多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在现代和未来的医学科学中应该可以被证实。对于卫气,我们总是从无形的气方面予以解释,从阴阳互根对立的观点来分析,卫气的功能表现(阳)应该有相应的物质基础(阴)为依托,作者认为,营气卫气不能单纯从气的方面去理解,营气卫气是具有客观的物质生理基础,中医卫气与现代医学神经系统具有密切的关系,卫气体现了西医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作用。

[1]高思华,王键.中医基础理论[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8.

[2] 孟景春,王新华.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89,193,394,354,562,497,617.

[3]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29,271.

[4] 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出版社,1989:177.

[5]卓廉士.体验营卫论经脉[J].中国针灸,2011,31(7):661-664.

[6]梁兴伦,周良平.《内经》营卫运行之“度”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4):7-8.

[7]王鸿谟.营气流注分析评价[J].中国针灸,2005,25(1):49-52.

(责任编辑:刘淑婷)

R241.8

B

0256-7415(2016)11-0199-02

10.13457/j.cnki.jncm.2016.11.086

2016-05-20

朱敬(1966-),男,副主任中医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

猜你喜欢
卫气灵枢经脉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卫气:保护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