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ashen“语言输入”与“情感过滤”假说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6-02-25 08:16陈星焱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语言输入英语教学

陈星焱

【摘要】著名美国语言教育家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启示我们,学生的语言习得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提供足够的可理解输入,二是减弱学生的情感过滤机制的作用。

【关键词】Krahsen 语言输入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 英语教学

一、理论概述

1.输入假说。输入假设是 Krashen(1982)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他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可理解输入”是指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为定义“可理解输入”,Krashen 引入了“i+1”概念。“i” 是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是学习者所能理解的语言材料量,“1”是超过目前这一水平的知识。语言输入只有稍高于“i”,即“i+1” 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对Krashen 而言,二语的提高是一个数量积累的过程:可理解的语言吸收量越多,学习者在语言习得方面获得的进步就越大。只要学习者接触到大量的丰富的、可理解的输入,他就能自然而然地加工和使用所需的语言材料,语言习得也就同时发生了。

理想的输入应具备: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要有足够的输入(i+1)。

2.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 认为,即使有了大量的、合适的输入环境,也不能保证学生一定能学好目的语,因为他认为学习者习得二语的过程还受到情感的影响。Krashen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认为情感过滤阻碍了语言习得者获取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这些情感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过程。这些情感因素被看作是可调节的过滤器,它可使语言输入自由通过或阻碍其通过,而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达到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吸收。

二、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通过各种渠道,输入丰富可理解的语言。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主要阵地是英语课堂,而教师的课堂话语,是学生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的课堂用语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尽可能从学生学过的词汇和语言结构中来。特别是对于起始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教师课堂用语尽可能发音清楚,多用常用词和简单句,控制好语速,充分利用好肢体语言或者道具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公开课场合,部分教师展现出了较高的语言素养,但是端坐在下面的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教师一定要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学内容等来规范自己的言语使其适合课堂教学。

在 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中,强调输入材料还应该 “要有足够的输入量”。吴朋通过实验证明:增加阅读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写作水平很有帮助。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关键要有积淀,教师除了积极收集整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音视频材料、不断拓展课堂内外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报刊、绘本、图书馆等多种学习资源,多听地道的英语,多读原汁原味的课外读物,厚积而薄发,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英语知识的海洋里,发现适合自己水平的语言学习材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

2.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情感过滤假说”对教师最大的吸引力是能及时应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师能理解为什么在同等条件下,有的学习者学得好,而有的学得差。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因为对语言陌生和不适应产生心理落差;有些学生“爱面子”,担心发音错误被同学老师嘲笑;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敢当众说话;有些学生担心成绩落后而充满焦虑……缺乏学习动机、不自信、焦虑等情感因素, 就像一道屏障挡在输入通往学生语言习得机制的道路前面。 而作为英语教师,就得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减轻这道屏障的作用,使更多的输入到达学习者。

(1)降低学习焦虑。Horwitz等(1991)对外语学习焦虑症做出以下定义:一个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这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显著的自我知觉、信念和情感情结。 Aida (1994)利用Haiwitz等的FLCAS问卷研究了学习日语学生的焦虑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外语课堂中,交际畏惧和惧于负评价是外语焦虑的重要成分。在英语课堂中,焦虑情绪是阻碍学生有效学习的一道障碍。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多鼓励,少批评,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

(2)激发学习动机。英语教师还应该善于激趣,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端正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的过滤程度维持在最低程度,以此获得最大程度的输入,为输出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们要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启发学生自学、勤奋学习;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搭建舞台,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避免习得性无力感的产生;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并通过创设情境,适当的奖惩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启示我们,学生的语言习得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提供足够的可理解输入,二是减弱学生的情感过滤机制的作用。虽然他的理论也有局限性,但瑕不掩瑜,我们可以注意汲取其中有用的部分,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小学外语教学模式和路径。

参考文献:

[1]Krashen,S.(1985).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London:Longman.

猜你喜欢
语言输入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将“课程思政”融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设计——词汇教学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留学生课外语言输入与疑问句习得关系研究之理论探讨
可理解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课堂的作用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语言输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