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扶贫脱贫工作的“一二三”格局

2016-02-26 07:30杨刘保
新疆社科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贫困人口精准

杨刘保



打造扶贫脱贫工作的“一二三”格局

杨刘保*

摘要“十三五”时期,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实现这样的目标任务,要转换一个理念:坚持共享发展,让贫困人口有更多获得感;展开两个维度:从数量和质量上深化对扶贫脱贫工作的认识;构建三位一体:从理念、精神和制度上扎实推进扶贫脱贫工作。

关键词“十三五”时期扶贫脱贫共享发展贫困线

一、转换一个理念:坚持共享发展,让贫困人口有更多获得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获得感是每一个处于社会交往中的个体的内驱力,更是公平正义价值观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等级,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扶贫脱贫工作最初的出发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满足贫困人口的生理需要,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这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是扶贫脱贫工作的源动力,而每一重需要实际上对应的是人的不同层级的尊严感,生理需要的满足维护的是人的最低层次的生存尊严。当贫困人口的生理需要得到了切实满足,生存尊严得到了有效维护,他们才会有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基本的生理需要、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就会向往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希望有更多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扶贫脱贫工作要从满足贫困人口基本的吃穿住行开始,循序渐进,遵循人的需要不断递进的基本规律,使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由少到多、由低到高,逐步实现最大化。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准、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与树立共享发展理念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共享是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享有和享用。因此,在坚持共享发展中,党和政府要确保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到贫困人口,为贫困人口所共享、共用,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享有度,增强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二、展开两个维度:从数量和质量上深化对扶贫脱贫工作的认识

(一)数量维度

1.时间标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其中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要求,即“十三五”时期,“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与“十三五”末期实现脱贫目标这一时间节点是相吻合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扶贫脱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就没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因此,争取在“十三五”末期这一时间节点上实现脱贫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2.贫困线标准

中国最早的贫困线标准是1984年提出的,当时确定的绝对贫困标准是人均年纯收入在120元以下。1985年,我国将人均年纯收入206元作为贫困线,每人每天不足1元。这个绝对贫困线在后来的扶贫实践中经常被采用。当时世界银行提出的贫困人口最低标准是每人每天1美元。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11年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基本达到了世界银行当初制定的每人每天1美元的标准。但早在2008年,世界银行就更改了贫困线标准。2008年之前,每人每天1美元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极端贫困标准,2008年之后,世界银行将此标准修改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每人每天1.25美元,发展中或转型中的经济体则每人每天2美元。因此,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农研院博士生导师刘奇指出:“中国的扶贫成就世界赞誉,但按世界银行2美元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贫困人口。”①从我国制定的贫困线来看,“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②这个贫困线标准是立足中国国情而制定的,未来,我们要在使所有贫困人口达到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向世界标准看齐。

3.人数标准

按照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计算,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一目标任务,我国每年需要减贫1000万人。这一目标任务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十三五”时期能不能实现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2011年至2014年,每年农村脱贫人口分别为4329万、2339万、1650万、1232万。因此,通过采取过硬的、管用的举措,今后每年减贫1000万人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具体讲,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通过分类解决之策实现扶贫脱贫目标。

(二)质量维度

1.把握精准性要求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因此,“十三五”时期的扶贫脱贫工作必须首重精准,强调“精准”二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扶贫脱贫工作要坚持因人因地因时施策,因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结合各地、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找到脱贫的主攻方向和发力点,选择适合当地、适合每个贫困户的扶贫脱贫政策,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切实提高扶贫脱贫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精准在哪里?早在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演讲中就曾指出,精准扶贫要讲求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理论,是对我们党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开创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境界。”③精准扶贫理论赋予扶贫脱贫攻坚工程以全新的视角,通过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实现了扶贫脱贫思路的转换,必将带来扶贫脱贫工作质上的飞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利于集中各类资源,聚焦扶贫对象,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确保帮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④

2.运用系统性思维

首先,扶贫脱贫政策要有系统性。要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必须重新审视扶贫脱贫工作的任务、方法和路径,运用系统思维综合研判,着力推动扶贫脱贫工作由原来的点状式、无序式、粗放式、分散式、单一式向全面化、有序化、集约化、精准化、整体化转变。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个人(贫困人口)三者关系来看,中央要全盘统筹,地方(各级政府)要细心谋划,个人(贫困人口)要积极主动,三者之间形成有机联动,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在具体政策上,要实现从给予式、“输血式”扶贫脱贫向扶持式、“造血式”扶贫脱贫转变,扶持贫困人口发展的各类资金、技术、项目、人才、方法等政策要协调推进,稳步落实,真正增强贫困人口内在的“造血”功能。其次,扶贫的主体要全面。扶贫脱贫工作的对象是贫困人口,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主体,称为对象主体;而其他的扶贫主体,不单单政府一家,而是包括机关、团体、部队以及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他们称为实施主体。如果把实施主体的各类政策性扶持看做外因,贫困人口自身的积极主动则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扶贫脱贫工作需要调动一切积极有利的因素参与其中,但扶贫脱贫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永久的脱贫。

三、构建三位一体:从理念、精神和制度上扎实推进扶贫脱贫工作

(一)坚持科学理念,开展科学扶贫

“十三五”时期的扶贫脱贫工作与以往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往是“大水漫灌”形式的扶贫脱贫,经过“大水漫灌”之后,“贫困地区有两类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一直未实现过脱贫的群体,或是不适应同质性的扶贫政策,或是自身根本不具备脱贫的能力素质等,这类群体往往就是现阶段的重点关注目标,难度较大;二是一度脱贫后又返贫的群体,或因病、或因经营不善等,此类现象极其寻常,导致扶贫工作成效不持久,显得重复而又低效率。”⑤这正是“十三五”时期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是扶持对象要精准、措施到户要精准的目的之所在。

“十三五”时期,扶贫和治贫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树立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通过采取深入细致的科学方法,进行认真仔细的调查分析,清醒认识、真正把握、客观评价现有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包括规模、分布以及居住条件、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等,“分析贫困原因,提出科学的治贫方案,拿出科学的治贫对策,采取科学的治贫措施,排出科学的治贫进度,创新科学的工作机制,运用科学的治贫手段,确保贫困治理科学有效”。⑥扶贫脱贫工作要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有序推进。

(二)克服依赖倾向,加大精神扶贫

思路决定出路,科学的思想方法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对于贫困人口来说,要切实转变他们以前那种“输血式”扶贫模式下的“等靠要”思想,使他们彻底脱离贫困。资金、物资等物质形式的扶贫虽然见效快,贫困人口也最急需,但长期如此容易滋长他们的懒惰和依赖心理,诱发道德风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针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也有一个致富思路和方法的转换问题。对于贫困人口来说,科学的致富思想、理念、观念和方法显得至关重要。对贫困人口开展科技、致富思想、理念、观念、方法等全方位的精神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资金、物资等物质形式的扶贫只能解决一时,而科技、致富思想、理念、观念、方法等精神层面的扶贫却可以管住长远。“扶贫先扶志,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⑦要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除国家政策给予帮助外,最关键的还在于普及农业科学技术、致富思想、理念、观念和方法,真正使贫困人口掌握足够多的并且管用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另外,还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让每个乡村的孩子,特别是贫困乡村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止贫困现象在代际之间传递。

(三)强化保障机制,推进制度扶贫

1.建立合理的扶贫规则

合理的规则是开展有效行动的保证。扶贫脱贫工作要按照“严格对象标准、规范识别程序、坚持公平公正、直接到户到人”的原则,“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源向贫困对象集中,使‘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扶持和帮助。”⑧

2.实施有效的行动计划

“十三五”期间,扶贫脱贫除了产业扶持、易地搬迁、转移就业、社保政策兜底等分类施策之外,还可以充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行动、扶贫生态移民行动、教育扶贫行动、医疗健康扶贫行动、财政金融扶贫行动、社会力量包干扶贫行动、特困地区特困群体扶贫行动、党建扶贫行动等行动计划。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行动计划都要始终把握精准原则,严防行动走偏。

3.构建精准的考评体系

精准的扶贫脱贫考评体系,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扶贫工作价值导向,扎实推进扶贫脱贫攻坚工程。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推进精准扶贫,要在完善“定点到乡、工作到村、帮扶到户”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扶贫年限考核制,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扶贫开发绩效评估机制,一抓到底,防止流于表面。“应从贫困人口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扶贫开发的宏观、中观、具体项目三个层面,扶贫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影响及评估方法等方面来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扶贫开发绩效评估机制。”⑨另外,要实施精准扶贫考核问效和评估,还“必须充分运用统计监测、扶贫信息数据系统,着重突出扶贫成效,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和权重”。⑩

注释:

①刘奇:《扶贫开发必须真正懂得“穷人经济学”——处理好脱贫攻坚十大关系》[N],《北京日报》,2015年12月14日,第017版。

②③④⑧⑩鹿心社:《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J],《求是》,2015年第24期,第11页,第12页,第12页,第12页,第12~13页。

⑤⑦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10)下,2015年,第29页,第30页。

⑥本报评论员:《坚持三大扶贫理念确保全面建成小康》[N],《遵义日报》,2015年11月18日,第001版。

⑨陈志强:《扶贫:要理念与机制并重》[EB/OL],2015年7月14日,http://www.chinatibetnews.com/jysp/xzrbpl/201507/t20150714_694794.html。

〔责任编辑:贺朝霞〕

*[作者简介]杨刘保,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741(2016)02-0084-04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贫困人口精准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的打铁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