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瑙斋瓦”传承探析

2016-02-28 22:53徐俊六
学术探索 2016年5期
关键词:景颇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徐俊六

(云南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景颇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瑙斋瓦”传承探析

徐俊六

(云南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目瑙斋瓦”是景颇族的口传史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景颇族民间艺术经典与景颇族活的历史,承载着景颇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理想,在景颇民间文化艺术体系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景颇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而激烈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包括“目瑙斋瓦”在内的景颇族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渐渐淡隐。因此,如何传承“目瑙斋瓦”已成为整个景颇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者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景颇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瑙斋瓦;传承;董萨;目瑙纵歌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与发扬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可当下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激烈变化、人们思想的多元等原因导致少数民族文化出现市场化、商品化与民族文化同化等现象,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新的生态环境中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已成为整个社会特别是民族地区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目前景颇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瑙斋瓦”①“目瑙斋瓦”:目瑙,是舞蹈之意。斋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以歌的形式来吟唱历史,指的是吟唱的行为或过程;二是指以歌的形式吟唱历史的歌手,是指吟唱者。“目瑙斋瓦”合起来的意思是历史的歌。“目瑙斋瓦”是景颇族的口传史诗,记载天地自然万物的起源与发展,现有两个版本,一是李向前搜集整理的《目瑙斋瓦——景颇族创世纪》,二是萧家成翻译整理的《勒包斋娃:景颇族创世史诗》,两个版本均源自同一个口述人,即已故的景颇族大斋瓦沙万福。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田野调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建构有效传承“目瑙斋瓦”的模式。

一、“目瑙斋瓦”传承现状分析

景颇族的传统文化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受到了激烈的挑战,作为景颇传统文化艺术经典的“目瑙斋瓦”也不例外。在笔者大量的田野调查中,在与景颇社会相关人员的交谈中,了解到“目瑙斋瓦”在传承过程中的尴尬境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景颇文化环境的变迁导致人们不再谈起“目瑙斋瓦”的传统价值;“目瑙斋瓦”无传承机制,斋瓦后继无人;今天的目瑙纵歌节已不再吟唱“目瑙斋瓦”等。

(一)“目瑙斋瓦”传承环境的变迁

环境对文化的生存至关重要,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文化的变化。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中生发,自然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是文化的土壤、根基与源泉,环境的变迁必然带来文化的改变。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其生长的生态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成发展的,从空间的或地理的背景来看,主要是受自然生态即自然环境的制约,越是早期的、初始阶段的文化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是紧密。”[1](P48)“民族文化的生境是民族文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越是在文化发生发展的早期,文化生境对文化的影响越大。”[2](P18)景颇族的传统文化就是这种类型,它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非常紧密,神奇的民族起源、独特的迁徙史、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造就了奇特的景颇族文化。“目瑙斋瓦”就是在这样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并在景颇族特殊的传统文化环境下传承,一旦这样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目瑙斋瓦”的传承也将随之改变。

景颇族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变革中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景颇社会的各个层面。首先是经济发展带来景颇族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价值观念包括很多方面,诸如人生观、文化观、审美观、伦理道德观、科学认知等。在宏大的经济发展格局中,景颇族也和其他民族一样奋发前进,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层面的变化必将带动精神层面的变化,景颇族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首先冲击到的是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在经济推动及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景颇族传统的观念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处于碎片化或凝固化的状态。很多景颇青年在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景颇文化的影子,如果不上学那就是在外打工,他们在很多场合不在乎自己是否是景颇族,或是为了某种原因而刻意隐藏自己景颇族的身份。在他们看来,景颇族是落后的民族,不愿意多谈自己的民族及民族文化,他们希望自己能在不久的将来定居城市成为一个城里人,而不愿意回到景颇山寨。景颇青年的这种想法反映的是市场经济对现代人的吸引力,也造成对传统的巨大冲击,导致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变化。其次是景颇族民间宗教信仰的变化。景颇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间宗教文化,民间宗教文化渗透在景颇社会的各个层面,从人的出生、疾病、婚庆、去世各种重大活动均有民间宗教的影子,民间宗教信仰已经深深地融入景颇人的生产生活之中。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使得民间宗教观念逐渐淡化,信仰机制慢慢解体,很多景颇山寨不再进行各种祭祀仪式,加上毒品与艾滋病的侵扰,这样的山寨早已是一个无神的社区,不再具有传统信仰。再次是景颇族语言文字的变化。景颇族的语言主要是景颇语与载瓦语,以及各种方言与土语。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特别是周边强势文化的进入使得景颇族的语言文字不断被弱化。很多景颇青年不再以说景颇语或载瓦语为自豪,而是竞相说着普通话,也不再谈起景颇族的山歌、民歌与情歌,多数是和汉族青年一样学习并模仿当代的流行歌曲,景颇族的传统在他们身上早已消失不见。在景颇山寨与城镇的调查中,老一辈的人还在说景颇语或载瓦语,年轻的一代无论是在村寨还是在城镇多数都在说普通话,平时能说景颇话的也不再流利和熟练。语言文字的退化与消失使得景颇族的传统文化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景颇地区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的淡薄,民间信仰的缺失使得景颇族传统文化在各方面处于弱势的境况。景颇男子不再佩戴具有象征意义的景颇刀,景颇女孩也不再穿具有民族特色的筒裙,只有在重大的节日他们才会穿上本民族的服装,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某种装饰而获得观赏价值,内在的文化含义早已褪去。景颇族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传统的习惯法也逐渐失去了对人们的约束,现代的主流文化与强势文化逐渐颠覆了地方传统文化,传统变成一种象征性的附属物。

(二)“目瑙斋瓦”传承人机制不健全,斋瓦后继无人

斋瓦是“目瑙斋瓦”的传承人,是景颇族民间宗教神职人员中级别最高、地位最尊的大董萨*董萨是景颇族民间信仰中所有宗教神职人员的统称,是景颇社会的传统知识分子,主要承担祭司的职责与功能。董萨的种类比较复杂,有斋瓦、戛董萨、大董萨、迷退、小董萨、冒庇董萨、西早、强奘等,斋瓦在所有董萨中等级最高、能力最强,景颇族史诗“目瑙斋瓦”只能由斋瓦吟唱,其他董萨均不能。,吟唱创世纪“目瑙斋瓦”是斋瓦的专属,除了斋瓦其他人员不可以随便吟唱。斋瓦还是景颇族社会的大知识分子,他们不但有着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还是品德高尚的老者,在景颇族的传统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声誉与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斋瓦的形象也已经淡化,斋瓦的威信也已经不复存在,这种状况导致斋瓦的生存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加上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斋瓦传承机制,出现斋瓦后继无人的现象。

德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斋瓦仅存2~3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斋瓦沙万福。沙万福不但在德宏地区家喻户晓,缅甸的克钦人也十分了解他,每年邀请他到缅甸主持目瑙纵歌节并吟唱“目瑙斋瓦”,目前德宏地区已经没有人能像沙万福那样有超人的记忆力并能够完整吟唱“目瑙斋瓦”。现在情况更糟的是不但斋瓦不存在,连董萨也非常少,据《德宏年鉴》统计,目前德宏地区能够参与吟唱“目瑙斋瓦”的斋瓦级大董萨只有3人,其他的大董萨仅剩16人。[3](P45)据笔者调查,沙万福于1979年去世后,沙忠伟(景颇名:腊麻穆智珊龙Lama Maji Shanglum)是德宏地区第二代斋瓦传承人,但在2011年已经去世,直至今天,德宏地区已经没有人能够称为“大斋瓦”。

斋瓦的消失是由社会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没有相关配套的斋瓦传承机制。下面是访谈斋瓦董萨腊状翁*腊状翁,德宏州盈江县卡场镇丁林寨人,是景颇族的斋瓦级董萨,也是目前德宏地区能够吟唱“目瑙斋瓦”三人中的一个,其余两人是排早香与邓干光,他们是景颇社会的传统知识分子。芒市、盈江、瑞丽等地区每年的目瑙纵歌节他们都会去参加,主要是进行各种祭祀仪式,包括吟唱部分“目瑙斋瓦”。的内容。

笔者:“目瑙斋瓦”及董萨技能的传承,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腊状翁:董萨的传承,在盈江地区,只有三个能吟唱“目瑙斋瓦”,其他的董萨都不会。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个工作,我们感到很有危机感,如果再没有人学习的话,再过些日子,就没有人知道了。现在董萨本领的传授,主要还是自己在做。自己从年轻人中挑选合适的人来跟着我学习。选人的时候,有一定的标准,一眼看过去基本知道这个人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有老师带领学习、得到老师真传或指导的、经常参加祭祀活动的,那出道的时间就比较短,短的时候1~2年就可以慢慢地祭祀了。如果没有老师传授和指导,那么就比较困难,很多自学的董萨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有的长达10年左右才可以独当一面。

笔者:董萨在培养年轻人的过程中政府给补助吗?

腊状翁:以前政府说大董萨培养年轻人会给一些补助的。但到今天为止,没有给过,都是我自己在做。没有给,也在做,毕竟是祖先传下来的嘛,无所谓了,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补贴。

笔者:意思是,你们给人家做祭祀,会得到一些报酬,一般会有多少?

腊状翁:是的。哪家请就去哪家,这个费用不好说,主要看祭祀什么,还有看家庭的经济状况。一般就是几十块,也有几百块的。我最多的一次是1400块,一般是大型的祭祀,比如说是盖房子的、结婚的、丧葬的,还有就是“目瑙纵歌”节的时候。当然,也有不给的,因为家里不好过,但在哪家搞祭祀就在哪家吃喝。*笔者于2015年2月10日在德宏州盈江县卡场镇吾帕村丁林寨访谈了斋瓦腊状翁。

斋瓦董萨传统的传承模式主要是三种,一种是家传式,即上辈是斋瓦董萨的就把技艺传授给下一辈;另一种是传授式,即斋瓦董萨自己挑选储备人才,然后跟随学习;再一种是自学式,自己从小感兴趣,向不同的斋瓦董萨取经,也经常参与各种祭祀仪式,久而久之得到群众与其他斋瓦董萨的认可即成斋瓦董萨。在这三种传承模式中,以家传式为主。在调查中了解到,第二代斋瓦或董萨的技艺继承方式也是多样化,有家传式,也有传授式和自学式。比如,大董萨腊状翁、大董萨排早香、大董萨邓干光、董萨郑乐英等是家传式,董萨赵学休、董萨尚丁诺、董萨石勒腊、董萨赵乐刚等是家传式、传授式与自学式均有。*腊状翁、排早香、邓干光是德宏盈江地区的大董萨,郑乐英、赵学休、尚丁诺、石勒腊、赵乐刚是德宏陇川地区的董萨。第二代斋瓦或董萨学习与掌握传统技艺大多是自觉自愿的行为,因为传统的文化环境还相对保留完整。但当代的景颇族社会,传统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变得多元,年轻一代几乎没有人愿意从事他们认为的“老一套”或被认为那是在搞封建“迷信”活动。考察现代景颇族斋瓦董萨的传承,在传承人的培养上几乎都是民间行为、个体行为,董萨认为自己的技艺已经无人重视,感到生存空间被逐渐压缩、技艺无人传承时,主动寻找可以传承的景颇青年。据了解,当地政府曾经做过斋瓦或董萨传承人培养的类似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常常搁置,到最后也是不了了之,终究没有形成有效的传承机制。所以至今在传承人的培养上均是董萨们在艰难地支撑着。

(三)“目瑙斋瓦”传承场的变化:目瑙纵歌节*目瑙纵歌,又称“纵戈”,“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景颇支载瓦语的直译,目瑙纵歌意为大家一起来跳舞。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大最隆重的民间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举行,最初是为了祭祀最大的天神木代以及纪念景颇始祖宁贯杜,现在成为德宏地区各民族的大联欢。只有在目瑙纵歌节上,斋瓦董萨才可以吟唱“目瑙斋瓦”,其他场合与时间均不能吟唱。不再吟唱“目瑙斋瓦”

“目瑙斋瓦”的传承中,无斋瓦传承机制导致斋瓦后继无人,传统技艺没有人继承,从而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目瑙斋瓦”的生存危机除了传承人培养的问题外,另一个十分严重的状况就是“目瑙斋瓦”没有“市场”。目瑙纵歌是“目瑙斋瓦”的传承场,“目瑙斋瓦”只有在目瑙纵歌节上才能吟唱,而现代的目瑙纵歌节已不再完整地吟唱“目瑙斋瓦”,要么直接去掉吟唱“目瑙斋瓦”环节,要么只吟唱一部分,即使吟唱也是在背诵文本,早已失去斋瓦吟唱“目瑙斋瓦”的往日风采。一边是轰轰烈烈的目瑙纵歌,一边是偃旗息鼓的“目瑙斋瓦”,两者之间对比十分明显。

以下内容是笔者分别访谈景颇族著名学者赵学先*赵学先,67岁,景颇族,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云南省委统战部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世界民族问题研究,出版专著、合著、主编《世界民族问题概论》《云南民族地区行政制度》《民族理论教程》《莽林中的崛起》《景颇族文化大观》《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研究》等学术著作,是著名的景颇族学者。与景颇族著名文史专家李向前*李向前,66岁,景颇族,著名的景颇族文史专家,景颇族文化研究的权威,景颇族文化最具代表的传承人之一,也是景颇族文物收藏家。他先后编撰《目瑙斋瓦》《孔然斋瓦》与《景颇族文史画册》等。他曾组队于2002年、2005年、2006年、2009年4次踏上寻根之路,在内蒙、陕西、甘肃、四川、西藏等地考察,对景颇族历史与文化的起源有突破性发现。的材料。

笔者:景颇族确实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赵老师,“目瑙斋瓦”是景颇族的文学艺术经典,那么“目瑙纵歌”呢?

赵学先:“目瑙纵歌”原来是山官家的特权,只有山官才能举办,这点一定要搞清楚。当然这和景颇族的社会制度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贡晶贡萨”时期,山官举办“目瑙纵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也为以后扩大地盘做出宣传造势,而在“贡龙贡萨”时期这一特征就比较微弱。现在的“目瑙纵歌”有多方面的显现,有政府的、民间的、商业的、经济的等等。我认为现在的“目瑙纵歌”也是一个成功者的舞台,这种成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存在。有钱有势的、有民族自豪感的、有民族自信心的、当然也有下层民众的民族情怀的等等。这些在“目瑙纵歌”的脚步中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道道。有自豪的脚步、自信的脚步、轻快的脚步、沉重的脚步、稳健的脚步、希望追求的脚步等等。所以对大多数参加“目瑙纵歌”的人来讲,都是有一种民族的担当、民族文化传承的内涵,当然各阶层的心情状态是不一样的。以前,目瑙纵歌上一定要由斋瓦吟唱“目瑙斋瓦”的环节,而且十分重要,因为这是目瑙纵歌节来源于景颇民间信仰祭神鬼这个事情,而现在,这样的场景大多情况下是看不见了,当然这是整个社会发生的一种变化。*笔者于2015年1月14日在云南民族大学荷叶山住宅区访谈了赵学先。

笔者:李老师,目前在德宏地区还有人能完整地吟唱“目瑙斋瓦”吗?

李向前:没有了。现在嘛,在“目瑙纵歌”节上的吟唱大多是象征性地唱几段,有的干脆就不再有这个环节了。再没人像大斋瓦沙万福那样有超强的记忆力与忍耐力了。现在的祭祀人员董萨都不能吟唱“目瑙斋瓦”了,每次都是背诵我的书,但都不会完整地背诵,不是有情景的吟唱,所以,“目瑙斋瓦”的传承存在严重的问题,让我感到很担忧。

笔者:这确实很遗憾。*笔者于2015年2月4日在德宏州文联办公室访谈了李向前。

两位专家分别就今天的目瑙纵歌与“目瑙斋瓦”的关系谈了他们的看法。目瑙纵歌现在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节日,它不但是景颇族的节日,还是整个德宏地区各民族的大联欢,每当举行目瑙纵歌节时,就会伴随着各种经济商业活动、各种才艺表演等。目瑙纵歌的影响力不但没有减弱相反最近几年其传播范围更广,很多内地群众与国外人士均慕名而去,因此目瑙纵歌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而景颇族的口传史诗“目瑙斋瓦”与其相比就显得十分落寞,这存在很多的原因。“目瑙斋瓦”不像其他文学文本一样具有通俗易懂的特性,在文本的传播上就比较受限制;很多景颇人只知道有景颇族的神话故事,而不知有“目瑙斋瓦”,青年一代更是闻所未闻,其他地区的人们也是无从知晓;现代商业经济的冲击、人们传统观念的多元、当地政府的不重视导致“目瑙斋瓦”失去了它本该具有的传统价值与意义,使得“目瑙斋瓦”在景颇族内部的认可度越来越低,“目瑙斋瓦”的神圣性与神秘性被消解,于是出现目瑙纵歌节不再吟唱“目瑙斋瓦”的现象。

二、“目瑙斋瓦”传承模式建构

“目瑙斋瓦”作为景颇族文化艺术经典,在今天仍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教育价值,应探索一种健全合理、高效的传承机制,充分挖掘其埋藏的文化内涵和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特别是“目瑙斋瓦”中有关天地人之间和谐共生理念的独特价值在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中的应用,使这种充满远古智慧气息的思想得到再次生发与生长,为进一步彰显景颇民族精神、加强景颇民族认同感、促进景颇民族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一)挖掘景颇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塑“目瑙斋瓦”的传承环境

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固化力与约束力的各种机制,包括精神的、心理的、制度的等等。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形成传统的各个民族,各个民族对传统又具有调适与修正的作用,因此传统不是也不能是亘古不变的铁律,它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由处在传统中的人们进行选择,那些符合新时代人们需求的、适应与反映新时代特征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就具有时代价值,这样的传统应该大力提倡与深度挖掘。

“从民族学的意义上看,世界各个民族各有其传统。它包含着各民族的文化、思想、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传统以及文字传统等要素。这表明,传统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内容和关系网络。传统还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在时空中延续和发展,它既是过去的,又包含着现在,且开拓着未来。因此,传统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4](P181)这个概念阐释了民族传统的内容与特点,及其与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民族传统是动态系统,是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它是人们积累的,也是人们选择的,更是人们更新的。“传统文化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观念之流;不是静态的积淀物,而是动态的价值取向。”[5](P86)意味着传统文化不是“过去的文化”,而是蕴含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所以,应该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让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这也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是指其传统文化模式对该民族现实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6](P830)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表现在各个方面,有精神层面的、思想层面的、思维层面的等等。当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与现代社会的机制相结合时,传统文化就会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反之,民族传统文化则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种文化系统则面临生存的危机,或被隐退、或被消失、或被改造。被隐退与被消失的文化说明它的使命已经完成,文化的作用已停止。而被改造的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与适应能力的文化系统,这种文化应该重视与挖掘,它继承传统又开启未来。被改造的文化使传统文化转型,以更好的姿态适应新的环境。“文化转型是文化变迁所决定的,是文化系统的一种自我调整过程”[1](P184),“是在文化变迁基础上进行的一项文化模式的重组和转换”[1](P185),“文化变迁是一种量变的过程,而文化转型则代表文化发展中的一种质变的形式,由文化变迁到文化转型,民族文化也就完成了由传统向未来发展演变的态势”[1](P188-189)。民族传统文化完成文化转型,也就意味着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它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被改造、被修正的文化,有传统的特征也具有新时代的气息,符合新时代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这就是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P185)传统与现代从时间上看是对立的,传统具有保守的惰性,这不利于现代化建设,但传统并不是完全割裂现代,传统与现代有渊源关系,之所以有现代是因为先有传统,因此,传统与现代既对立又统一。传统文化在转型后传统与现代也就趋向统一,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就会孕育而生。景颇族传统文化在景颇族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以“目瑙斋瓦”为代表的经典的景颇族传统文化在文化转型后必将在新时代新时期继续发挥它独特的价值与意义。“目瑙斋瓦”是景颇人们集体创作的结晶,是景颇人对人类本身、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与归纳,是景颇族世代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是经历千百年的锤炼与实践证明了的景颇族的经典艺术。“目瑙斋瓦”饱含景颇人的情感、思想与精神,是一部充满诗性的智慧之作,它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充满原始朴素的生态智慧,诸如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万物有灵”的生态生命观、阴阳相生的辩证法思想、自然俭朴的生存方式,以及坚韧、刚毅、自立、自强、勇敢、包容、开放、爱国等民族精神。“目瑙斋瓦”包含的生态智慧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社会治理理念,而民族精神则是现代社会需要的可贵品质,同时生态智慧理念与民族精神的存在是“目瑙斋瓦”得以现代文化转型的基础。景颇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可以为“目瑙斋瓦”的传承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空间,是“目瑙斋瓦”得以传承的前提与条件。

(二)建立与时代相结合的“目瑙斋瓦”传承人机制

“目瑙斋瓦”的吟唱者、解释者与创造者斋瓦在现代社会各种机制的冲击下,已经后继无人,没有斋瓦也就无人能够承担吟唱与解释“目瑙斋瓦”的重任,那么“目瑙斋瓦”即使再怎么转型,再怎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需要,也无人谈起无人传播。因此,应充分发挥尚健在的斋瓦级董萨人员的引领与教育作用,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尽快建立“目瑙斋瓦”传承人机制,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重放光彩。

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有很多,具体传承的途径有“生活方式的传承,生产方式的传承,宗教信仰的传承,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节庆习俗的传承,语言与文学艺术的传承”。[1](P144)这六种传承方式是从民族文化的类型上从宏观的层面上进行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专家黄泽教授在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后,也曾提出过民族文化的传承模式。

(1)以舞蹈艺术为文化传承途径,当数田丰创立的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模式。

(2)以音乐艺术为文化传承途径,有宣科、杨曾烈及一批纳西族民间音乐家创立的大研古乐会模式。

(3)以传统民族文字典籍为文化传承途径,有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模式。

(4)以本民族传统教育形式为文化传承途径,有傣族寺庙教育模式。

(5)以现代学术研究为途径,有刘尧汉创立的彝族文化学派模式。

(6)以介入现代旅游业为途径,有云南民族村模式。

(7)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导向及途径,有“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模式。[7]

在以上七种传承模式中,有按照文化艺术样式进行的传承,有按照文化艺术分类进行的传承,有以学术研究为主的传承,有以文化艺术教育为主的传承,有以现代化建设与文化艺术发展相结合的传承,概括与归纳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主要传承方式。景颇族口传史诗“目瑙斋瓦”适合哪一种传承方式呢?从“目瑙斋瓦”本身来看,它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传统,可以参考第三种传承方式。从“目瑙斋瓦”的传播方式上看,它又是以吟唱的方式并伴随一定的宗教仪式进行的民间艺术展演,又可以参考第一、第二种传承方式。“目瑙斋瓦”是景颇族历史的歌,是景颇族“历史教科书”,又具有教育人们的作用,也可以参考第四种传承方式。“目瑙斋瓦”文本的形成是学术研究的结果,目前虽然在“目瑙斋瓦”的研究上没有太多的成绩,但还是有相关学者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各方面的探讨,因此也可参考学术研究的传承方式。从以上分析看,“目瑙斋瓦”的传承应是一种综合性的模式。但无论是哪一种传承模式,首先最重要的应该是人的问题,即“目瑙斋瓦”传承人的问题,如果没有传承人,其他事情均无从谈起。

“目瑙斋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先环节,也是最关键的措施。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直接参与制作、表演等文化活动,并愿意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政府指定人群的自然人或相关群体”。[6](P873)传承人是文化艺术传承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只有传承人存在,文化艺术才能长存。但在实际的文化艺术的保护中,出现各种不符合文化艺术本身发展规律的措施,“有些地方由于没有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上的区别,将需要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掐枝折叶,放进了博物馆的保险柜,将活民俗变成了死民俗;有些地方甚至为突出‘文化遗产’而破坏了与文化遗产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有些地方干脆认准了‘遗产’,而‘抛弃’了创造遗产的艺人”。[6](872)“目瑙斋瓦”目前的传承状况,就是只“认准了”“目瑙斋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抛弃”了创造它的斋瓦董萨。“目瑙斋瓦”传承人的问题应该引起整个景颇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建立与时代相结合的传承人机制势在必行。

建立与时代相结合的“目瑙斋瓦”传承人机制,应该充分考虑当代景颇族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调动景颇族地区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探索出一条既合乎现实状况又遵循文化艺术本身发展规律的路径,共同推进“目瑙斋瓦”传承人机制的构建。宏观的传承模式可以参考云南大学黄泽教授提出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模式,而传承人机制的具体构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鼓励民间力量积极参与;三是建立与科研院所的常规合作;四是形成村寨与村民、机构与学者的传承机制。

1.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指地方政府在“目瑙斋瓦”传承人的机制建构中承担具体行动领队人与后勤保障者的角色,主要从事以下工作:(1)尽快下乡调查收集整理景颇族宗教神职人员董萨的具体情况。包含地名、姓名、年龄、人数、工作的时间、传统技艺的掌握程度、民间的认可程度、话语系统、收入、弟子的情况等等。(2)建立董萨档案制度,实行董萨分级制度。依据调查整理的情况与政府或民间认可的结果,对董萨实行信息保管与登记,并逐步建立董萨人员的数据库。从而可以重塑董萨在社会上的功能与角色,重构董萨在传承记忆中的体系与框架。(3)给予经济与物质的大力支持,实行工资津贴制度。根据董萨的级别、培养人的多少、技艺的社会作用等分别建立工作绩效机制,参照当地收入给予不同的工资津贴待遇,充分激发董萨及景颇青年传承包括“目瑙斋瓦”在内的景颇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忱。

2.鼓励民间力量积极参与

鼓励民间力量积极参与主要有三项内容:(1)广泛宣传“目瑙斋瓦”的社会作用与教育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传承人机制的构建,为传承工作提供政府补助之外的资金支持。成立类似“‘目瑙斋瓦’传承人机制保障基金会”这样的民间机构作为这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而民众与政府作为基金会的监管者。(2)鼓励民间艺人,特别是具有景颇族传统文化艺术知识与技艺的人参与这项工作,鼓励这些民间艺人依据本身的技艺能力向政府或“‘目瑙斋瓦’传承人机制保障基金会”提出申请,作为传承技师或传承弟子,充分调动民间艺人或景颇青年参与到这项工程中。(3)充分整合民间学术研究力量。据调查,景颇族各地区均有一些长期关注与研究景颇族文化艺术的学者或爱好者,应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参与到“目瑙斋瓦”传承人机制的建设中。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人员有夺石当、赵学先、李向前、朵示拥汤、岳坚、祁徳川、金黎燕、石锐、金学良、岳早念、董荣云、张建章、台湾学者何翠萍等。

3.建立与科研院所的常规合作

建立与科研院所的常规合作是指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对“目瑙斋瓦”的传承人机制献计献策,包括传承人的认定、传承方式的制定、传承内容的制定、董萨技艺能力的考量、培训相关人员等内容,实现理论研究与田野调查研究的双向互动。

4.形成村寨与村民、机构与学者的传承机制

村寨与村民、机构与学者的传承是指在以上措施顺利实施后所形成的传承机制。在景颇族村寨有相关大董萨与其弟子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目瑙斋瓦”的传承教育,形成一种常规机制,作为“目瑙斋瓦”传承方式中的主要模式。在相关科研机构,逐渐汇集一批专门从事“目瑙斋瓦”的研究人员,为“目瑙斋瓦”的有效传承提供理论指导与学术支持。

(三)加强“目瑙斋瓦”与目瑙纵歌的关联

“目瑙斋瓦”的传承,有了良好的景颇文化氛围,建立与时代相结合的传承人机制,还得加强与目瑙纵歌的联系。因为“目瑙斋瓦”不可以随便吟唱,只有在祭祀景颇族的木代神时才可以吟唱,只有在目瑙纵歌节上才可以进行吟唱,这样的传统有它深刻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传承意义。因此,目瑙纵歌与“目瑙斋瓦”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目瑙斋瓦”是景颇族的神话史诗,吟唱“目瑙斋瓦”是一种民间宗教仪式,为了保持“目瑙斋瓦”仪式的神圣性与神秘性,不能把“目瑙斋瓦”吟唱的过程当作商业表演,这样就失去了它的传统价值与意义。所以,目瑙纵歌节上应该遵循传统,进行相关的祭祀仪式,在祭祀的气氛中才能营造出吟唱“目瑙斋瓦”的环境,而且吟唱的方式也要按照既定习俗进行,不能大众化与规模化,应保持它的独立性。

目前的目瑙纵歌节,吟唱“目瑙斋瓦”的环节已经大大简化,或者直接被省略,这样的节日割裂了传统,剩下的只是万人的狂欢而没有了传统的意义。为了加强与传统的联系,要逐步恢复目瑙纵歌节上吟唱“目瑙斋瓦”的环节,这样的民族节日才更具有民族传统的意义。那么,怎样加强“目瑙斋瓦”与目瑙纵歌的关联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时,更加把口传史诗“目瑙斋瓦”放在突出的位置。广泛宣传“目瑙斋瓦”的故事内容、让人们了解其中代表性的神鬼与民族英雄,以及神鬼与民族英雄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从而扩大其在景颇族各地区的影响力,让人们逐步知晓“目瑙斋瓦”的存在。在宣传中,要发挥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的作用。政府可以调用各种资源比如新闻广播、出版、教育、演艺等机构对“目瑙斋瓦”进行宣传,加强当地学校对“目瑙斋瓦”的学习,让人们从小了解本民族史诗。再有可以发挥各种民间力量,通过讲解、书画、民间表演等方式宣传“目瑙斋瓦”,扩大“目瑙斋瓦”在景颇族村寨的影响力,使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传播到景颇族的家家户户。二是政府协调相关机构及民间组织,每次举办目瑙纵歌时应重视“目瑙斋瓦”的吟唱环节,邀请“目瑙斋瓦”传承人主持与管理目瑙纵歌的祭祀活动,突出传承人在文化艺术中的引领作用,让景颇人们感受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精湛的技艺,从而感到民族的骄傲与自豪,也对未来充满自信与自强。目瑙纵歌节上,传承人吟唱“目瑙斋瓦”以及主持管理相关的宗教活动必须形成传统,并以相关文件或约定俗成的原则固定下来,无论城市举办的目瑙纵歌还是村寨举行的目瑙纵歌均要遵循此规范,久而久之,目瑙纵歌节吟唱“目瑙斋瓦”的传统就会慢慢恢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会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促使景颇民族文化的发展逐渐走向自觉的道路。

本文对景颇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瑙斋瓦”的传承现状与机制进行探讨,结合田野调查与具体事件进行相关论证,提出一些符合实际的具体建议或措施。在社会急剧变革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目瑙斋瓦”的生存空间变得十分狭窄,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当地政府与有识之士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要重新继承与发扬景颇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好“目瑙斋瓦”,尚需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德宏年鉴编辑部编.德宏年鉴[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04.

[4]周大光.现代民族学(上卷)第一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5]许启贤,张立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6]瞿明安.现代民族学(下卷)第二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7]黄泽.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种模式——略谈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基础工程[J].思想战线,1998,(7).

〔责任编辑:葛萌〕

Analysis of the Inheritance of Jinghpo Nationalit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naujaiwa”

XU Jun-liu

(School of Literature,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650500, Yunnan, China)

Abstract:“Munaujaiwa”,the oral epic of Jingpo nationality, which is on the state-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ist, is the folk art classic and living history of Jingpo. Carrying the spirit and ideal of its people, it occupies a very prominent position and irreplaceable role in Jingpo folk culture and art system.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Jingpo nationality has undergone major and drastic changes, leading to the gradual fad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and its living space squeezed clearly visible, including “Munaujaiwa”. Therefore, how to inherit “Munaujaiwa”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Jinghpo society as well as scholars.

Key words:Jinghpo national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naujaiwa; inheritance; Dumsa; Manauzumgo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6)05-0143-08

作者简介:徐俊六(1982—),男,云南江川人,云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族艺术与生态审美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5YJC751055)。

猜你喜欢
景颇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德宏傣族和景颇族高血压现状及影响因素
德宏州景颇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对“景颇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三千人同享景颇生态绿叶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