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匿名社交软件的人际交往现状

2016-02-28 14:14李星灿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人际动机娱乐

李星灿 薛 可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分析匿名社交软件的人际交往现状

李星灿 薛 可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1993年,当美国著名杂志《纽约客》的漫画家彼得·施泰纳(Peter Steiner)画下那幅脍炙人口的漫画时,互联网还远远没有普及,但他精准地勾勒出网络的匿名性这一大特点。不过,实名制则是社交网络的主导形式,在实名制社交网络数年之后,匿名社交软件如一夜春风般出现,网络社交再次显示出匿名特性,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匿名;社交软件;人际交往;现状

社交网站为网民建立了一张强关系网,与自己的同事、同学等进行自我展示或者交流沟通,但随着弱关系社交模式的其他交流沟通类应用的兴起,原先频繁登录社交网站的部分用户,逐渐被分流到其他应用上。匿名社交软件正是这样一类基于弱关系的新兴社交平台,本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匿名社交应用用户的使用行为和动机以及影响因素,讨论匿名社交软件的现状和发展。

一、新媒体人际交往研究

国内新媒体在人际交往中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分为三类: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网站的使用行为与动机。

关于手机的研究较多,主要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分为手机使用行为的使用与满足、短信文本的使用与满足。

匡文波认为,手机的使用动机是获得信息、娱乐消闲和时尚。[1]沈勇认为,手机用户需求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社交需求、个性需求、信息需求、自我管理需求和安全需求。[2]

项国雄和黄小琴将手机短信中的人际传播行为,分为满足性人际传播和手段性人际传播两类。他们认为,满足性人际传播着眼点“在于交流行为本身,以及经由这种交流而达到的一种自我满足”,这类行为主要体现在“问候、情感交流、闲聊、娱乐等方面”。而手段性人际传播着眼点“在于把交流本身视为手段和工具,以寻求某种功利性的结果或目的”。[3]靖鸣和刘锐认为,这两种短信中的人际传播行为动机可以扩展至手机中的所有人际传播行为,进而将手机的使用动机归纳为“获取工具性资本”和“获取情感性资本”。[4]

在即时通讯软件的研究中,国内心理学者发现了大学生使用IM的三种动机:人际沟通、娱乐休闲和信息获取。其中,人际沟通是IM使用的主要动机,娱乐和信息寻求则为相对次要的动机。[5]

而社交网站中,于茜认为满足的需求主要有四类:扩大社会交际网络、获取信息、建构自我形象与寻求群体身份认同、宣泄情感放松娱乐。最为重要的是社交需求。[6]

在使用维度的考察中,Ling & Yttri (1999)认为手机的使用具有双重性,即“表达性使用”和“工具性使用”;Schkade(2004)[7]从上网的流程、上网的内容以及网络社会交往行为来考察互联网的使用;Ivy L.B.Liu(2006)等认为twitter从内容、技术、过程和社交四个方面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二、匿名社交现状分析

匿名社交体验方面:在拥有匿名社交体验的被试中,大部分都有过匿名社交体验,最常使用的匿名社交体验方式为在论坛、SNS开设另一个匿名账号进行匿名社交,其次才是使用匿名社交app(无秘、小声、secret、whisper等),前两者为较为传统的匿名社交方式,而后者为全新的匿名社交形式,使用还未普及,但也在逐渐提升。

在匿名社交中,两性情感、社会爆料、宣泄情绪、心情感悟等话题受到关注,主要受到窥探隐私的心理驱动。在匿名社交中,宣泄情绪、寻求认同、得到倾听、获得社会支持是重要诉求,其次为缓解孤独感,纯属娱乐,当有话想对特定的人说时(如告白),也有可能通过熟人匿名社交平台发布信息。由此可见,匿名社交的目的,其一为匿名,其二为社交互动。此外,围观多,发布少,也是目前匿名社交的一大特点。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假设,匿名社交软件的使用与匿名社交软件知晓度、匿名社交体验呈正相关,即匿名社交软件知道得越多,越有可能使用匿名社交软件;匿名社交体验越丰富,越有可能使用匿名社交软件。

在关系链越发广泛的熟人社交应用上,用户却表现得越来越小心谨慎,除了晒美食、晒美照,也有很多内心想吐槽但不方便发在朋友圈的需求。而当下的匿名社交应用就能够为受众提供这样一个真实表达情绪的平台。但事实上,用户对匿名社交软件的用户体验却认为其充斥了大量真实性无从考证、同质性信息较多,同时充满了负能量的信息垃圾场。从这一角度来看,匿名社交软件的发展前景依然存在众多的挑战。

虽然匿名社交软件为使用者开辟了新的社交空间,但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朋友的信息依然是他们最为关注也最想获取的信息。因而,如何增加软件的社交性,以及如何管理和引导匿名社交软件中发布的内容,真正为用户提供一个畅所欲言且真实可信的内容平台,是匿名社交软件今后发展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6(7):28-31.

[2] 沈勇.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09:12-15.

[3] 项国雄,黄小琴.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对手机短信进行文本解读[J].现代传播,2004(6):127-129.

[4] 靖鸣,刘锐.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分析——“手机传播的人际动机、心理与社会学解构”之一[J] .新闻知识,2008(6):54-56.

[5] 姚锦云.大学生QQ人际传播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31.

[6] 于茜. SNS网站满足网民使用虚拟社区的新需求——一项基于对“开心网”网民使用调查的实证研究[J].东南传播,2010(6):91-95.

[7] Stafford.T.F.,Stafford,M.R.&Schkade,L.L . Determining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for the internet[J] . Decision Sciences,2004(35):259-288.

G206.2

A

1674-8883(2016)20-0094-01

李星灿,上海交通大学传播学硕士在读。薛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人际动机娱乐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
娱乐眼
动机不纯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