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

2016-02-28 14:14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语言学新闻报道方言

李 琳

(太原广播电视台,山西 太原 030024)

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

李 琳

(太原广播电视台,山西 太原 030024)

本文以语言学为视角,分析新闻报道语言的表达特征,探讨新时期新闻报道语言学研究的新方向,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新闻语言运用的合理性发展。

新闻报道;语言学;研究方向

一、前言

信息交流是以语言形态存在和呈现的,不同时期的语言学有着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方向,在21世纪,语言学与人文学的交叉形成了一门新学科——新闻语言学。本文以语言学为视角,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特征及主要研究方向,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新闻报道语言表达特征分析

(一)客观性

新闻报道强调客观真实,报道语言要能够从客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表述新闻事实,选词造句要符合新闻事件事实,不能添油加醋,不能带有主观色彩,要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还原,保证其真实性。[1]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渠道增多,在网站、微博等新媒体上充斥着众多虚假信息,这就更应当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严格审查信息来源,报道语言的遣词造句要遵循客观事实,以此来保证良好的新闻传播效应。

(二)简练性

新闻报道以精炼为贵,从本质上来讲,新闻的目的就是传递效益,因此应当在有限的篇幅和语言内传递受众需要的信息。第一,应当理清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对新闻主题进行把握;第二,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写短句、说短话,尽可能不用感叹语言,力求用简短的句子来陈述新闻事件事实,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第三,新闻报道语言结构要尽可能的精炼简洁,同时尽可能少用“在……的大好形势下”“在……的推动下”等老套、枯燥的句式,保证简练、直接。

(三)朴实性

朴实无华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色及要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十分贴合新闻报道语言的追求。新闻报道语言要用朴素的语言来描述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用形容性语言,而是要注重用词得当、用句得法,生动而不失朴实。

(四)通俗性

通俗及浅显易懂,指的是新闻报道语言要深入浅出、便于理解、贴合大众,面对不同文化层次的新闻受众,只有采用群众化的新闻报道语言才能够实现良好的传播效应。但需要注意的是,群众语言中也存在着一些不标准、粗鲁的语言,因此新闻报道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低俗语言,为新闻报道增色。

三、新时期新闻报道语言学研究方向

我国新闻语言学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时期的新闻事业有着新变化,对新闻报道语言学的研究也应当明确新的方向。

(一)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逐渐成为新闻报道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语言的模糊性与上文中提到的新闻报道语言的客观性与确切性看似相互矛盾,实际上是相互依存和相互统一的关系。对于新闻报道语言来说,其模糊性与准确性要和谐统一,言随意遣,以新闻内容主旨为核心,合理地运用模糊语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因时而异,字斟句酌,学会变通,保证模糊语言的准确性。

(二)不同媒体新闻语言的比较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新闻媒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同新闻媒介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不同媒体的新闻报道语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电视新闻报道语言指的是记者以文字形式或同期声采访形式呈现的内容,其职责就是告知人们电视画面中没有传递出来的信息,其具有导向性、不可替代性、思维逻辑严密性等特点。网络新闻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闻媒介,其在报道语言上也有着自身的功能和特色,这也是新闻报道语言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新闻报道语言中的新词语和方言词

语言是重要的社交工具,其中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要素,语言和词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一些新词语不断产生,被社会广泛认知,在新闻报道中也屡见不鲜,如“互联网+”“颜值”“网红”“创客”等。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至此之后,这一新词在新闻报道语言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创客”与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联系在一起,特指自主创新创业的人,在新闻报道语言中也屡被提及。

接近性是影响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新闻报道语言中,使用方言能够拉近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认同感。方言新闻逐渐兴起,其也是新闻报道语言学重要的研究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类资源日渐稀缺,尤其对于电视台来说,其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十分严重,这也是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出现和兴起的重要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闻报道中使用方言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我们应当客观看待新闻报道语言中的方言,如果毫无节制地把方言作为新闻报道语言,则会对普通话推广和社会文明进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力量的凝聚。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应当合理使用方言,以规范普通话为基础,适当加入一定的方言,以此来实现电视新闻报道的本土化发展。

(四)新闻报道语言语用的规范性

新词语的出现和使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语言的发展,但如果在新闻报道中盲目地使用这些新词,则会影响语言的规范性,导致新闻报道语言流于低俗。

一是语言使用过于随意的问题。当前许多新闻报道中英文夹杂使用,尤其在娱乐报道和体育报道中十分突出,使得我国新闻报道语言欧化严重。以“PK”一词为例,其原指游戏中的拼杀,而在当前体育新闻报道中“PK”一词使用频繁,代替了传统体育报道中的“对抗”“对决”等,这显然是有失规范的。二是语言媚俗问题。新时期,新闻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博眼球,使用一些媚俗性语言。例如,某新闻报道标题为《“房奴”将为三次利息买单》,这里将贷款购房者比作“房奴”有失妥当,“买单”也存在用词不规范现象。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应当合理使用新语言和新词语,保证新闻报道语言使用的规范性。

四、结语

新时期,新闻报道语言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在对新闻报道语言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把握新闻报道语言的特点,明确发展方向,研究当前新闻报道语言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促进我国新闻报道语言的健康发展。

[1] 邓隽.解读性新闻中的互文关系——兼论互文概念的语言学化[J].当代修辞学,2011(05):42-55.

G212.2

A

1674-8883(2016)20-0215-01

猜你喜欢
语言学新闻报道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