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评价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

2016-02-28 14:14牛晓勇刘改换尚利娜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定量学术期刊期刊

牛晓勇 刘改换 尚利娜

(太原理工大学 《煤炭转化》编辑部,山西 太原 030024)

定量评价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

牛晓勇 刘改换 尚利娜

(太原理工大学 《煤炭转化》编辑部,山西 太原 030024)

学术期刊定量评价在我国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术界和期刊界对其的批评也不绝于耳。笔者从评价机构、期刊出版者和学术期刊管理者三者的角度就学术期刊定量评价的弊病和解决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科研和期刊工作者应科学看待、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共同促进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与繁荣。

学术期刊;定量评价;文献计量学;定量指标

一、引言

期刊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律和增长趋势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学科文献数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为优化学术期刊的使用提供重要参考。[1]

我国期刊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20世纪70年代,引进和介绍国外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第二,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并应用于实践。第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应用研究项目,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期刊评价体系,并取得了不少兼具学术性和使用性的研究成果。[2]

近年来,关于学术期刊评价以及评价成果发布的会议频繁举行,学术期刊界及其管理人员的参会者也趋之若鹜。这些现象都可以看出学术期刊评价越来越受到相关领域的重视,对科学研究和学术期刊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但对评价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现针对学术期刊定量评价的弊病进行相应分析,以期为关注评价结果的各类人员提供参考。

二、定量评价的误区

(一)评价机构纵多,评价指标大同小异

目前,国内比较成熟和完善、受到广大学者广泛关注和认可的有关期刊评价的机构及评价报告主要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包括核心版和扩刊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简称“RCCSE”)等。以上评价机构均采用了诸如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基金论文比等一些文献计量学指标,只是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造成了被选出的核心期刊往往大同小异,而有一部分期刊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中表现不同。不但使关注和使用期刊评价的人感到困惑,而且也造成评价时人力、物力及时间的浪费。

(二)现有评价方法不利于一些期刊的发展

一方面,不同的评价体系现多采用“分类评价,同类比较”的方式,这样的评价方式无疑对专业性期刊是有利的,却不太利于一些多学科期刊和综合类大学学报的发展。因它们的学术计量指标(诸如: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以及被引量等)大多数不如专业期刊靠前,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排名总不尽如人意。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学科相对较窄,但非常有特色的专业期刊而言,其拥有该专业背景的读者和作者人数有限,使这些很有专业特色的期刊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排名较为靠后,不利于它们的生存与发展。

(三)期刊评价破坏了原有的学术生态

任何系统都会占据特定生态位,并且逐步拓展自身的生态位,以改变和适应环境。在自然界,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规律地结合,才能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3]如将不同种类的学术期刊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采用统一的量化指标来评判期刊的优劣,会使一些在评价系统中不利的期刊很难获得优质稿件,不仅使刊物发展前行阻力重重,而且连生存都会受到巨大挑战。

三、完善定量评价学术期刊的对策

(一)评价机构的自我完善

各评价机构针对定量评价中存在的缺点,也都作出了积极的应对,以求得出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和不同媒体融合发展的滚滚浪潮,各评价机构也作出了与时俱进的修正。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我国最早的学术期刊定量评价的成果之一。自1992年第一版问世以来,截至目前已出了7个版本(最新版为2014年版),计量评价指标由最初的3个增加到目前的12个,每一版都对上一版的指标做了修正,剔除了不合理的指标,并且指标的权重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指标增加了Web下载量,为避免过度自引增加了他引影响因子。为使评价结果尽可能跟上科技研究和期刊发展的需要,每版的时间间隔也由4年变为3年。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作为期刊评价的后起之秀,在评价过程中也有自己独到的做法。针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出的核心期刊较多的问题,将不同学术期刊细化为权威期刊(A+)、核心期刊(A)和扩展核心期刊(A—)等6个等级,这样使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具体、可行的奋斗目标。目前,随着我国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OAJ)的增多,《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7~2018)又首次引入中文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作为单独的门类进行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成立于2013年,该机构在2014年发布了首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报告。本评价体系在强调学术性评价的同时,注入了意识形态属性指标,评价打分引入扣分机制。[4]把期刊发表的论文被著名数据库收录作为评价该期刊的一项指标,一定程度上将“以刊评文”的传统做法转变为“以文评刊”,开辟了学术期刊质量发展的新途径。

各评价机构所做的努力还远不止这些。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评价机构在不断地修正、完善评价方法,以期得到更为公正且更有说服力的评价结果。

(二)学术期刊从业者应正确看待期刊评价

期刊评价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科学评价与科研管理服务、为图书馆选刊提供科学依据、为广大读者和作者重点阅读和投稿作参考以及为期刊管理者和大学评价科研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在评价过程中,有意无意对期刊的稿源和各种利益的分配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才使得期刊界异常关注期刊的评价结果。学术期刊产生的初衷是将科学文化成果更为快速、准确地发布出去,让尽可能多的目标读者看到,使所编辑的期刊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研究者成果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园地,不断擦出人类智慧的火花。身处其中的学术期刊编辑界的从业者在关注评价数据的同时,更应看重的是期刊内容本身。只有以读者为主体所进行的评价,才是基于内容的、超越功利的、不可被操纵的评价方式。[5]各学术期刊从业者只要认认真真做内容,兢兢业业编刊物,以服务读者为己任,这样的刊物定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三)学术期刊管理者应正确看待评价结果

作为学术期刊的管理者应科学看待评价结果,尊重学术期刊的学术生态规律。倡导学术期刊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鼓励学术期刊的学术个性。希望管理者在关注评价排名靠前学术期刊的同时,也多注意排名靠后期刊的生存空间,使各层次学术期刊都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结语

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从出现起就饱受争议,但它还在茁壮成长、开花结果。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学术期刊定量评价之所以目前在我国受到学术界、期刊界以及科技期刊管理者等的高度重视,一定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通过评价机构、学术期刊编辑界及其管理者三方的共同努力:评价机构自身要不断地完善评价指标和修正评价结果;学术期刊界要冷静看待评价结果,不要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计量指标的提升,兢兢业业办期刊、扎扎实实做内容;期刊管理者要科学地看待评价结果,创造出适合多种学术期刊生存的、和谐多样的学术生态,鼓励各层次学术期刊共同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水平一定会跟上我国科技进步的步伐,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1]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衡量学术期刊均衡发展的新指标——和谐指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21-623.

[2] 陈桂华.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河南省科技期刊统计与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4):148-152.

[3] 王丰年,刘森.中国学术期刊定量评价的弊端和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3(9):126-128.

[4] 李瑞英.首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报告发布[N].光明日报,2014-11-23(03).

[5] 刘京希.学术期刊评价:形式为王还是内容为本?[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0(5):34-39.

G239.2

A

1674-8883(2016)20-0255-01

牛晓勇,男,编辑,研究方向:编辑与出版。尚利娜,女,编辑,研究方向:编辑与出版。

刘改换,女,副编审,研究方向:编辑与出版。

猜你喜欢
定量学术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