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元角色理论研究综述

2016-03-01 10:49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论元构式宾语

肖 玲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长沙 410000)

一、题元角色概念起源

题元角色这一相关的概念最早是在1965年由Grube在他的博士论文词汇关系研究中提出来的,它表示的是谓项的语义特征蕴含的某些固有语义角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语言学家对此概念有不同的术语名称。例如,1968年Fillmore在其格中,它就被称作深层语义格;1972年,它被Jackendoff命名为题元关系;1990年,Givn称其为语义角色;1991年Dowty又将其称为题元角色。其它常见的名称还有参与者角色,但是不管名称如何变化,它始终表示的都是一个句子中和谓词相关的论元就是题元角色。

二、题元角色相关概念的梳理与总结

(一)题元角色的划分和命名

首先,题元角色的划分十分复杂,它的划分与动词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1965年,Gruber最初提出的题元角色有客体、处所、施事、目标和来源等。但是题元角色的划分不但与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而且涉及论元的句法位置和实现方式。其次,题元角色的细分和数量的增加反映了动词语义特征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不同句式对题元角色的选择也是有要求的。由于动词语义的复杂性和句式的多样性造成了题元角色分类的困难,因此学者们认识到,要确定题元角色的数目几乎是办不到的。

正是由于题元角色的划分界线不明确,题元角色数目难以确定,因此题元角色的命名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Fillmore最初提出的“格”共有6种,包括施事、与事、工具、目标、使成和客体。1972年Jackendoff和1900年Grimshaw提出的题元角色层级,他们把施事放在最高位置,其思想和Fillmore的施事优先是一致的,即施事>与事>处所/来源/目标>客体。但是在这一思想中他们都把题元角色看作是离散的、界线清晰的概念。这种处理方法的缺点就是,题元角色的数目难以确定。然而Dowty在1991年提出的题元原型角色理论,用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来命名无法计数的题元角色,这二者直接同主、宾语位置的句法论元分别形成映射关系。题元原型角色理论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个体题元角色和题元角色类所存在的问题,大大减少了传统题元角色类的数量。但是,原型题元角色的提出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争议,1995年,程工在评《题元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中指出题元原型角色理论是否合理还取决于词项内部有无结构这一关键问题。Dowty把题元角色定义为动词对其论元的蕴涵,只与句义有关,又是个丛集概念,这样就基本排除了词项内部有结构的可能。但是,根据词汇语义学多年来积累的成果来看,似乎支持相反的结论。其次,Dowty也没有论述原型蕴涵的组合有无限制这一问题。1996年,Davis还指出,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蕴涵对论元映射很难建立一个统一的描写机制。因为这些蕴涵是零散的、相互重叠、相互制约的,有些蕴涵会使另一些蕴涵失去效用,还有些蕴涵只有以另一些蕴涵为前提才起作用。因此,仅仅以蕴涵特征的数目确定主、宾语也并不能完全奏效。

(二)题元准则的适用性

生成语法学家Chomsky认为,一个词的诸多句法属性可以被视为是它的词汇属性的投射。为了限制句法转换规则的力量,题元准则和投射原则是管辖和联结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原则。题元准则提出后,Jackendoff等人提出了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有些英语动词的论元可以被指派不止一个题元角色。因此,他们认为一个论元只能担当一个题元角色这一观点站不住脚。对于题元准则站不住脚的这一观点,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2009年,刁世兰在她的题元准则与现代汉语的几种特殊句法结构中指出所谓违反该准则的一些语言现象,如兼语句、述结式谓语句、连动句等都是人们在理解过程中忽略了它们不是同一个谓词的论元或论旨角色所导致的错误看法。因此,题元角色与论元是一一对应的,但题元角色与句法成分并没有一对一的必然关系。虽然这一观点证明了汉语中某些空语类无法解释的特殊句式都是符合题元准则的,但是像汉语中的一些题元重合的现象,如汉语中的省略句仍然未能通过题元准则得到合理的解释,这就说明利用传统的题元准则理论的方法来研究这些特殊的汉语现象,已经失去了强有力的解释力。因此需要学者们探索新方法,寻求其它理论来解释这些语言现象。

三、认知视角下题元角色理论探讨

(一)Langacker的研究

1976年,Langacker开始致力于创建“认知语法”,它注重语义描写,认为语义等于“概念形成过程”,这里的“概念”是个泛称,包括概念、情感、知觉、认识等等。认知语法用认知域来描写词语的意义,认知域被定义为用来描写某一语义结构时涉及的概念领域,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Langaeker认为存在一些最基本的认知域,如空间域、时间域、情感域、颜色域等。根据述义的描写,有的只需参照一个最基本的认知域,但大多数要参照较复杂的认知域或多个认知域。[1]总之,语义描写离不开百科知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分界线并不明确。

“意象”也是认知语法中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形成一个概念的具体方式。Langaeker提出了意象的四个方面,包括详细程度、基体和侧面、比例和辖域以及突显。其中突显有多种情形,包括关系中突显的成分不同、突显的侧面不同、明显和隐含以及假设或期待不同。

Langaeker还提出一个表达式的意义不仅涉及其概念化的内容,与之同样重要的是该内容是怎样被识解的。识解可以被看成是作为说话人呈现一个概念表征的方法选择,其结果是话语激起了听话人头脑中相应的概念表征。他认为在查看一个场景时,我们实际上究竟能看到什么依赖于我们是怎样去看的、选择看什么、从哪个角度着眼、哪些成分给予我们最多的注意,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识解。

受Langacker认知语法的影响,中国学者们也将目光投向认知领域,他们从这一新视角来重新审视题元角色的相关理论并对其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发现。刘存伟在2005年发表的“吃食堂”的认知生成机制一文中通过对汉语所独有的表工具、处所、方式语义的介词宾语述宾化的“吃食堂”现象的认知阐释表明,语言的结构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类对于世界的经验感知,语言的形成是基于经验感知和主客互动,本质上离不开人类的认知规律。[2]2007年6月,梁丽在中动结构的行为链模式一文中以认知语法的行为链模式为理论基础,从认知语法句法分析的行为链模式及能量传递的观点出发,分析了中动结构所反映的典型事件模式在信息传递及状态改变等方面的具体体现。[3]

(二)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相对于遵循客观主义的意义清单理论而提出的意义理论。框架语义学强调框架的经验认知与解释功能对意义理解的贡献。Fillmore认为语义上语言表达多指谓或前景化与其相联结的部分框架内容,使其成为框架内容中突显出来的图形,但作为图形的语义内容是无法独立存在的,还须以整个框架为背景。[4]

Fillmore在1986年提出语义学的任务就是要全面解释语篇是怎样从词汇意义发展起来的,框架语义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利用框架为词义、句义和语篇意义的理解找到一个统一的解释,这一理解过程所涉及的经验知识丰富广博,在Fillmore看来远非词典中的词条所能收录。因此,他明确指出框架语义学主张的是意义百科观。

(三)Goldberge认知构式语法的研究

构式语法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Charles J.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的基础上兴起的,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Goldberg是构式语法的领军人物,她认为构式是英语中的基本句子,构式本身具有意义,该意义并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独立于句子的构成成分而存在。Goldberg在1995年提出论元构式的观点,认为论元构式是构式的特殊次类,它为语言的句子表达提供了最基本的手段。[5]

Goldberg强调每一个论元结构都是动词的语义和构式的语义整合后而产生的特定的表达式的意义,构式对出现在构式中的动词有严格的语义选择和限制。她也提出是构式而不是动词提供题元。例如,双及物构式提供了施事、受事以及接受者三个题元角色,因此即使不及物动词照样也可以进入该构式表达“有意性移转”之义。在Goldberg看来,补足语结构配置及句子的解释直接归因于动词同样是不合理的,根据动词的题元分析句子语义结构的思路是犯方向性的错误。同时,Goldberg也拒绝接受任何严格分割语义与语用的观点,认为有关焦点化成分的信息、话题以及语域等语用信息跟语义信息一道在构式中得以表征。[5]这种理论主张为词汇与语法界面以及句法与语义界面等诸多难题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自构式语法提出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这为中国学者们研究题元角色相关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2011年,张翼在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在论元结构问题上的互补性一文中也提到认知语法强调语义的百科性。构式语法强调自上而下的思路处理论元结构。[6]两种理论框架关注的焦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具有内在统一性,可以互相补充,提高对于论元结构问题的解释力。同年,董粤章在构式、域矩阵与心理观照一认知语法视角下的“吃食堂”文中采纳了认知语法分析思路并解释了以吃食堂为代表的论元替换现象,讨论了两个对论元替换的重要因素,一是动词的概念潜能,二是上层构式的允准。[7]2014年6月,董粤章又在其博士论文泛域认知过程与现代汉语宾语的多重论元实现是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采用基于泛域认知过程的词汇—构式路向讨论了现代汉语宾语的多重论元实现包括以“吃食堂”为代表的及物动词加非论元宾语现象和以“飞上海”为代表的不及物动词加宾语两类现象,文章提出是现代汉语宾语的两种多重论元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包括概念观照、组块化和丰富记忆存储在内的三种泛域认知过程所决定的。[8]同年10月,董成如发表了“认知语法框架下动结式的形成和论元实现”一文,文中提到的动结式是独立存在的语言结构,表示施事将能量传递给客体使其发生状态变化。施事性动结式保留非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的施事,同时在更详细的层次上激活并凸显非作格动词所隐含的客体和结果论元,及物动词所隐含的结果论元,最后将融合后的施事、客体和结果论元映射为主语、宾语和旁语。[9]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者们通过传统题元角色理论的研究,用此理论来解释了某些语言现象,尤其是Dowty提出的原型施事与原型受事大大减少了题元数量。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题元准则,提出有些违反题元准则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对题元准则的误解,指出同一论元的不同角色是由不同的谓词引起的,这也是题元角色研究的一大进步。但在学者们取得丰硕的成果的同时也不断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语义和句法的关系却仍未完全理清。近年来,受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和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以及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的影响,中国学者们从认知语法这一新的视角出发来研究传统题元角色理论无法解释的汉语语言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认知语法为基础运用行为链模式来解释这些语言现象,它强调任何题元角色都可以做主语或宾语,只要其在事件中得到凸显即可。除此之外,学者们提出的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在论元结构问题上的相互补充也提高了对于论元结构问题的解释力。虽然这是对题元角色研究的一大进步,但是却很少有学者将认知语法中的行为链模式与心理操作相结合的模式利用题元角色理论来分析语言现象,因此笔者认为通过这种结合模式来研究汉语现象中的题元角色有待进一步探索。

[1]Ronald W.Langacker.Concept,Image,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1.

[2]刘存伟.“吃食堂”的认知生成机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4):177-179.

[3]梁丽.中动结构的行为链模式[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3):88-92.

[4]Fillmore,Charles.The Case for Case[C]//In Emmon Bach and Robert T.Harms(eds.).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New York:Holt,Reinehart and Winston,1968:1-88.

[5]Adele E.Goldberg.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6]张翼.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在论元结构问题上的互补性[J].外国语,2011(1):44-49.

[7]董粤章.构式、域矩阵与心理观照——认知语法视角下的“吃食堂”[J].外国语,2011(3):2-12.

[8]董粤章.泛域认知过程与现代汉语宾语的多重论元实现[D].南京:南京大学,2014.

[9]董成如.认知语法框架下动结式的形成和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14(5):28-37.

猜你喜欢
论元构式宾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探究“动词+哭”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强化显义与突出内涵:当代流行构式“不是所有的X都叫(是)Y”研究
基于依存树距离识别论元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
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网库的语义角色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