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教研:参悟特教本真的专业修炼

2016-03-03 15:40沈玉林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特教教学研究教研

●  沈玉林



特教教研:参悟特教本真的专业修炼

●沈玉林

随着2015年度全国特殊教育论文征集与评选活动落下帷幕,作为我国特殊教育专业领域的一项品牌活动——现代特殊教育论文大赛已成功举办了6届,走过了12年的历程。陪伴我们一路走来的是全国各省市区特殊教育学校与机构的众多校长、教师和科研人员。他们在其中付出了艰辛和汗水,得到了锻炼与成长,收获了快乐和荣誉,成就了希望和梦想。当我们经历了获奖时的激动、兴奋、荣耀之后,最终积淀下来的,就是此活动带给大家的最宝贵的东西——教师的专业修炼。修炼就是参悟,就是对特殊教育本真的觉悟。

修炼是对意义、能力与智慧的参悟

特教教研是特教事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我国特殊教育历史不长,发展速度很快。我们用了2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欧美2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在特教学校硬件建设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甚至超过了他们。我们是在一个特殊教育底子相当薄弱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的特殊教育大国。特教学校发展速度越快,阻力也随之越大,由此产生的困难和挑战也随之增多。当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要对较实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此时,我们必须静下心来,进行教研方面的修炼,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调整认识,修缮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练好内功,再次起程,跟上我国的特教事业发展的步伐。

特教科研是认识特殊教育规律的一扇窗户。特殊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更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它有自身的运行规律。我国特教先辈已对特殊教育作了不少研究,从国外学习借鉴了不少经验,但我们还不能说已经认识清楚了特殊教育规律,尤其是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比如,我们还没有打开聋童头脑这个“黑匣子”,我们离聋童的学习“真相”还有不少距离,我们的聋教育可能还是在黑暗中摸索。此外,事物是在运动发展的,人的认知也会随之变化。以往我们对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也许是正确的,但“时过境迁”,社会环境的发展、医学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为今天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对以往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再研究。因此说,不以教研为伴就不可能开启认识特殊教育规律的窗户,就只能是盲人摸象,就只能在黑暗中颤颤巍巍地前行。

特教科研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教育教学是一种劳动,只要是劳动,就要讲究方法的最优化、效率的最大化。特教教师都希望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最少的教学投入,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就是对本专业的施教对象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进行优选和设计,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以使教育教学成为科学性的智慧劳动。

修炼是对学生、教师、教材、活动的参悟

教研是对教学元素的研究和认识。教师的教研应该立足教学,立足课堂。对组成课堂教学的元素有所认识,对其本质和规律有所领悟。课堂教学有4个主要元素——学生、教师、教材、活动,四位一体。因此,教师教研要聚焦这4个元素,既可综合研究这4个元素,也可单独研究某个元素。

参悟学生。参悟学生是教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前提,其他三元素都要以认识学生、了解学生为条件。研究学生的什么?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有差异;盲、聋、智障三类特殊儿童之间有差异;每类特殊儿童之间有差异;每个特殊儿童个体也有内在差异。教师要关注自己班上学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包括认知、语言、情感、行为、交往等方面的特性,只有认识了这些特性,才能对症下药,实施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不以学生研究为基础和前提,其他的研究都会是盲目的、徒劳的。

参悟教师。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参悟教师就是要研究教师的特殊儿童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等。其中教师的特殊儿童观最为重要,要研究教师应该以怎样的价值观看待自己班上的儿童,以怎样的立场接纳他们,以怎样的态度包容他们,以怎样的情感感动他们。在特教教研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教师本体的研究,特别是缺乏对教师特殊儿童观的反省。有些教师往往从“正常人”的位置,以俯视的角度,以“拯救”的姿态来看待残障学生,缺乏对“残疾”应有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虽有“热情”,但却矫揉造作、故作姿态,难与学生情感共鸣,学生(如聋生)对教师会产生无形的鸿沟和心灵的抵触。

参悟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媒介,是知识学习的载体,是广义的“教材”。参悟教材就是研究什么样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合什么样的学生。就是如何以“需要”和“适合”为原则,对教材进行选择、处理等加工过程,把最适合的学习内容提供给最需要的学生。因此,“需要、适合、加工”是研究教材的三个关键词。

参悟活动。教学是通过活动而实现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教育教学的所有元素(学生、教师、教材、教法),是学生、教师双方,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下进行的互相影响的学习过程。活动体现了教学方法,活动过程是教法的运用过程。参悟活动主要就是研究教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活动,因此说,教学活动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由于特殊儿童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也就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适的教学方法。特教教师研究最多的也就是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方法就要研究教学的适合性、效率性和创新性。寻找适应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适合本班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而不要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即使是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可以复制照搬。教研就是寻找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方法,效率高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寻找的原则是创新,不要浅层次地重复和循环别人的方法,让教学活动更有灵性、童性和智性。

修炼是对教研之道的参悟

教研有道。教师要参悟适合自己的教研之道。特校教师的教学研究不同于高校或科研机构专业人员的理论研究。我不反对但也不提倡一线教师做理论研究,因为理论研究不是一线教师的优势。一线教师的优势在于能整天和特殊儿童接触。在这过程中,只要留心,每天都可以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会有昙花一现的教学灵感,也有教学的困惑和烦恼。而且,特校是小班化教学,没有普校那样的升学压力,教师有教研的自主性,课堂是最好的“实验田”,可以作微型的教学实验。

特校教师的教学研究应以问题为导向,对自己班级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归纳,找出主要问题,将此问题作为研究选题。通过调查访谈、文献检索、问题分析,数据处理,提出研究的方案,开展实证性研究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如聋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沟通障碍,这在聋校课堂上司空见惯,以此为课题,科学分析其症结,提出改进方案,进行实验,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做好教研工作,就要善于观察特殊儿童,要多写教学日记,要阅读专业书籍,多做读书笔记,还要学会逻辑分析和一定思辨方法,在观察、阅读基础上,获得丰富的资料,经过辩证逻辑思维的分析研判,再进行谨慎的教学实验实践,这样的研究才有实用性、先进性、新颖性,这样的教学研究及其论文才真正具有价值。

特教教师做好静心、精心、尽心的教研修炼,必能修得自身专业成长的善果。

猜你喜欢
特教教学研究教研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