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渔猎民族的生态理念与文化适应问题新探

2016-03-07 10:00崔亚虹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渔猎鄂伦春赫哲族

崔亚虹

(大连民族大学 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 辽宁 大连 116605)



东北渔猎民族的生态理念与文化适应问题新探

崔亚虹

(大连民族大学 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 辽宁 大连 116605)

历史上以渔猎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三个人口较少民族,具有崇尚、敬畏、顺应自然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随着生态环境无法承载人类的高强度开发和污染的加剧,三个民族的渔猎活动基本衰退,面临着生存方式和传统文化的转型与调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推进渔猎民族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实现渔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渔猎民族;生态文化;适应;转型

中国东北的渔猎民族,习惯上指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及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这三个世居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这里所说的东北,并非完全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东北,而是同处于相似地理生态系统和经济文化类型中的区域。历史上,渔猎活动是这三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变迁和渔猎活动的衰退,目前,这三个民族正在经历着经济转型和一系列文化适应问题。影响渔猎民族文化适应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以新的发展理念实现同步小康,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笔者试从生态人类学与文化生态学视角作如下探讨。

一、渔猎民族世代传承的生态理念与生态智慧

生态文化是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构成的统一体,其内涵包括“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两个方面,实质上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过程中文化与自然互动所积累形成的知识和经验,表现在该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1]。东北民族地区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文化多样,世居在这里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三个民族(亦称三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狩猎、捕鱼、采集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了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鄂伦春族8 659人[2]50,鄂温克族30 875人[2]52,赫哲族5 354人[2]53。因为人口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和处于东北特殊的地理生态系统中,三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显弱势状态,其生存发展与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也经历着外部环境急剧变化而自身传统文化不能有效适应等问题。尽管如此,他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并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理念与生态智慧,至今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瑷珲、逊克、嘉荫等县。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人以狩猎为主,辅之以捕鱼、采集和手工业;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鄂温克自治旗、额尔古纳左旗及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大部分以畜牧业为生,其余从事农耕,敖鲁古雅等地的鄂温克人从事狩猎业;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也兼事狩猎业和手工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

长期以来,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中国东北边疆大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草原和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这里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异常丰富,这样的生存环境不仅使三个民族依赖大自然,而且渔猎成为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一方面,他们为适应自身的生存环境,选择以渔猎为生,另一方面,他们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又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如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模式、赫哲族的捕鱼文化模式,本身就是适应特有环境的必然结果,因而渔猎生产方式就成为三个民族生存文化的核心。在三个民族的生存文化中,传统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共有的理念和智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有多种原始信仰,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如鄂伦春人长期活动于野外,在狩猎活动中对自然界有诸多观察和体验,熟知各种野生动植物习性并对它们有深厚感情,重视这些生灵的存在又极为依赖它们,由此产生了渴望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和动植物崇拜。二是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自我约束、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鄂伦春人即使在狩猎活动中也从不毫无节制地滥捕滥猎,他们知道,是森林养育了鄂伦春民族,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回报自然的馈赠,这在鄂伦春民族内流传的许多神话传说中,都反映出这样的意识。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经济文化也是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自然界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水生动物和野生动植物,成为他们的衣食之源,因此在该民族的许多习俗、禁忌和习惯法中,都体现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和智慧。鄂温克族在适应所在地自然与社会环境基础上创造的简朴歌舞艺术,同样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通过这种娱乐方式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在心理和精神上获得了独到的乐趣。在三个民族的文化生活中,驯鹿、桦树皮制品、鱼皮衣制品,以及神话、歌谣、谚语、故事等,绝大多数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同时也反映在他们的生产劳动、体育竞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三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基本结束了渔猎生活方式并融入现代化进程之后,依然能够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竭尽所能地做出最大努力,在发展中保护传统的渔猎文化,并致力于文化的再创造,努力实现渔猎文化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二、生产生活方式变迁和渔猎民族的文化适应问题

一个地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决定着该地区的生态平衡。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所居住区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加之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和内地人口的不断涌入,该地区的生态平衡被逐步打破:人口剧增导致了向自然无度的索取,人为破坏和掠夺导致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人类的高强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加剧,加之近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三个民族传统的渔猎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危机。这种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变迁,使他们共同面临着生存方式的转变、传统文化的转型与调适等一系列问题,而生活区域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是渔猎民族传统文化日趋衰落的直接原因。

近代以来,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日、俄侵略者为获得兴安岭地区原始森林的木材曾进行过肆意砍伐和掠夺。新中国成立后,因国家建设需要也曾对原始森林木材进行过计划性开采,虽然在开采之后种植一定的人工林加以补偿,但这一地区原始森林的面积已大量减少,原始森林的生态链出现断裂和脱节,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蓄积量大幅度减少,森林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严重退化,鄂伦春和鄂温克人传统狩猎业的衰退已成为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赫哲族自然捕捞型的渔业生产方式,也直接受到了自然与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一方面人口增多和渔业资源、水资源的权属不清,造成了无节制的捕捞和人均捕鱼量的逐年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和企业对利润的追逐,多年来沿松花江上游城市的一些化工厂、造纸厂、发电厂直接将工业污水排放到松花江中,致使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水质严重污染,渔业资源急剧减少,渔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渔猎生计方式的困境日益突出,造成赫哲族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失去了活力,渔猎文化在赫哲族中也逐渐衰退。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族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并建立了本民族的自治地方,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契机。上世纪50年代,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产业结构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1958年,当古里河流域的鄂伦春人定居于多布库尔河西岸后,鄂伦春人最终实现了全民族的定居生活。1996年,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发出禁止猎捕野生动物的公告,至2001年,内蒙古扎兰屯市鄂伦春民族乡全面禁猎,最后一批鄂伦春猎民也放下了手中的猎枪,鄂伦春人的生活逐步实现了与现代生活的接轨。随着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变化,赫哲族也改变了自身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方式,从渔猎文化逐步向农耕、多种经营和工业化方面转变。相对于鄂伦春族及赫哲族来说,鄂温克族不仅人口多一些,而且在历史上较早地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型,除少量人口从事狩猎业外,大部分人口已从事畜牧业和农耕,但同样也面临传统文化的转型与调整。

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必然带来渔猎民族的文化适应问题。对鄂伦春族与赫哲族而言,狩猎和捕鱼是本民族独具特色的鲜明标志,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无不受到传统狩猎业和捕鱼业的深刻影响,忍痛放弃世代相传的狩猎和捕鱼产业,对他们来说既有艰难的、有形的物质付出,更意味着要面临无形的精神方面的牺牲。因此,三个民族的文化适应问题,实质上是渔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化的接轨和如何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传承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接受现代文化、调适传统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并传承渔猎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归属、风俗习惯和民族风貌,进而实现渔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于鄂伦春、鄂温克、赫哲三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适应问题,尤其围绕三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许多学者已从多个层面展开过讨论,其核心观点主要有两点:一种认为是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变迁使然,另一种认为是人类现代化进程对渔猎民族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所致。笔者比较赞同第一种观点,即随着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特别是原始森林被长期大规模开采和水污染的加剧,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并受到了破坏,以狩猎、捕鱼、采集为主导的传统产业才渐次退出了三个民族的生活,而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又赋予了三个民族新的文化内涵。至于说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对渔猎民族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并不是其文化式微主要原因。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追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幸福生活,现代化进程极大地改善了各个民族的生活质量,无论哪个民族都不能拒绝科技进步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例如手机、电视、医疗技术和各种现代交通工具。每个民族都经历着由传统到现代生活的转换,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交往和交融。可以说,是社会发展推动各民族对传统文化做出了调整,大部分民族在享有和适应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较好地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与时俱进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革新。因此,如果说渔猎民族无法适应现代化进程,或是现代化进程导致了渔猎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以鄂伦春自治旗为例,到2015年,全旗在转型中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8亿元;三产结构的比重由2010年的37.7:10.2:52.1调整为35.8:12.7:51.5;鄂伦春族篝火节荣获“2014中国优秀民族节庆最具民族特色节庆奖”,自治旗被评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胜地”,接待游客5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亿元;“10个全覆盖”民生工程和公共资源向农村和新型猎区延伸,投资2.6亿元,7个猎民村率先实现“10个全覆盖”;民族文化传承方式不断创新,民族博物馆重新布展开放,鄂伦春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和中国民族博物馆首家人类学研究基地挂牌,鄂伦春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纳入了内蒙古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大型歌舞剧《勇敢的鄂伦春》赴北京、台湾等地成功巡演;“十二五”时期实施重点区域绿化3 978亩、新增绿地7 057亩、义务植树38万株、公益林补偿10.8万亩,生态保护持续加强[3]。世人已经目睹了现代化进程给鄂伦春等三个民族物质与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虽然三个民族在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尚未脱贫,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但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系统的不断碰撞和调整中,适应时代变迁的生态文明和文化创新必将给三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带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三、新发展理念下渔猎民族向现代文明的转型与文化重构

文化构建,关注的是传统文化历经演变,当前时期与既有环境之间的接触,通过相互吸收、适应、整合,从而获得传统文化持续进化的可能。而鄂伦春等小民族传统文化的新时期构建,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政府政策的引导、保护和开发,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尊重和吸收;二是文化内部变迁形态和适应水平[4]。民族有大小、经济发展水平有先后之别,但民族无贵贱之分,不同民族的文化更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别,渔猎民族的文化同样是值得保护与传承的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因为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界一样重要和不可或缺。当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及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的背景下,要实现鄂伦春、鄂温克、赫哲三个民族向现代文明的转型,要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完成三个民族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重构,使三个民族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创新发展,着力转换经济发展动能,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鄂伦春、鄂温克、赫哲三个民族聚居区,十分适宜重点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尤其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渔猎民族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可以重点发展木耳、蓝莓、食用菌、浆果、坚果、北药、特种养殖等绿色产业。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鄂伦春族聚居区有狩猎文化、拓跋鲜卑历史文化、森林生态文化、冰川遗迹地质文化和远古彩绘岩画“五大名片”;鄂温克族聚居区有“敖鲁古雅”文化名牌和敖包相会、伊敏河之夏、冬季那达慕、舍宾节、服饰表演、牧民合唱团、鄂温克博物馆等知名文化品牌,以及巴彦胡硕旅游区、红花尔基森林公园、辉河湿地保护区、五泉山旅游区、维纳河疗养院等著名旅游景点;赫哲族聚居区有三江口、街津口民族文化村、别亚湾水街、赫哲特色村寨及“品位同江”等民族民俗主题与精品。这些文化资源和旅游精品线路都有很大的潜力,可以逐步形成研发、创意、加工、营销为一体的运营体系。

2.协调发展,形成三个民族区域发展特色

要促进三个民族的经济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协调发展,统筹城市和乡村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农村、新林区、新垦区、新牧区、新猎区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持续性,进一步拓展渔猎民族的发展空间,增强渔猎民族的发展后劲。

3.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突出环境污染防治和强化森林、草原、水资源管护是永恒的主题。生态文明建设在区域整体发展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三个民族聚居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环境治理恢复。只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才能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好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屏障。

4. 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促进不同文化的包容互鉴

三个民族要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其自身的发展活力。鄂温克族与赫哲族均为跨界民族,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加快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以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机遇,同时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方面的合作。

5.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民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鄂伦春、鄂温克、赫哲三个民族将在制度安排和民族政策等方面,享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对三个民族不仅要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而且要让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渔猎民族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实现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这种文化重构的核心是:既要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与时俱进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整。要不断改善三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

[1] 南文渊.北方森林-草原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5.

[2]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 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elc.gov.cn/Item/17121.aspx.2015.

[4] 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00.

(责任编辑 张瑾燕)

Ecological Idea of the Northeastern Fishing and Hunting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ir Cultural Adaptation

CUI Ya-h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Northeast Minorities,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The Oroqen, Ewenk and Hezhen are ethnic minorities with less population that mainly depend on fishing and hunting. They have developed the ecological idea and wisdom that man should respect, worship and b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When the eco-environment can not tolerate the highly intensified development and severe pollution, the fishing and hunting of those ethnic minorities will decline. As a result, they have to change their way of living and adapt their cultural tradition to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dea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ness, openness and share” can propel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ishing and hunting ethnic minorities to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actually achieve the creative traditional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fishing and hunting ethnic minorities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fishing and hunting ethnic minorities; eco-culture; adaptation; transformation

2016-04-28;最后

2016-07-24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3YJA8500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20150324)。

崔亚虹 (1961-), 女,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2096-1383(2016)06-0547-05

C95

A

猜你喜欢
渔猎鄂伦春赫哲族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亲亲的鄂伦春
鄂伦春:用一杆枪,作春天的诗
满语渔猎词语butha初探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甘奎鄂伦春语和楠木鄂伦春语格语法范畴比较研究
不听批评的周厉王
『青铜之繁』——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新时期赫哲族渔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