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元代少数民族散曲研究

2016-03-07 10:00罗海燕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元曲散曲少数民族

罗海燕

(天津社会科学院 文学所,天津 30019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元代少数民族散曲研究

罗海燕

(天津社会科学院 文学所,天津 300191)

经梳理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元代少数民族散曲研究在50-70年代受特殊政治气候影响形成沉寂期,从80年代开始,伴随着学术观念的更新以及文献资料的丰富,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作家群体的建构、散曲文献的整理、研究内容的拓展、研究模式的转变等四个向度上的推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案头化研究倾向非常严重,以及最近几年“炒冷饭”式的重复研究较多等。

元代;少数民族散曲;研究述评

中国历史上,元朝疆域辽阔,政治一统,各民族之间更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交流与深度融合,这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元代文坛也因此涌现出大量的少数民族作家。他们受汉文化影响,不仅积极从事诗文、词曲与戏剧创作等,而且就水平来说,许多并不逊于汉族作家,甚至多有超越者。其中,在散曲方面,也持续活跃着一大批蒙古、女真、维吾尔、回回以及其他西北少数民族籍的作家。他们创作了相当数量的风格独特且影响深远的作品,不仅在元明清时期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而且在20世纪以来的现代学者视野中也占据着不容忽略的位置。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除了50-70年代受特殊政治气候影响形成沉寂期外,伴随着学术观念的更新以及文献资料的丰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元代少数民族散曲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了更大的发展,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作家群体的建构、散曲文献的整理、研究内容的拓展、研究模式的转变等四个向度上的大力推进。

一、 作家群体的建构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元散曲研究,揭橥於20世纪初的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随后,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的出现则开创了元代少数民族散曲作家群体研究的先河。陈氏在书中考叙了不忽木等21位西域作家[1]。之后,孙楷第的《元曲家考略》等,将元少数民族作家群体的考证研究推向新的高度[2]。

据元曲学家隋树森统计,有元一代,有据可考的散曲作家共200人左右,其中仅西域少数民族作家占据比例就超过10 %。这一重要的作家群体,在20世纪80年代再次引发学者的关注。研究者往往从两大方面有意识地去重新发现,并建构起一个元代少数民族散曲作家群。一方面,从不同作家的个案考证入手,对之前的研究加以补充与完善。如赵相璧《蒙古族元曲作家——杨景贤及其作品》(《内蒙古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柴剑虹《维族作家贯云石和他的散曲》(《文艺研究》1982年第4期)、张洪慈《元代西域散曲家阿里西瑛的族属问题》(《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杨珍妮《论少数民族散曲家薛昂夫》(《暨南学报》1989年第3期)、王双梅《元代蒙古族散曲家阿鲁威生平事迹考述略》(《兰台世界》2014年第12期)等,分别从生平、族属、家世等方面,对不同的少数民族作家加以考证与辨别。另一方面,则将这些作家视为一个整体去加以论述。其中堪为代表者,有门岿《谈兄弟民族对元散曲发展的贡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谢真元《兄弟民族对元散曲形成与发展的贡献》(《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与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修订本)等。门氏在文章中,以表格形式考列了近30名少数民族作家的姓名、字号、族别、生活年代、籍贯、居里以及累任官职等。谢氏则将这些作家按族别加以分组后,对蒙古族散曲作家伯颜、阿鲁威、童童、孛罗御史,西域作家不忽木、阿里耀卿、阿里西瑛、贯云石、王元鼎、萨都剌、薛昂夫、孟昉、全普庵撒里、兰楚芳等,以及女真族李直夫、石君宝、奥敦周卿、蒲察善长、刘廷信、黑刘等,分别加以介绍。而赵氏一书专列“元散曲的作家构成与群体风貌”一章,对自《录鬼簿》《续录鬼薄》《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以及《元史》等典籍中考据出的30余少数民族作家进行了整体考察。

此外,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群体是客观的历史存在,逐渐成为学界共识,并成为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许多硕士学位论文也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如刘丽丽《元代少数民族散曲家“交游”考述》(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姜潮洋《元代少数民族散曲家及作品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石桩《元代蒙古族散曲家作品思想倾向暨影响其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任晓曦《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的散曲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08年)、杨波《元代少数民族散曲家研究》(兰州大学2010年)、李淑宁《元代北方少数民族散曲家创作的美学新境界》(包头师范学院2015年)等。

二、散曲文献的整理

散曲研究的深入开展离不开丰富、扎实、便捷的文献作基础。1949年之前,元散曲的文献整理较为零散,成果有限,50年代以后,则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中国散曲文献的整理包括两大类:一是总集式的汇编;二是别集式的校订。整理的形式包括编选、校注、翻译、释解、赏析、笺评等。

总集式的文献整理方面,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编成出版,标志着一代文献总纂工作的完成。之后,徐征与张月中主编的《全元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又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此外,吕薇芬著《全元散曲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李长路编注《全元散曲选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曾永义编撰《蒙元的新诗——元人散曲》(三环出版社1992年版)、李修生主编《元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吴庚舜编《全元散曲:广选·新注·集评》(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蒋星煜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霍松林著《名家讲解元曲三百首》(长春出版社2010年版)等,都涉及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广受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欢迎,在社会上有着较大影响。

别集式的文献整理方面,尤以贯云石作品整理成果为最多,如胥惠民等辑注《贯云石作品辑注》(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陈稼禾点校《酸甜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等。关于其他散曲家有陆邦枢与林致大校注《薛昂夫赵善庆散曲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周锡山点校《刘时中 薛昂夫散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叶爱欣校注《乃贤集校注》(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龙德寿译注《萨都剌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等。

三、研究内容的拓展

赵义山曾总结称,20世纪元散曲研究出现过两个繁盛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3]。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王国维、任中敏、吴梅、郑振铎等一辈学人,在文献考据基础上,采用科学的实证方法,对元散曲的源流发展、体制特征、题材选择、艺术风格等内容,进行了相对系统的考察。这为以后的研究开辟了较为广阔的道路,但就整体而言,这一时期主要集中于元散曲(包括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的本体性研究。

80年代之后,研究内容方面呈现出既集中又广泛的特点。所谓“集中”,主要是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元代少数民族散曲作家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元代文学史的体系之中加以观照。这从一些论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来,如祝注先《元代散曲中的少数民族创作》(《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曾百纪《论少数民族对元散曲形成和发展的贡献》(《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杨泉良《少数民族作家元曲创作繁荣的原因》(《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等。与之相关,元代少数民族散曲的地位与影响,受到了学者的重视,获得了更高的评价。正如李占鹏所评论:“他们为元曲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作为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学创作群体,无疑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弥足珍贵的一席之地。”[4]所谓“广泛”,主要是指受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研究思潮影响,元代少数民族散曲的文化本位研究日渐增多,并成为主流。其中具有代表性者,如王菊艳《女真民族文化心理的折射——简析女真族作家的元曲作品》(《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结合北方女真民族文化对该族作家作品进行考察。

此外,最近几年出版的几部专著,也都将元代少数民族的散曲所折射的民族交融属性作为研究重点。云峰《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散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即在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对元散曲进行专题研究。温斌《民族文化交融与元代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亦属此类研究,全书分为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追寻、元代民族文化交融与少数民族创作两大部分。

除此之外,一些跨学科研究也颇为瞩目,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民族学方面有陈旭霞《青山正补墙头缺——元曲里的民俗》、语言学方面有邓兴锋《元曲句式研究》与常萍《〈元曲选〉宾白句类研究》等。这些研究项目也都涉及了元代少数民族散曲作家与作品。

四、研究模式的转变

自20个世纪20年代始直到今天的近百年中,元代少数民族散曲研究模式前后历经三次嬗变,分别为:1949年之前的曲学本位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到80年代末期的“政治-散曲”的单向度研究;90年代以来的“文化-散曲”多向度研究。

“政治-散曲”的单向度研究主要从政治方面去认识散曲的题材内容与风格特征。以王季思编《元散曲选注》为例,其在说明孛罗御史的作品时论道:“元代是一个实行民族歧视的封建王朝,汉族人民过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但这不等于说,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贵族,就那么沆瀣无间,团结一致。孛罗御史的这套散曲,就是他们内部也存在矛盾的证明。……在不忽木、贯云石等少数民族官僚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可见元代的官场实在是非常的黑暗。”[5]在这一模式中,散曲研究甚至沦为狭隘的社会历史学的附庸。

90年代,中国大陆文化研究思潮兴起。罗钢与刘象愚曾评论称:“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研究全然不同的、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6]其随之影响及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文学。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可划分为文化本位的元代少数民族散曲研究。元代文化有两大明显的特征:一是多元性,二是融合性。所谓多元性,是指元代文化有多种文化成分:既有汉民族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农耕文化,又有以蒙古、党项羌、女真等北方民族为主的游牧文化,还有南方山地民族的山地文化。所谓融合性是指元代处于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当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华儒家文化面临与异域文化的交汇,雅文化与俗文化的此消彼长。

元代文化对少数民族散曲的影响十分明显。如不忽木一生实践了儒家传统的政治价值追求和人生修为理想,堪为西域儒行第一。他的散曲之作,真实再现了他鲜明、丰富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7]。除儒家文化外,不忽木等还受到康里基督文化、蒙古草原文化与高丽域外文化的影响,他的散曲能够反映出辞朝与醉酒互动的过程,呈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文化的冲突[8]。其实,所有的蒙古族散曲作家,几乎都同时受到蒙古族与汉族文化多重影响。朝乐蒙其其格《论蒙汉文化交流与元散曲的繁荣兴盛》(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等,就曾专门从少数民族文化角度着手,考察了蒙古民族及其文化对蒙古族散曲作家的影响。除了从时代文化、地域文化、审美文化、民俗文化等角度展开研究外,结合元代民族融合的特点考察少数民族散曲,成为这一时期研究一大亮点。其中,以云峰的研究最为突出。新世纪以来他先后发表了《论蒙古民族及其文化对元散曲创作的影响及贡献》(《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伯颜及其诗歌散曲创作论》(《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5年第4期)、《试论蒙古族音乐文化对元散曲声韵句法修辞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略论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散曲之爱情婚姻及两性关系描写》(《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等论文,并且还出版有专著《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散曲研究》,其中“第六章元代少数民族散曲家及其创作”专门对蒙古族散曲家及其创作,色目散曲家及其创作,阿里耀卿、阿里西瑛父子及其他色目散曲家,以及女真散曲家及其创作展开详尽研究。

回顾并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元代少数民族散曲研究,其成绩是巨大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真实地去把握元散曲的本质特征,而且有助于客观全面地去认知元代文学、中国文学以及中国的历史文化。但是,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案头化的倾向严重。元散曲属于音乐文学,其音乐属性与表演属性是其基本属性,但70年来的研究却大多以诗歌的研究方法去考察。二是最近几年,元散曲研究(包括少数民族散曲研究)论文中“炒冷饭”式的重复研究较多,不少在20世纪初或八九十年代已经解决或论述过问题,现在又被重新提出,但是在论证与观点上,却未能有所突破或创新。这也是值得深思并积极寻求解决的问题。

[1]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8-98.

[2]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M].上海:上海杂志出版社,1953:13-98.

[3] 赵义山.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文学评论,2001(2):40-49.

[4] 李占鹏.少数民族与元曲创作[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1):92-98.

[5]王季思.元散曲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134.

[6]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2.

[7]温斌.志心两离不忽木,西域儒行第一人——不忽木其人其曲[J].中国文化研究,2013(3):86-93.

[8]刘明.多元文化背景中的不忽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4):74-78.

(责任编辑 王莉)

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Minority Writers’ Sanqu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UO Hai-yan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1, China)

It is found that research on the study of minority writers’ sanqu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mained dorman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tical climate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70’s. However, greater progress has been made, especi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riter group, the collation of sanqu docu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contents, and the change of research model. However, problems such as textual study with no consideration of music, repetitive study, etc, still exist.

Yuan dynasty; minority writers’ sanqu; research review

2016-07-06;最后

2016-07-1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13&ZD121)。

罗海燕(1982-),男,河北平山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元代文学与文献研究。

2096-1383(2016)06-0561-03

I29

A

猜你喜欢
元曲散曲少数民族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散曲创作刍议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