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2016-03-07 14:3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暴力事件大学校园暴力

镇 芹

(湖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浅析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镇 芹

(湖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园暴力犯罪事件频频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壮大,大学校园暴力事件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长治久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主要对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危害、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

大学;校园暴力;解决途径

在我国,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域、领域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不同的价值观相互碰撞、博弈,形成了除主流信仰外,上帝、明星、金钱、权力等虚幻或者物质性的东西在部分大学生中成为了追捧的对象,加之个人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生活习惯等作用,极易使大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受主观意识影响,在处理问题、关系、困难时作出极端反应,有的甚至升级为校园暴力。这不仅仅是大学生群体间的普通矛盾纠纷,而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现状及特征

1.暴力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大学不仅具备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属性,更具有培养人际关系的作用,但这些属性和作用都必须建立在大学生的主观意识上,特别是人际关系培养上,主要是以大学生宿舍为载体,由于个人习惯的不同,大学生宿舍内部极易引发矛盾,而这些矛盾一般情况下会小范围爆发,经过辅导员、班级干部的及时介入,可能得到缓解。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会激化、沉淀和蔓延,形成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矛盾,就像休眠火山一般,一旦有导火索就会引燃爆炸。在这期间,学校很难发现潜在的矛盾,大部分直至事发后才发现。而有的矛盾在爆发后,不仅仅是打架斗殴事件,而是上升到刑事案件,甚至是命案,如: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直至这些案件的发生,学校并未察觉到大学生的异常举动。

2.受侵害群体很难得到根本治愈。大学,是人心智、人格发育的关键期。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学校往往是通过家长的介入处理事件,对从事暴力活动的学生按照校规予以处罚,对被侵害个体大部分是由施暴者家庭予以经济上的赔偿,忽略了对被伤害者心理上的抚慰和疏导。这对于心智和人格发育到达峰值的大学生而言,无疑造成了极大危害,这些被伤害的学生在心灵上从此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有的逐渐变得自闭,与同学、老师建立起自我保护屏障,而这种伤害也将长期伴随着受害者,在他们进入社会后,会对工作和家庭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

3.社会负面事件影响增强。由于手机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群体与外界联系的渠道和速度更为便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事件极易在大学生群体间传播,而大学生群体也是极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个群体,对于社会上出现的超前消费、权钱交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缺乏正确辨别能力,容易走上极端。有的大学生为追逐金钱不折手段,不惜以身试法。同时,在信息化的今天,暴力文化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书刊、电影、玩具、游戏、广告中都映射出暴力的影子,有的影视作品更是对暴力犯罪描绘得淋漓尽致,从施暴方式,到逃避法律制裁的手段,都可通过电影、电视的方式详尽描述。这对于缺乏自控能力,具有极强好奇心和模仿能力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无疑是活教材。有些大学生遇到挑衅、争执、侮辱时,往往会产生极强的代入感,将自己想象成电影、游戏中的主角,从事暴力活动。

二、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1.大学生自身层面存在的问题。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而进行的,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人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暴力犯罪产生的原因,从大学生自身层面分析,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我认知偏差。在校大学生年龄都在20岁左右,处于青少年期向成年期过渡阶段,也是处理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受到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下,很容易盲目跟风,盲目模仿,这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而言,极易引发暴力犯罪。

二是错误恋爱观念。大学生恋爱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在他们进入恋爱阶段后,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由于大学生大学阶段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对性充满好奇和渴望,如果引导不当,极易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走向犯罪。而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对于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一旦恋爱受挫,很难调控自我情绪,轻者出现厌学、逃课的现象,严重者会出现自残倾向,甚至出现持刀伤人、约架斗殴等事件。

三是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强而走上犯罪,是绝大部分违法犯罪人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主要因素。大学生群体容易在思想上形成错误的认识,特别是一些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对于法律知之甚少,单纯认为校园是法律不涉足的一片领域,就算从事了一些违法活动,也认为顶多只是家长谈话,学校通报,用初高中的思维衡量大学行为的对错,这使得少数大学生在从事暴力违法活动时,心存侥幸,肆无忌惮。

2.家庭、学校、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由于出人头地、望子成龙、金榜题名等观念的根深蒂固,学校、家庭、社会给大学生的压力层层叠加,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许多学生在整个学业生涯中背着沉重的包袱。同时,部分大学生在成长阶段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缺乏正常的同学交际,也为大学校园暴力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一是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生的第一课堂,学生的成长与家庭的教育环境密不可分。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都是家庭的中心,不仅有父母的呵护,在面对错误时,又受到了爷爷奶奶等庇护,这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愈加强烈,对他人的感受忽略,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对挫折没有准备,面对争议、纠纷往往难以妥协和退让,有的甚至为了自身利益大打出手。

另外,许多家庭中父母常常忽视对学生人格、价值观的培养,单凭学习成绩评判孩子的好坏,而有的家长甚至将学习与金钱挂钩,这使孩子在少年时期就养成了唯利是图的性格。有的单亲家庭,父母双方缺少对子女的关怀,缺乏与子女沟通,遇到问题就把子女当球相互踢,在这种畸形的成长环境下,子女极易形成厌世情绪,对他人充满敌意。

二是错误的校园价值观。在学生的初高中生涯中,学校往往出于升学率等方面问题考虑,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将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人为的划为一个等级,殊不知这个时期的学生,仅仅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而人为的将他们划为“差学生”这一层次,使他们在自我认知上对自己的定位就发生了偏差。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很难将角色转变,却很容易将中学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行放大,并带到班级,比如欺凌弱小、嘲笑同学、唯利是图等,在面对同学间矛盾时,也容易采用“江湖”方式解决。

三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以及价值体系的多元化,使许多大学生容易遭受外界不良思潮的影响。同时,大学校园周边环境鱼龙混杂,特别是校园周边的网吧、游戏厅、KTV、洗浴场所、酒吧等娱乐场所,藏污纳垢,许多不法之徒盯上了大学生群体,对他们采取利诱、挑唆,以达到不法目的。加之网络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网络上渲染的暴力、赌博、色情等文化,更加激起大学生攻击的欲望,诱发强大的攻击行为。

三、应对校园暴力的几点建议

如何预防和消除校园暴力,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大课题,它需要家长、学校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共同疏导。

1.公安机关要加大校园暴力防范打击的力度。校园暴力的直接危害通常也难以与社会上的严重刑事犯罪相提并论,但无论是从实现社会治安长效综合治理、还是从对人才保护的角度出发,公安机关都应进一步加大对校园内外治安、刑事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

2.学生家长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在防范青少年犯罪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关注孩子平时的表现和行为,对发现的反常的行为,要及时教育引导孩子,通过有效沟通和交流方式解决,防止孩子因缺乏处事经验,作出错误行为,使自身受到伤害。比如孩子在校园内外受到同学的暴力恐吓和伤害时习惯隐忍,致使施暴者愈加肆无忌惮。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要教育子女,在独立成长的环境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向学校、辅导员反映,以促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能因为怕报复而一味忍受,更不可采取以暴制暴的过激做法。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

3.学校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一是树立正确办学理念,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大学应秉承树人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多方面培养,而不是单一的传授学习知识。因此,大学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讲授专业知识、技术。大学不能期望每一个学生毕业后都成为“完人”,但在全面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正义感和使命感。教师要以无限爱心平等地对待和教育学生,深入了解和热心帮助学生,尤其是要关心和帮助学生中的“特殊生”,注意及时发现并引导有不良行为和倾向的学生个体。学校在加强对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做到经常化、有效化。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切实履行发现和化解学生之间矛盾纠纷的主体责任,建立经常性的学生矛盾纠纷排查处理机制。

三是强化校园内保措施,建设平安校园环境。学校要从软件硬件上强化校园安保工作,健全门卫管理制度,加强保安队伍力量,实行校内巡逻机制,加大宿舍、教学楼安防设施建设。严格来校人员登记手续,对于暴力闯入者,应立即联系驻校民警或报警。对于长期出入校区的闲散人员,可疑人员要主动报告公安机关,防止不法分子混入校内,对学生造成侵害。

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要通过多种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班主任、辅导员应时常深入学生内部, 把握学生心理动向,对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关注的十二类学生,及时排查并进行心理疏导。

五是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机制。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方法及技巧,帮助、引导困难学生适应学校生活,顺利完成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美国,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学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进行服务,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各地院校可通过调研了解其重要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实践。

4.学校增强与学生家庭、社区的联系,建立联动机制。消除校园暴力,家庭、学校和政府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政府需加强学校周边公共场所管理力度。牵头组织整治校园周边突出问题,公安、城管、文化、工商等有关部门在政府指导下,加强对校园周边经营场所和娱乐场所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降低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力的部门和学校要追责。

学校在加强安保队伍建设的同时,还需增进与辖区警方的联系,对学校内部及周边进行巡逻、监控,发挥震慑作用,共同筑起一道安全防护网。对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的学生,学校、家长、社区应积极配合帮教,对屡教不改的要及时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学校与家长应该建立起方便快捷的互通机制,让家长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能力,从而减少、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1]赵珊,熊英.大学校园暴力行为分析与防控[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4):70~73.

[2]李春雷.校园伤害案件及防控对策的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6~50.

[3]王鹏飞.校园暴力:概念的反思与重构[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6,(3):107~114.

2095-4654(2016)10-0150-03

2016-08-04

C913.5

A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大学校园暴力
反性别暴力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暴力”女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
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