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超声在颅内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6-03-12 03:32宗志涛王奇萍谭政华钟立伟汤池高斌
当代医学 2016年32期
关键词:胶质胶质瘤脑组织

宗志涛 王奇萍 谭政华 钟立伟 汤池 高斌

术中超声在颅内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宗志涛 王奇萍 谭政华 钟立伟 汤池 高斌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在颅内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进行手术治疗的50例颅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术中去除骨瓣后,在硬脑膜外以及脑组织表面进行实施术中实时超声 定位,判断肿瘤情况、制定最佳手术方案、观察肿瘤切除情况。结果 50例患者的颅内病灶的发现率及准确定位率达到了100%,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在术后并无明显并 发症发生。结论 颅内肿瘤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实时超声,可以准确定位、实时监测肿瘤的切除情况,手术时间得以缩短,避免了不必要的脑组织损伤,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术中超声;颅内肿瘤;临床应用

颅内肿瘤作为神经外科上最为常见的疾病,多数肿瘤为原发性颅内肿瘤。手术治疗是最基本、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肿瘤病灶进行精确定位、最大可能完全切除肿瘤组织、使脑组织损伤最小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1-2]。近年来术中超声逐渐应用于脑肿瘤手术中,通过探寻手术入路设计、定位及实时动态监测手术情况,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目的[3]。本研究对颅内肿瘤患者予以术中超声进行手术切除,观察探讨其临床实用价值,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2013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共计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2.11±7.58)岁,排除了重要器官(如心、肺、肝、肾等)有功能性障碍的患者以及在术前接受过相关治疗的患者。病理性质:脑转移瘤14例,胶质瘤36例(胶质母细胞瘤9例,间变星形细胞瘤7例,少质胶质细胞瘤11例,星形细胞瘤9例);病变的位置:顶叶10例、枕叶6例、岛叶6例、颞叶7例、额叶7例。

1.2 方法 术前患者进行了CT和MR增强影像检查以确定病灶位置及大小,常规开颅去骨瓣以充分暴露硬膜,在硬脑膜上均匀喷洒生理盐水以保证接触良好,在探头上涂抹耦合剂并用无菌塑料套包裹探头,之后将探头置于硬膜表面进行检查。仪器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 Vivid7 pro型彩超(探头频率:2~10 MHz)进行术中检测。之后采用双平面、超声标志笔辅助三维 立体定位法对患者进行术中超声实时监测,即:(1)结合术前影像资料,明确肿瘤大小,任意方向取你认为是肿瘤最大径的层面,做标志线(A线)。(2)再在你选定的“任意方向”的垂直方向上选取肿瘤的相对最大层面,做标志线(B线)。(3)以A线与B线的交点为皮层的切口中心点(C点)。(4)在超声引导下标志笔进入皮层,直视下进入肿瘤中心,假设为D点。(5)测量C-D的距离。(6)将A线、B线、C点、D点连接,即构成皮层到肿瘤中心点手术路径的三维立体图。以此方法探明病灶具体位置、大小、与其他脑组织关系、动态监测病灶的切除情况、避免损伤其他脑组织,有怀疑病变残留者取残留组织送术中病检,直至全切除。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中应用以上方法,所有病例的病灶均能够在术中超声下清晰显示,其中位于顶叶10例、枕叶6例、岛叶6例、颞叶

7例、额叶7例,病灶的发现率以及准确定位率均为100%,动态监测病灶的切除过程,实时提示手术下一步手术操作,避开了深部重要结构和功能区皮质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病灶全切除。根据术中超声诊断,确定脑转移瘤14例,胶质瘤36例(胶质母细胞瘤9例,间变星形细胞瘤7例,少质胶质细胞瘤11例,星形细胞瘤9例)。所有患者均无出现与术中超声和神经导航相关的并发症(如感染、术中出血、挫伤等),未出现死亡病例。

3 讨论

目前,手术切除治疗依旧是治疗颅内肿瘤的主要手段。颅脑肿瘤治疗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对病灶的准确定位以及减少对患者造成的手术损伤[4]。术前CT或MRI等检查只能起到术前解剖定位作用,往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差。尤其是在开颅去除皮瓣之后,因脑压导致软质的脑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移位。再加上有些体积较小的肿瘤、被遮挡于脑表面以下不易被察觉的肿瘤以及与正常脑组织外观接近的肿瘤难以察觉,并不能够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与此同时,常规超声在颅脑的声衰减较大,声波在颅骨中传播比较困难,这也会对查找病灶和诊断造成一定误差[5]。上述种种因素表明,单纯进行术前CT或MRI检查并不能满足颅脑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需要。

在术中去骨瓣后,术中超声探头能直接置于硬膜下进行实时检测,克服了术前常规超声在颅骨中传播的困难的问题,无论是颅内脑组织的正常结构,还是细小的病灶,都能获得清晰的声学图像。且由于术中超声具有实时性,在术中对病灶进行引导定位时比使用术前MRI影像进行引导的神经导航更为准确,对术中肿瘤定位,提高全切率,减少正常脑组织的损伤等有很高的应用价值[6-8]。

本研究对50例颅内肿瘤患者予以术中超声进行手术切除,观察了对病灶的发现率、准确定位率以及病灶切除情况。结果发现:肿瘤显微切除术中采用双平面、超声标志笔辅助三维立体定位法协助完成手术,患者的病灶的发现率以及准确定位率均为100%,根据术中超声诊断,确诊脑转移瘤14例,胶质瘤36例(胶质母细胞瘤9例,间变星形细胞瘤7例,少质胶质细胞瘤11例,星形细胞瘤9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病灶全切除,效果显著。我们通过归纳总结,发现上述肿瘤超声成像具有如下特征:(1)脑转移瘤:肿瘤内部超声表现不均匀,有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稍强回声;(2)胶质瘤:超声结果呈现单发、多发的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的稍强回声区,边界比较清晰,多数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可见坏死液化区域。

之所以上述所有患者能够成功切除所有病灶,这是由于术中超声定位具有以下优点:(1)准确判定患者病灶具体位置、大小以及病变组织与其他脑组织关系,尤其是能够对深部较小的病灶进行精确定位,大大缩短了术中搜索病灶的时间,避免对不必要的脑组织造成损伤,从而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探明肿瘤与皮层之间距离,明确病灶边界,以便采取合适的手术路径,确定手术切除范围,从而避开深部重要结构和功能区皮质,避免损伤其他脑结构;(3)对术中肿瘤切除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能够在术中比较清晰地对病灶内部的血流信号进行观察,明确病灶周围是否有大血管经过,从而使术中出血的几率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手术创伤。本研究临床应用表明术中三维立体定位法理论设计合理,简便易行,临床可操作性强,具有较高的推广前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提高肿瘤的切除率的提高提供新策略和新思路。

综上所述,颅内肿瘤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实时超声,可以对肿瘤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实时监测肿瘤的切除情况,对病灶的引导上比术前MRI影像更为准确,手术时间得以缩短,避免了不必要的脑组织损伤,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1] 陈桂增,杨彬源,赖瑾瑜,等.术中超声在颅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16-17.

[2] 张建林,葛忠民,祁芬,等.术中超声在颅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J].社区医学杂志,2011,9(20):17-19.

[3] 梁日升.术中实时超声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体会(附:5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2000,22:73-75.

[4] Chacko AG,Kumar NKS,Chacko G,et al.Intraoperativ eultrasound in determining the extent of resection of parenchymal brain tumours-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histopathology.Act a Neurochir,2003,145:743-748.

[5] 王佳,段云友,刘禧,等.超声显像在脑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1):54-56.

[6] 朴颖哲,李文良,刘群.术中超声在颅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2):1494-1495.

[7] 赵澎,赵岩,张伟,等.超声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3):1600-1603.

[8] 艾文兵,孙瑾,冯定坤,等.实时超声在颅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附39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21):3279-328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2.056

江西 332008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脑病科 (宗志涛 王奇萍 谭政华 钟立伟 汤池 高斌)

猜你喜欢
胶质胶质瘤脑组织
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特性
小胶质细胞——阿尔茨海默病中重新回炉的热点
TGIF2调控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侧脑室内罕见胶质肉瘤一例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Sox2和Oct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