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低温平菇菌株比较试验

2016-03-14 02:08张玉铎
中国食用菌 2016年2期
关键词:现蕾平菇农艺

张玉铎

(北京市房山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北京 102446)

耐低温平菇菌株比较试验

张玉铎

(北京市房山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北京 102446)

选取7个本地区常见冬季平菇栽培菌株进行试验,通过对拮抗实验、菌丝生长情况、低温季节出菇能力、生物学效率及子实体农艺性状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7个参试菌株之间均有拮抗反应,为不同菌株,在菌龄、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差异,其中菌龄最短的是菌株PL5,生物学效率最高的是菌株PL3,质地脆嫩的是菌株PL7。

耐低温;平菇;菌株比较

在北京地区,平菇是常规食用菌主栽种类之一,栽培面积较大[1],据食用菌协会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北京地区平菇产量占本地区食用菌总产量的40.32%,排名第一。但是,平菇在有较大栽培面积和产量的同时,品种鱼龙混杂问题也比较突出,目前,农户栽培中,仅耐低温菌株就多达20余个,不同菌株在产量和商品性状上都有所不同。本试验是在近4年试验的基础上,选取7个综合性状都较好的菌株,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进行对比,以期为本地区食用菌种植户在菌株选择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参与本次比较试验的共有7个耐低温平菇菌株,见表1。

1.1.2 供试培养基配方

一级种:马铃薯200 g·L-1、葡萄糖20 g·L-1、琼脂20 g·L-1;二级种:小麦粒(煮)98%、石膏2%;三级种:棉籽壳83%、麦麸16%、石膏1%。

栽培料:玉米芯55%、棉籽壳30%、麦麸13%、石灰2%。

1.2 方法

1.2.1 拮抗反应

表1 参试菌株

将上述7个平菇菌株,进行两两配对,接种于直径9 cm的平板培养基上,接种块距离2 cm左右,在25℃恒温箱内培养,观察7个菌株间相互拮抗情况[2]。

1.2.2 试验设计与栽培方式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袋式栽培,栽培袋规格为22 cm×45 cm,每个菌株3次重复,每个重复200袋,共制作栽培袋4 200袋。栽培料处理方式为发酵料加短时高温灭菌技术,在钢构日光温室内进行发菌出菇管理[3-4],具体方法如下:

按照上述1.1.2中栽培料配比,将各种原料混匀并加水搅拌,含水量65%,建堆发酵,料堆宽1.2m,高0.8 m,在料面每隔30 cm用直径为5 cm的木棍竖直打洞通氧,当料堆30 cm处温度达到60℃时开始计时,24 h后翻堆,如此重复,共翻堆3次,最后调节含水量至65%进行装袋,每袋装干料1.0 kg,用塑料绳绑口,栽培袋装完后进行常压灭菌,当料温达到100℃时开始计时,保持3 h,料温降到60℃时出锅,料温降到30℃以下时进行开放式接种,栽培袋双头接种,接种量8%左右,接种后用直径6 cm出菇环加单层报纸封口,在温室内进行发菌管理。当菌丝长满袋后按照试验设计码垛出菇,垛高6层菌棒,垛间距60 cm,统一进行出菇管理。

1.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菌丝生长观测:在培养棚中,每个菌株每个重复随机抽取10袋,当菌丝覆盖料面后,沿菌丝生长点进行划线,15 d后再进行划线,测量两条线之间的距离,观察记录菌丝生长情况,计算菌丝生长速度,最后去掉最大和最小数值后取平均值,即为每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1]。

现蕾时间观测:记录参试菌株从接种时间和现蕾时间,现蕾时间以每个处理80%菌棒出现原基时进行记录,最后计算每个菌株不同处理现蕾天数,取平均值进行分析。

子实体农艺性状观测:当子实体长至八分熟左右时进行观察测量,包括菌盖颜色、朵形、盖径、盖厚、柄长、柄粗等,每个重复随机抽取10个栽培袋进行测量,取其平均值。

生物学效率:每个菌株每个重复进行总产量测定,并将产量分为高温阶段和低温阶段两个阶段进行统计,高温阶段为11月5日~12月21日与2月22日~4月15日,低温阶段为12月22日~翌年2月21日。计算参试菌株各重复生物学效率,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以上测得各项数据运用DPS7.05数据处理系统,采用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反应

参试菌株拮抗情况见表2。

由表2可见,参试菌株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反应,拮抗特征为菌株间菌落交界处均有菌丝“隆起”,没有发现“沟型”或“隔离型”拮抗特征,也能说明参试菌株间有一定的遗传差异,为不同菌株。虽然菌株间都有拮抗反应,但反应程度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隆起强度和色素沉淀多少有所不同。PL1、PL2、PL3和PL6四个菌株相互菌落间菌丝隆起程度较弱,且无色素沉淀,菌株PL5与其它菌株间拮抗反应特征都较为明显,菌株PL7除了与菌株PL4之间色素沉淀稍差一点,与其它菌株间拮抗反应特征也都较为明显。拮抗反应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7个菌株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表2 参试菌株拮抗情况

2.2 菌丝生长情况

参试菌株菌丝生长情况见表3。

表3 参试菌株菌丝生长情况

由表3可见,在颜色上,7个参试菌株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白色;在菌丝长势上,除菌株PL7表现为较强外,其它菌株菌丝长势均为强壮;在菌丝长速上,平均长速最快的是菌株PL4,为0.817 cm· d-1,差异极显著,其次是菌株PL5,为0.686 cm·d-1,差异显著,生长速度最慢的是菌株PL7,仅为0.614,差异极显著,PL1、PL2、PL3和PL6四个菌株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这与拮抗反应结果呈现出了高度相关性。由上可见,菌丝生长情况综合表现最好的为菌株PL4。

2.3 参试菌株现蕾时间

参试菌株物现蕾时间见表4。

表4 参试菌株现蕾时间

由表4可见,从接种到现蕾时间最长的是PL1,为48 d,菌龄较长,时间最短的是PL5,为35.7 d,菌龄较短,其余菌株分布在此区间, 菌株PL1、PL2、PL3、PL6之间无显著差异,菌株PL1其他菌株差异极显著。

2.4 子实体农艺性状比较

子实体农艺性状各项数据见表5。

由表5可见,从菌盖颜色上看,菌株PL7与其它6个菌株差异最大,为灰褐色,其它6个菌株颜色为深灰色至灰黑色,其中菌株PL1、PL2、PL5为灰黑色,菌株PL3、PL4、PL6为深灰色,上述颜色均为在温度较低的时段观察记录,在整个生育期中,参试的7个菌株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菌盖颜色变浅,到翌年4月底清棚时,这7个菌株中颜色最浅的是PL4,变为浅灰色,其它6个菌株菌盖颜色不同程度地深一些。

在菇体形状上,菌株PL7为叠生,朵形美观,其余菌株均为丛生,商品性较好,只有菌株PL1,有时出现凹凸的花边,但不影响商品品质。在口感上,特点突出的是PL7,质地脆嫩,品质优良。

在单朵平均重量方面,7个参试菌株单朵重在143.3 g~212.5 g之间,菌株间差异较大,最重的为菌株PL1,最轻的为菌株PL6。

菌盖直径最大的是菌株PL6,为7.225 cm,最小的是菌株PL4,为5.424 cm,两者差异较大,其它5个菌株菌盖直径分布在5.749 cm~6.676 cm之间。菌盖厚度最厚的为菌株PL1和菌株PL6,均为1.739 cm,最薄的为菌株PL7,为1.006 cm,其他菌株菌盖厚度分布在1.057 cm~1.457 cm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表5 参试菌株的子实体农艺性状比较

菌柄长度比较中,最长的是菌株PL4,为4.386 cm,最短的是菌株PL3,为3.700 cm,两者差异较大,其它菌株菌柄长度分布在4.038 cm~4.300 cm之间,差异不太明显。在菌柄直径方面,最粗的是菌株PL2,为2.06 cm,最细的是菌株PL4和PL5,均为1.510 cm,差异明显,其他菌株菌柄直径差异不明显。

在以上农艺性状各项指标比较中可以看出,参试的7个菌株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不同可以反映菌株的不同特性,但这些指标都在市场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并未出现畸形菇,对销售不会带来影响,值得说明的是,菌株PL4和菌株PL7叶片较小,可以作为小平菇进行生产销售,这也符合菌株PL4的名字特征。

2.5 产量分析

参试菌株产量统计表见表6。

从表6可见,在温度较高的阶段,生物学效率最高的是菌株PL3,为82.6%,与其它菌株差异显著;其次是菌株PL5和PL6,两者差异不明显,生物学效率最低的是菌株PL1,为42.3%,与菌株PL2、PL4、PL7差异不明显。在温度较低的阶段,生物学效率最高的是菌株PL4,为52.2%,与其它6个菌株差异显著,生物学效率最低的是菌株PL5,仅为37.3%,其余菌株间也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从整个生育期来看,生物学效率最高的是菌株PL3,为123.8%,与其它6个参试菌株差异显著,其次为菌株PL4,为116.8%,其它5个菌株间总的生物学效率差异不明显。

表6 参试菌株产量比较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不同菌株在高温阶段、低温阶段和全生育期的生物学效率都有所不同,但部分菌株间有的阶段差异不明显。如果想在早秋栽培中有较高的产量,菌株PL3较适合,这个时期产量较高;如果想在寒冬季节追求较高的产量,可以选择菌株PL4;如果对产量季节分布没有要求,也可以选择菌株PL3,毕竟在本次试验中整个生育期产量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拮抗实验,结果表明,7个参试菌株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拮抗反应,为不同菌株,在拮抗反应程度与其它指标对比中,在菌丝长速和现蕾时间两方面均呈现出了高度相关性,在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方面没有体现出同样的相关性,这个结果与宿红艳[5]等人在杏鲍菇上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拮抗反应强度与平菇种内菌株间亲缘关系远近是否存在相关性,或者说在哪些性状方面存在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试菌株中,在菌龄、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差异,且各有特点,比如,菌龄最短的PL5,平均单朵最重的PL1,适合早秋栽培和总生物学效率最高的PL3,叶片娇小和寒冷季节产量较高的PL4,朵形美观,口感脆嫩的PL7等。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需要,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菌株进行栽培,以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张玉铎,徐凯,张东雷,等.9个耐高温平菇品种比较试验[J].北方园艺,2012(12):182-183.

[2]张金霞.中国食用菌菌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26.

[3]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8.

[4]邓德江.平菇高效益设施栽培综合配套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8-30.

[5]宿红艳,王磊,刘德林,等.FR-RAPD分子标记在杏鲍菇菌株检定上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8,29(3):264-267.

S646.1

A

1003-8310(2016)02-0089-04

10.13629/j.cnki.53-1054.2016.02.023

张玉铎(1982-),男,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技术及遗传育种研究工作。E-mail:ndyyz@163.com

2016-01-11

猜你喜欢
现蕾平菇农艺
临清市平菇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低温春化与光周期调控对普通白菜抽薹性状的影响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平菇种植记
中职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究
主要气象因子对火龙果开花结果物候期的影响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5份果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调查初报
平菇菌糠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低温春化对乌塌菜抽薹开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