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影视语言虚指性的表现

2016-03-14 21:38冼浩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期

冼浩楠

摘 要 影视语言是一种最接近于人类所知觉的自然现实的语言,影视语言又能同时表现外部世界已经存在之外的事实,称为影视语言的虚指性。其具体表现为影视语言是一种复合语言,并具有知觉幻觉和民族性弱化的特点。

关键词 影视语言 虚指性 知觉幻觉 民族性弱化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1影视语言的虚指性

影视语言的虚指性是现对于影视语言的实指性提出来的,影视语言是一种最接近于人类所知觉的自然现实的语言,这种实指性包含了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以及其他的影视语言元素。关于影视语言的这一特点,在《电影语言学》一书中学者表述为:影视语言又能同时表现外部世界已经存在之外的事实,称其为影视语言的虚指性。

将语言学的结构主义引入到影视领域的著名电影理论家麦茨,在创立电影符号学时,区别于文学语言时,首先肯定的便是影视语言与自然的接近性,同时还指出:电影语言是表现性的“直接意指记号”,电影语言中的视觉形象具有直接的表现性,而文学语言的语言符号形象本身是不具有直接的表现性。影视作品虽来源于生活,却又是对生活的加工和升华。无论是上述段落中巴赞的“电影本体论”,还是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的复原”观点,运用于影视理论研究与影视创作实践时,其局限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其本质的局限在于忽略了影视作品的主观空间,包括创作者的主观创造空间还有受众的主观理解空间。

2影视语言虚指性的表现

相比于其他语言,影视语言源于自然与生活的虚指性是其艺术魅力的独特体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影视语言的虚指性表现于许多方面,并表现出更具体的细节特点,如影视语言是一种复合语言并具有知觉幻觉的特点、民族弱化的特点等,这些特点无一不证实影视语言与自然的接近性。

2.1影视语言具有知觉幻觉的特点

影视语言所具有的的知觉幻觉特点,赋予了影视作品强烈的吸引力,与影视语言的曲指性和虚指性等特征构成了影视作品自身广阔的审美空间。具体表现如下:

2.1.1影视语言的知觉事实

影视语言作为视听语言的高级形态,影视作品呈现的是一种视听结合的产物,包括影像、声音等综合元素,也是一个知觉的事实,这种知觉包括视知觉和听知觉,而这种知觉的事实则是相较于自然语言所描述的想象事实而言的。在影视作品中,这种知觉事实中的视知觉即画面或影像的特征表现得更突出一些。

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被知觉所发现的,或是无法被知觉到的事实,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影视语言形成活生生的知觉事实,从而使影视作品的知觉呈现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2.1.2影视语言的幻觉性

影视语言除了具有知觉呈现之外,幻觉性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影视作品而言,观影者常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其观影感受:“虚而不假,幻而有真”。作为影视语言审美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语言的虚指性也是这种形成幻觉性基础之一。这些由影视语言形成的虚假陈述使观影者产生梦幻般的观影感受。

2.2影视语言具有民族弱化的特点

影视语言具有民族弱化的特点,首先需承认影视艺术具有民族性。任何一部影视作品,如中国的武侠电影、印度的歌舞片、日本的动漫作品等,无论是影视叙事、风土人情、还是其主题与风格,都毫无例外地打上了本民族的印记,对于影视语言中亦是如此。而作为影视作品,不会因为其民族性的影视语言而影响其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由于影视语言的复合语言系统和其知觉幻觉的特点,使整部影视作品的民族性得到了弱化。

2.2.1影视语言民族弱化性的原因

语言学家曾指出:“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们的界限”,人们日常使用的不同的语言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无法交流与沟通,而影视语言因其与自然的接近性使这一“界限”减弱或模糊。由于影视语言的这一特殊性,势必会导致民族性进行一种新的解构,这种新的解构便是对其民族性的弱化,使其成为一种影视语言所具有的特性,国内学者对这种特性指出:“‘弱化不是它的弱点而是它的‘特点”。

影视语言除了其复合语言等的内因之外,在影视作品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中,民族性弱化亦是必然的。文化是各种不同语言背后的支撑力量,当下越来越多领域的跨文化传播使影视语言民族性的弱化程度日益加深。

2.2.2影视语言的民族性与民族性弱化

影视语言的民族性弱化的特点,并不表明影视作品没有民族性。如上文中所说,影视语言具有民族弱化的特点,首先需承认影视艺术具有民族性。影视语言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但并不是没有民族性的。由于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包括生活习惯的不同,影视语言只是表现为民族性弱化的倾向。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民族间的交流与传播越来越多,影视语言这种民族性的差异就会减弱。

综上所述,影视语言的虚指性是影视语言的一大特性,影视语言的这种特性体现在:影视语言是一种最接近于人类所知觉的自然现实的语言,具体表现为影视语言是一种复合语言,并具有知觉幻觉和民族性弱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65-67.

[2] 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22.

[3] 王偲.品析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J].电影评介,2013(3):70.

[4] 朴哲浩.论影视语言的特性[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6-121.

[5] 赵欣颖.浅析影视语言的民族性弱化[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8):224.

[6] 于强.“少年派”的跨文化漂流密码[J].世界知识,2012(24):55-57.

[7] 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2-303.

[8] 威廉·阿尔斯顿.语言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