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南海问题再思考

2016-03-15 20:17陶连洲
关键词:南海国家政治

陶连洲

(湖南工程学院 研究生处,湖南 湘潭 411104)



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南海问题再思考

陶连洲

(湖南工程学院 研究生处,湖南 湘潭 411104)

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南海周边国家及区域外大国持续调整地区战略,这一方面推动南海问题的升温,南海地缘政治地位凸显;另一方面也为南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以地缘政治理论为分析视角,对南海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并提出新的思考。

地缘政治;南海问题;再思考

中国就南海问题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倡议并没有得到南海周边国家的积极回应。相反,南海周边国家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南海的既得利益,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和区域外力量的驱动下,不断蚕食中国南海主权。区域外大国则坚持双重标准和冷战思维,在南海问题以及中国崛起问题上,向中国施加压力。南海地区各国利益犬牙交错,南海问题结构性矛盾愈加复杂。

一  地缘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

地缘政治理论是人们认识和分析国际政治问题的重要理论视角和方法。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用地理来分析或解析人类族群或者国家间关系的思想和观点早就存在于国内外的文献中。例如中国《孙子兵法》中“地形”“九地”两个篇章,作者就分析了地理与战争胜负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人类进入近现代国际政治体系后,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人类的国际视野,民族主权国家的诞生凸显国家权力和利益的重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扩张,不仅加剧了西方宗主国对世界范围内殖民地的控制,也使得西方各主要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一系列不同性质的对欧洲霸权、海洋霸权或者世界霸权的争夺。

地缘政治理论是一个年轻的理论。基于国家利益发展的需要,诞生于自然学科领域的理论也被用于解释或者说明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地缘政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巨大。德国人文地理学家F·拉采尔把进化论应用于地理学,创立了人文地理学,瑞典地理学家鲁道夫·契伦先后把进化论引入国家政治,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政治术语。作为地理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地缘政治理论是指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国家政治关系格局的形式,对世界或区域性国家关系和国家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因而,国家间的地理分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国家政治关系就是其重要的分析和研究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经济充斥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传统现实主义政治主导着国家间关系。因而自地缘政治诞生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地缘政治理论必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具有争议的理论。美国海军上将A·T·马汉对英国近200年的近代发展历史,特别是英国海洋权力与国家崛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他认为,英国崛起得益于英国对海洋权力的角逐和控制,强大的海上力量则是增强英国国家实力和促进英国繁荣的保证。以此为鉴,对于具有漫长海岸线,力图建立太平洋商业帝国,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美国来说,建立和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取得制海权并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海洋通道进行控制,则是其成为世界大国的必然选择。甫一提出,这一理论就受到美国总统及海军领域的高度关注,马汉的海权理论对美国政府以后的海军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洲是近现代国际政治理论和思想的发源地。在海外地理探险和海外利益扩展的同时,欧洲内部也在围绕着欧洲霸权和国家利益进行着激烈的权力争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等都是欧洲国家权力争夺的阶段性反映,中东欧地区则是争夺的焦点。20世纪初,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综合前期不同的地缘政治理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陆权论”理论,这主要体现在其1904年提交给英国皇家地理学会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和1919年发表的《民主的理念与现实》一书中。麦金德的“陆权论”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他们的质疑建立在二战后国际政治局势的新结构、空军和新式武器的出现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经验,美国学者N·斯皮克曼和意大利将军杜黑是两个代表性的人物。斯皮克曼在其《和平的地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概念,并把麦金德的三段式判断改为“谁统治了边缘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整个世界”。[1]这一思想对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杜黑的“制空权理论”则是适应人类社会进入飞行时代后战争向立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趋势。

地缘政治理论在人们的质疑和批判中不断发展,还曾经为德国法西斯主义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理论支撑,并因此受到政治理论界的排斥和冷落,冷战初期,地缘政治理论又为美苏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所掩盖。20世纪60年代以后,地缘政治理论又为国际政治理论界所关注,并以各种形式体现在美、苏、法、英以及中国的对外政策实践中,例如尼克松的“五大力量说”、中国的“三个世界理论”等。

到目前为止,地缘政治理论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学者们引用比较多的是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政治相互关系如何发生影响的研究,它提出一些因素对国家政策的制定起到决定作用,如在获得国家利益上,控制海上交通战略路线”。[2]中国学者在引用前者的同时,也广泛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即将地缘政治划分到政治地理学的研究范畴,认为地缘政治是根据各种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因素成为决定国家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南海地缘政治地位的复杂性与推动因素

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指出:“地缘政治是指那些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情况的地理因素的相互结合,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3]毫无疑问,南海的地缘政治地位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一方面基于不同的理论判断标准和区域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在于区域外大国力量对南海周边国家的支持。通过前面对地缘政治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单纯的某个理论体系并不足以解释和预测具有丰富内涵的、牵涉诸多大国关系并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相联系地区问题。南海地缘政治地位日益重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南海地理位置独特,战略资源丰富

从地理上看,南海是一个内海,四周分别为中国台湾、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越南、中国大陆等围绕,由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四个岛礁群组成,230多个岛、礁、沙、滩,总面积350万平方千米,通过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台湾海峡等主要海峡与印度洋、太平洋连接。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海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国际海洋航路地位更为突出。中国、日本等国家都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通过海洋进出口大量必须的商品和原材料。据统计,从目前中国国际海洋航线来看,”中国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以及到印度洋地区、中东地区和西欧的航线都需要从南海经过。中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的21条是必须经过南海的,我国进口石油的五分之四通过南海进出。”[4]对于日本来说,南海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是重要的。据研究资料显示,“日本资源匮乏,一次能源消费的95%依赖进口,一次能源消费中最重要的石油主要经南中国海航线运抵日本国内,且日本进出口总额的99%须靠海上运输。其中出口到欧洲市场的货物运转和对东南亚地区以及大洋洲的进出口贸易亦主要依赖南中国海航线”。[5]

南海具有丰富的渔业和矿产资源。统计资料显示,“南海沿岸主要渔场有6个,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现已查明的鱼类有206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有30多种,潜在的渔获量为650万吨至700万吨;仅北部大陆架有记录的鱼类种群就有1064种,虾类135种,头足类73种,其中经济品种超过200种,具有相当大的持续生产力。”[6]目前,“南中国海发现有22 个沉积盆地,盆地总面积为100 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北部有 6 个盆地,占据全部盆地37%的面积,南海南部16 个盆地,占据全部盆地63%的面积。从油气资源分布上看,南海南部与北部存在一定差异,南海北部富气,南部富油,总体上南海南部的油气资源较北部更为丰富”。[7]

(二)中国崛起凸显南海重要地缘政治地位

毫无疑问,中国崛起是一个全方位的发展过程,包括中华民族的复兴,民族心理的变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军事实力的增强,国际和地区影响力的提升,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等各个方面。

从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结构而言,在东亚有限的地理空间中,中国崛起意味着在东亚地区拥有更大更多的政治话语权,中国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尽管二战后,以联合国为主要标志的国际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但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并没有因此有根本的改变,部分西方国际理论学者和政治家据此认为中国崛起有可能会改写亚太地区的政治版图,甚至别有用心的提出了“中国世纪”。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客观现实,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威胁论”的反复鼓吹,使得南海周边一些国家不断强化对南海部分岛礁的管辖,进一步加强军备,力图使既得利益最大化,南海问题也逐渐“显性化”。

站在历史的视角来看,南海承载着中国民族复兴心理需要和现实国家利益选择。近代以来,中国受到遭受英法美等西方列强、陆上霸权国家如俄罗斯、海上霸权国家如日本的侵略和掠夺,这既严重损害了中国政治经济的正常发展,也给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中国崛起一方面是自身实力的增强和对国家利益的护持,另一方面是中国对历史遗留的主权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但是,目前中国崛起面临着地缘经济政治的“两难结构”。如果重点发展陆上力量,会引起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警觉和防范,例如中国在两国边界修建军民两用设施,甚至中国修建青藏铁路,都不可避免被印度进行“军事话语解读”。尽管中国发展基于积极防御性国防战略的海上力量,也招致日美等国家的高度关注,例如2015年美国、日本对中国在南海填海造陆的关注。

南海与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现实国家利益紧密相连。改革开放后,中国坚持走“以主动参与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通过利益交换机制实现国家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8]。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南海在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区域共同体构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

南海问题与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结构有着紧密的关系。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结构既有着国际政治经济结构的一般性矛盾,更有着东亚地区特有的结构性矛盾。美苏冷战结束,东亚地区也进入后冷战时代,但东亚地区的战后政治秩序安排并没有发生变化,因而经济发展问题在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上就显得格外明显。二战结束后,东亚地区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实力增长就显得格外引人关注,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是实现了近40年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以经济快速增长为核心的各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也使得东亚地区战后政治安排的调整显得尤为急迫,日本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不断寻求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大国地位;南海周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后对南海岛礁的不断侵占等,都是东亚地区国家政治结构调整的一种或大或小的反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南海问题及南海地缘政治地位的提升也是东亚地区政治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比于越南、菲律宾等声索国及印度、俄罗斯等区域外大国,日本在南海问题上有着特殊的战略利益,是推动南海问题复杂化的一个重要内部力量。“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主要战略目的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确保海上交通线、能源线的畅通;第二,在东南亚地区扩大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实现本国经济利益;第三,防范和牵制中国。”[9]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在东亚地区的政治军事利益诉求在不断的扩大,东盟政治地位不断上升,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及其他区域外因素的介入,南海的地缘政治地位还将发生新的变化。

(四)美国对南海的进一步介入激化南海问题矛盾

美国介入南海问题,一方面是美国在南海地区有着一定的政治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是中美国家利益矛盾以南海问题得以呈现。长期以来,美国对南海问题一直有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以地缘政治理论和大国战略博弈视角来审视和看待南海问题和南海问题背后的中国的战略崛起。其目的就是使南海问题久拖不决,牵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资源。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美国的南海战略,地缘政治战略思想在其外交政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冷战初期,美国打着“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不断巩固西太平洋沿岸已经占领的边缘地带,对南海周边地区国家,给予高度关注,通过一系列双边、多边条约建立起了包围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沿阵地。20世纪60、70年代,出于对抗苏联军事力量扩展的需要,美国对南海问题坚持不介入、不表态、不支持任何一方的“积极中立”政策。但其积极中立并不是没有作为,相反,美国不仅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南海的非法活动,而且对东南亚部分国家损害中国南海国家主权的活动,置若罔闻,例如对菲律宾、南越当局抢占岛屿和岛礁、设立军事设施,划分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等一系列非法活动采取默许、纵容态度,甚至暗中支持。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呈现两面性特点。一方面美国对于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抱有警惕心理,与中国展开地缘政治方面的争夺;另一方面也在于全球地缘战略的重心开始发生新的变化,促使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在南海地区的外交政策。

三  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构建

毫无疑问,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南海问题朝着复杂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显著增加了南海问题的解决难度。面临波云诡谲的南海问题,中国应立足自身综合实力,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国家利益护持需要的战略。笔者认为,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构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保持南海地缘政治大局的稳定

在地缘政治理论中,地理位置、国家安全和权力大小有着复杂的内在逻辑关系。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包含有明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说,海权论、陆权论及边缘地带理论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为特定国家,如英、美、德等国家的国家利益服务的。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明显,国际机制建设成效显著,非传统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无法重新选择各自的地理位置的南海周边国家来说,维持南海地区地缘政治大局的稳定都是最优选择项。对于中国而言,维持南海地缘政治格局的稳定,更是具有战略意义。一方面,政治稳定是推进经济合作、增进互信的基础,另一方面,从目前中国崛起和国际政治斗争层面来看,政治稳定也是维护和发展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好选择。

(二)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把南海打造成“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友谊之海”

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艰巨的发展任务,因而南海地区的政治稳定符合各方现实和长远政治需要。对于中国来说,应该立足经济发展,提升和加强彼此间的经济联系,为南海问题的主权纷争降温。菲、越等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做法的目的很明确,趁中国综合实力快速发展但还没有强大之前,巩固和扩大在南海获得的各种既得利益。美国、日本等区域外国家的介入,既是从战略层面对中国崛起的应对,也是现实国家利益的内在需要。相比较而言,中国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既有地缘上的优势,又有相似或相近的历史文化,这为中国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提供了较好的前提基础。目前,中国与南海周边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千丝万缕,已经形成了不同层次多种规模的合作关系。中国和东盟在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和双边投资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与东盟国家正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积极参与并推动大湄公河区域经济合作项目和泛亚铁路建设,建立起了彼此间高管磋商、商务理事会、联合合作委员会、经贸联合会和科技联委会等平行对话机制。

(三)坚持南海问题上“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手抓,推进南海问题的综合协调解决

在无政府状态条件下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综合实力,特别是以军事和经济实力为重要标志的硬实力仍然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南海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过程,南海周边国家如菲律宾、越南等国家肆意侵占了中国南海诸多岛礁,并不断加强本国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力量,并不断拉拢区外大国介入南海纷争,力推南海问题国际化,增加南海问题解决的复杂化。因而,对于中国来说,不管是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还是提出“双轨制”解决思路,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海空军力量,都将在南海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有资料显示,2014年,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产品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增至3.205亿吨,占国内消费量的比例即进口依存度由2013年的61.4%扩大到62.5%。从进口地区来看,中东地区占比为52.1%,非洲地区占比22.1%。[10]因而,加强硬实力建设,也是提高对南海的管控能力及南海地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应对和处理的保证。

推进南海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软实力”建设。从南海实际来看,这种软实力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海洋法律和国际法的研究。目前,南海周边地区国家间的矛盾主要围绕在岛礁主权和专属经济区归属;美日等国家对南海的介入则是围绕南海航行自由问题展开。这两个主要问题都牵涉到国际法和国际海洋法问题。因而,加强相关法律的研究和法律人才的培养,主动提升中国法律的应对能力,有助于中国国际利益的维护。

第二,增进政治、安全互信机制建设。对安全的怀疑、对权力的追逐是传统地缘政治矛盾的题内之义。因而,构建新安全观,增进南海问题上的政治、安全互信机制有助于南海问题的解决。增进经济交流,明确身份定位,提升文化认同,推进安全合作是增进政治、安全互信的着力点。

[1]斯皮克曼.和平的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8.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596.

[3][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M].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8:6.

[4]张礼祥.南海能源安全问题及其战略选择[J].理论导刊,2012(3).

[5]张瑶华.日本在中国南海问题上扮演的角色[J].国际问题研究,2011(3):52.

[6]徐小怡.南海渔业资源争端的冲突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4(3).

[7]莫志宏.中国南海石油开发问题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3).

[8]雷芳.中国崛起视角下的南海问题分析[J]. 宿州学院学报,2014(10):4.

[9]曲道恩. 南海地缘政治形势发展的动因——以2011-2012年为研究时段[J].太平洋学报,2013(4):51.

[10]田春荣.2014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5(1).

Rethink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political

TAO Lianzhou

(Graduate Department,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the countrie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big countries outside the region have adjusted the regional strategies.The geopolitical posi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ighlights with crisis heating up,meanwhile,it provides opportunities and conditions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Based on the geopolitical perspective,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and puts forward new ideas.

geopolitics;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rethinking

2015-06-10

湖南工程学院校级青年课题项目“中国海权与区域战略研究——以南海问题为例”(XJ1138)。

陶连洲(1980-),男,山东菏泽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战略与周边问题。

D815.3

A

1671-1181(2016)01-0071-05

猜你喜欢
南海国家政治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南海的虎斑贝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