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回顾及展望

2016-03-16 09:51宋小红赵艳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学科

宋小红 赵艳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回顾及展望

宋小红 赵艳波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半独立到独立、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回顾其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针对目前发展状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想实现长足、健康发展,应坚定明确的主攻方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坚持学科科学发展和队伍良性扩展等。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历程;经验;展望

当前,在我国各方面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段,深刻总结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以更好地发挥其特色和优势,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德有智的优秀人才,为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并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更高的历史阶段具有重大现实的、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重大的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简称“思政教育专业”)作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专业,是在高校里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组织形态,该组织形态包括相关科研人员和学生、专业课程设置、预期培养人才目标、科学社会实践以及相关教辅基础设施等要素,并通过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教育组织体制、机制体现出来。[1]高校思政教育专业的主旨是“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2]。不可否认的是,思政教育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是和谐社会的“生命线”工程,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健康前进,为改革发展都提供学理和人才方面的支持。思政教育专业的设立和推进,不仅是我国思政教育工作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回顾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专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改革开放,在党的高度重视下,思政教育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思政教育专业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以有效推进其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

(一)探索与起步时期(1978—1984年)

这一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推进,“科学化”成为该时期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命题。张耀灿教授将此时期称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确定学科和专业名称”阶段。[3]针对“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对教育战线造成的干扰与破坏,1978年,党中央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号召各部门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把曾被破坏的优良革命传统恢复起来。接着,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提出:“有条件的重点综合性大学的马列主义理论专业扩大进修生名额。”[4]7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专业的设置与建设迎来了春天。1980年,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指出“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强调“有其专业的知识”。随后,《光明日报》刊登了“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的文章,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83年,党中央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为了落实该文件精神,教育部召开相关会议,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名称,并议定其专业课程设置,决定于次年招生。实践证明,思政教育专业的诞生不仅适应了时代和改革开放的要求,而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为促进思政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建设与规范时期(1984—1995年)

这一阶段,“学科化”成为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1984年教育部颁发相关文件,决定首先在一些重点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批有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12所高校。不久,教育部又先后批准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开设思政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1988年,武汉大学等院校开始招收思政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使思政教育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1993年,国家教委发布文件指示,为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知识技能和先进政治思想觉悟的专门人才,按照巩固、提高、深化、推进的原则和精神,继续推进思政教育专业建设。该文件就思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等五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这对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专业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1994年6月,郑永廷、张耀灿等专家学者分别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交书面的建议,受到党中央的重视。此后不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将思政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整合、优化,统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大法学门类的政治学。

(三)稳定与提高时期(1996—2004年)

这一阶段,思政教育专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稳步推进。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批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培养基地。这不仅是该学科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专业学科层次的提升与飞跃。12年间,全国已有70所高校设置该专业,其中一半先后获得硕士点。截至1997年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已招收本科生11 378人,毕业生8 577人;二学位班2 003人,已毕业1 700人;硕士生849人,已毕业552人;大专升本科毕业生1 800人。毕业生总数达14 629人”[5]。不可否认,思政教育专业的不断创新提升、不断发展为培养思政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做出了较大贡献。1997年6月,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归于法学门类政治学类,专业代码为030502。进入21世纪,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思政教育专业的指导力度。2001年,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方略,突出了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基础性地位,为思政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不久,国家把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定为国家重点学科,这为思政教育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2004年9月,党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加强思政教育学科建设,要求攻读思政教育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学成以后专职从事思政教育工作。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件,在此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专业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四)改革与升华时期(2005年至今)

这一阶段,是思政教育学科和专业大繁荣和大发展阶段。2005年12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颁布相关文件,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同时取消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思政教育专业。这是对思政教育专业最全面、最彻底的改革,也是最科学、最合理的定位。由此,思政教育专业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得到统一,为进一步发展获得了更大空间和平台。实践证明,思政教育专业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全局中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武汉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思政教育专业为特色专业;一些高等院校相继获得了思政教育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称号,其专业得以跨越式发展。2012年,党中央强调要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相关文件,进一步为思政教育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至此,我国高校逐步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思政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日臻完善,日益发展。管中窥豹,就思政教育专业博士点而言,继第一批3个之后,1998年发展到6个,2000年发展到13个……2005年发展到48个,2009年发展到66个,当前已发展到70个,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思政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各35个。[6]当前,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条件下,我国思政教育专业继续发挥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承担着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育工作优秀人才的重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经验与展望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历经多年的发展、创新,思政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教材编著、理论研究、队伍建设及专业层次递升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现已日渐成为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专业。三十多年的发展可圈可点,三十多年的经验弥足珍贵。新形势下,思政教育专业要想实现既全面又科学的良好发展,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思政教育专业发展应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明确主攻方向。思政教育专业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由其较强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以及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首先,思政教育专业发展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专业建设,合理研究、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专业理论方面的新动向、新问题;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学马列、信马列、用马列”,坚定理想信念,在政治思想上,行为实践方面与党中央步调一致。毋庸置疑,如果思政教育专业本身都不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遑论其他。其次,思政教育专业应具有明确的主攻方向。一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专业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紧密联系当代国际复杂形势的实际,紧密联系当前我国深化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自身状况的实际,着眼大事、把握大势、服务大局,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根据现实实践发展需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增强他们的“三个自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二,思政教育专业发展应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和社会实践基地。课堂教学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教育专业应建立和完善具有活力的教学体系。一方面,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坚持“突出专业特色”与“少而精且管用”的原则,课堂教学要有的放矢,切勿自吹自擂、照本宣科、硬性灌输,要使教学内容真正“进学生头脑”。另一方面,提倡师生有效互动,坚持以创新为目的、以问题为中介、以开放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另外,还应开设好体现专业要求的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需要的基础课、专业课及相关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专业是在实践中诞生的,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所以应该面向实践、服务实践。思政教育专业建设与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情紧密联系,与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系统的学习融入社会,思政教育专业的学生才能充分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自觉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思政教育专业必须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管理机制,鼓励并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到实践基地去,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思政教育专业坚守社会实践基地,一方面,要使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同劳动人民培养思想感情,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更好地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使学生通过实践,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立足当代与国情,深入生活与群众,了解历史和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发挥出思政教育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第三,思政教育专业发展应注重队伍良性扩展和学科合理发展。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及学科建设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人才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保证和依托;学科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的关键和基础。同时,思政教育专业要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专业人才队伍的良性创建与扩展以及学科的科学化推进与创新。首先,思政教育学科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对专业建设的科学化和高效率化至关重要。相应地,思政教育专业需要借助思政教育的学科知识体系来培养专业人才,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视野和高度以及专业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受制于该学科理论研究的实际状况和水平。为此,思政教育专业建设应重视和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构建严谨、规范的学科理论研究体系,创建起自身的学理支持,并充分借用思政教育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源和方法。让人欣慰的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创办的历史看,思政教育学科建设获取了重大进展。其次,人才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由于思政教育专业创办历史不长,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的部分中青年教师,在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时,难免会“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有的甚至尚未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独立专业、学科这一事实”[7]。因此,思政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加强和重视专业人才队伍的良性扩展,强化他们的学科意识和理论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改善他们的学历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应鼓励他们“主动学习掌握新知识、新应用,常进新货、多进新货,真正练就‘几把刷子’”[8],使他们真正实现知识上有广度、思想上有深度、政治上有高度,造就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影响深”的思政教育专业名师,打造一支“立场坚定、治学严谨、结构合理”的思政教育专业队伍,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服务。

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继续高度重视思政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总结经验、树立自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应当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的思政教育人才。

[1] 邱柏生.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9):17-21.

[2] 柳榜华,宋锡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建设[N].云南日报,2006 -07 -06 (7).

[3] 张耀灿. 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9-14.

[4]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徐文良.茹苦含辛 锲而不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5(9):2-4.

[6] 沈壮海,王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发展调査分析:上[J].思想理论教育,2013(19):39-48.

[7] 左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十年发展的再认识[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32-36.

[8] 李伟.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J].求是,2013(18):31-32.

(责任编辑 孟俊红)

1006-2920(2016)06-0058-04

宋小红,法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贵阳550001);赵艳波,法学博士,天津城建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天津 300384)。

2014年贵州师范大学课程-团队建设核心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KT2014004H);教育部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16JDSZK031)。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6.01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