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思考

2016-03-16 19:11齐昊孙昕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6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城镇居民

齐昊 孙昕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思考

齐昊孙昕

中国经济正经历增速换挡、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启动消费需求,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成为目前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本文着眼居民消费贡献乏力现状,从消费动机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从公共财政支出角度提出提升居民消费的建议。在财政支出方面,要着眼宏观调控的全局性视角,避免短视,重视民生,把握重点,以期对居民消费及未来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居民消费;财政支出;宏观调控

长期以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出口中,消费一直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过程,又是增长动力重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日益凸显,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根据支出法GDP核算,2001年我国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8.61%,至2014年也仅为51.56%,呈现较低水平的缓慢增长。同时2014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仅为37.92%,贡献作用明显不足。因此,我国在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背景下需重点关注居民消费动力欠缺的问题,通过综合性的措施和手段来扩大居民消费。

从分析消费动机来看,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消费能力不足的一大原因是缺乏消费信心,收入预期较低是导致消费信心不足的重要因素。而财政支出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实现相对公平的再分配过程,是提高居民消费信心,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合理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对于拉动居民消费增长有显著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出有较大比例用于政府开销和基础性项目支出,在民生工程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投资力度明显缺乏持续性,这种公共投资结构的失衡不利于对居民消费信心的提升,也不利于新常态背景下将消费作为经济增长新驱动力的战略实现。因此,本文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对当前利用财政支出政策促进居民消费提出几点思考。

一、避免财政支出急功近利,着眼长远发展

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锦标赛”竞争机制,往往使得政府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大政绩。这一问题反映在财政支出上,就是不以未来的长远发展为打算,而只争取通过短时间、集中式的强刺激,来提高地方经济水平。不可否认,这种短暂的经济强化能够对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产生积极作用,但这种急功近利式的财政支出政策经常产生规模失当,结构失衡等问题,一段时间过后,这种积极作用会逐渐减弱甚至阻碍居民消费发展。现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公共资源大量闲置、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现象,都根源于此。

财政支出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有效手段,不应该只是发挥短效“强心针”的作用,而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之内都能产生积极效果。要从根本上改善居民消费状况,政府就应当把人民切身利益而不是自身政绩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因而在制定相应的公共支出政策之时,要改变急功近利心理,拒绝盲目和短视,对当地的经济现状进行充分考虑,认真了解居民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二、提高财政支出的投入质量,加强落实监管

财政支出由于其特殊性,发挥作用往往需要相对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对居民消费的贡献也是逐渐显现的。而这恰好成为了某些政府作为不力,延宕拖沓的一个借口。现阶段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数额逐年增加,但一些地区人民的生活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与公共支出的投入质量和落实力度欠缺不无关系。地铁工期一拖再拖,廉租房迟迟不能到位的现象常见报端,财政支出的投入质量成为当前某些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自身对财政支出的管理不力,另一方面监管盲区的存在也是一大难题。

要更充分得发挥财政支出的积极效果,首先从内部发力,政府要提高自身的修为作风,勤政廉洁,务实肯干,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能。在财政开支方面透明公开、扎实有效,努力提升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其次从外部考虑,还需要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财政支出的项目庞杂,既有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体投资,又有社会福利补贴等资金开销,实施一体化监管的难度很大。因此,在监管方面,要改变目前相对单一的监管渠道,做到细化职能、权责明晰、实现专责化监管。内外一同发力,真正将财政支出的投入质量和落实力度提升到一个新台阶,让其能够更好地为居民消费增长和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服务。

三、合理规划财政支出布局,强化民生工程建设

我国目前总体消费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障尚不健全,居民的消费信心不足。当政府无法很好地为居民提供诸如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公共服务时,势必挤占居民自身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此方面。居民对未来诸多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在相当程度上就造成了

当前储蓄不断增加,而消费支出却增长缓慢的困局。现阶段我国的财政支出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政府开销,民生性工程投资力度相对缺乏,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补贴帮扶有限。如此的财政支出结构显然不利于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财政支出的重点任务就是要改善民生,当前政府要更加合理地规划公共支出布局,努力建立健全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将财政支出重点放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利用公共财政支出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善民生支出预期和居民消费意愿,从根本上来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与此同时,要求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应当更加偏重于诸如公共教育、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支出。

四、切实把握财政支出重点,实现城镇居民突破

我国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现阶段已经基本解决了居民的温饱问题。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大背景下要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不能只着眼于数量的增加,而更应该关注质量的提高。将城镇居民作为突破口,一方面因为城镇居民具有较为良好的经济基础,借助公共支出的帮扶作用,能够作为我国总体消费水平提高的先导力量。另一方面,城镇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积极的示范效应,要对这一特点善加利用。

因此在目前财政支出难以面面俱到、范围有限的实际情况下,政府应将城市居民作为突破口、发力点,力争充分发挥城镇居民消费的先导作用和示范效应,为后期我国居民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基础。所以在财政支出的具体安排上,对于能够有效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的环节要给予高度重视,避免出现毫无重点、效用涣散的情况。当然,将城镇居民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关键,并不意味着放弃统筹协调的财政支出战略,而是在兼顾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共同提高的前提下更有侧重。

[1]李建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异质性动态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

[2]田青.收入分配和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11(5).

[3]陈守东,杨东亮.我国财政支出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9(9).

[4]杨文芳,方齐云.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率[J].当代财经,2010(6).

[5]罗志红,朱青.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消费公平的影响分析——基于VEC模型的检验[J].税务与经济,2012(5).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06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城镇居民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居民消费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