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失独老人精神养老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J省C市为例

2016-03-16 19:11吴润方熊紫薇朱兴涛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6期
关键词:城镇养老家庭

吴润方 熊紫薇 朱兴涛



城镇失独老人精神养老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J省C市为例

吴润方熊紫薇朱兴涛

城镇失独老人精神养老是我国现阶段在养老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政府目前的主要措施是对失独家庭进行行政给付,但是城镇失独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城镇中的失独老人不但要继续承受丧子之孤苦,更面临着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难题,能否解决好城镇失独家庭的精神养老问题,关系着整个社会能否成功应对老龄化难题以及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失独老人;精神养老;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计划生育政策从制定以来对我国的人口和发展问题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是计划生育一味关注对人口数量的控制,造成了我国严重的老龄化格局,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失独老人。“失独老人”指独生子女死亡且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或不愿意收养子女的老人。

据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1.9亿,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目前我国失独家庭已过百万,而且仍有增加的势头。人口学家预计我国因独生子女意外死亡而成为失独家庭的在未来将达到1000万,近年来,我国失独家庭数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失独老人晚景凄凉,无人照拂,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本来就是人间至悲,,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却仍然要承受巨大的心理痛楚。目前失独老人的养老工作主要由政府承担,且大多停留在物质养老层面,失独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在城镇中,鉴于城镇邻里之间关系淡漠,城镇老人很少得到来自于周围人的关怀,让城镇失独老人的精神得到更好的慰藉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亟待解决。

黄建强调政府应该在失独老人救助问题上起到关键作用,其认为社会救助体系、互助支持机制的建立能够帮扶失独老人。王珂对失独老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分析,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失独者问题的途径。刘颂对失独老人生存及心理健康状态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失独老人大多存在消极心理问题,主要分为沮丧感、空虚感、苦闷感、单调感、孤独感和寂寞感、无助感、无意义感这七个方面。白椿霞认为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团队来为失独老人进行心理干预与救助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既能解决失独老人遭遇的情感焦虑、孤独感等心理困境,又能为后续研究提供资料支持。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了解到,居家养老是目前失独老人所面临的经济而又可行的选择,但是失去子女不仅是养老依仗的缺失,而且还是精神生活慰藉者、日常生活照料者的缺失。目前针对失独老人精神养老方面的研究仍不明朗,其所提出的解决措施仍是自发性的、短期的、非正式的。

二、城镇失独老人精神养老现状

近一年通过笔者走访长春市多个街道办事处且在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与部分城镇失独老人进行了交流,对失独老人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通过对调研案例的综合与分析,笔者将城镇失独老人的精神养老现状分为以下几类:

1.生活重心的改变

独生子女的离世让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很多失独老人因此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他们原本对生活积极乐观,对工作热情认真,可是在失独之后他们开始变得消极、悲观,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整日沉湎于回忆之中,无心工作甚至荒废自己的身体。“以前孩子在的时候虽然总是让我操心,可是日子还是有意义的,现在呢,我都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有时候早上醒了就这么看着天花板,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做事也丢三落四,总是一遍遍的想以前的事情,觉得时间好漫长没有尽头。”这是一位失独老人的诉说,虽然孩子已经离开她3年了,但是时间并没有冲淡她的悲伤。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分析可知,近2/3的城镇失独老人在失独之后不愿意再参加任何娱乐性质的活动,他们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邻里朋友之间哪怕是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刺痛他们的心,甚至于对于别人的安慰也会抱有敌意,觉得这是在自己的伤口上撒盐。这也是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绝大部分的失独老人对我们的来意表现出强烈的排斥。

2.情感寄托的缺失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有两个重要的词: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情感的寄托,但是对于失独老人来说,这一切都没有了。人在年老以后更易陷入孤独和空虚之中,老年人常常会有被遗弃的感觉,而对于失独老人来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情感寄托的缺失更容易让他们陷入恐慌:现在生活可以自理,那以后呢,等自己更老了,生病了,走不动了又该怎么办?“我挺害怕去医院的,一方面是心疼钱,另一方面就是一个人等着检查结果出来那种感觉真的很煎熬,有时候医生会问:‘家属来了么’,就这一句话我都会觉得心里一阵一阵的疼,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说到这里,这位失独老人都有些哽咽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每个老年人的梦想,可是失独老人却没有了可以依靠的那个人,他们只能靠回忆来支撑自己生活下去,未来的养老问题是他们最大的担心。

3.精神方面的压抑

据全国政协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们国家的失独家庭老人中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抑郁症等疾病的人数已达到总数的50%,其中患癌症、中风、瘫痪等重大疾病的人数达到15%。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独生子女的去世,给老人们身体和精神上造成了无法修复的伤害,老人不仅要面对物质上的压力,更是要承受着失去儿女的痛苦,身体状况与日愈下,精神疾病更是频发。大多数失独老人因此而患上抑郁症,他们变得脆弱而敏感,不愿与人交流,就算在事情过去多年后,当有人再提起这件事时,他们还是没有办法正视这个事实。或者有的老人在事情发生后就一直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封闭了对外界的感知,将自己的记忆停留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还有的老人选择了忘记这些痛苦的事实,将记忆强行分割,忘掉了这一切。总之,大多数失独老人很难从失去子女的痛苦中走出,即使过了多年,这悲痛的事实仍然像大树一样扎根在他们的心里,时间长了也就变成精神上的疾病了。

4.夫妻情感的危机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孩子是父母奋斗一生的中心,孩子就像是一条纽带,将父母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夫妻关系的调和剂。独生子女的去世使得整个家庭分崩离析,夫妻间的联系断裂,关系愈发紧张。有的家庭在长时间内没办法走出这个困境,夫妻双方都处于精神空虚、生活孤单的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他们没有选择互相安慰,彼此间也不再沟通,也不太愿意看到对方,因为这样会想起自己已过世的儿女,他们由夫妻走向了陌生人,婚姻也到了尽头。还有的家庭的父母互相指责,认为是对方没有照顾好孩子,才导致这样的结局,他们想把责任推给对方,好让自己的心有喘息之地,成天的吵架使夫妻关系降到了冰点,最终使得婚姻破裂。调研中,笔者也发现了那些失独夫妻之间的感情较之同年龄段的有子女的夫妻的感情而言更脆弱,他们中有的人选择了离婚或分居,还有的夫妻选择互相扶持继续生活。

5.交往能力的退化

失独老人通常在子女去世后,会失去生活的目标与理想,变得不愿与外界接触。他们感觉整个世界将他们排斥在外,整个社会将他们独立出来看作异类,因此他们排斥一切外界信息,不愿与陌生人沟通,也不愿与同事好友联系,甚至与亲戚朋友也断绝了关系。他们选择了逃避这一切,选择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的到老。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QQ上会有一些失独老人群,当笔者想要加入QQ群与老人沟通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管试了多少次,都没有办法通过验证,笔者发现大多数失独老人都有排外的心理,他们排斥一切外来的事物,不愿与外界接触,他们只愿意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的舔着伤口。当探望了多位失独老人后,笔者发现他们不愿意与人交往的最大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社会给自己贴上了一个甩不掉的标签,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时,人们总是怀着一种怜悯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还有就是怕和人聊天时,听到有关他人子女的消息,自己心里就会觉得很凄凉,更加想念自己的孩子,但还要在别人面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三、对策建议

1.细化救助标准

目前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了经济扶助标准,自2014年起,女方年满49周岁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的特别扶助金标准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270元、340元,农村每人每月150元、170元,并建立了动态增长机制。但是根据调研结果不难发现:失独老人的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对于经济条件很差的失独老人来说这些补助只是杯水车薪,笔者认为政府应当设立不同梯度的救助标准,将失独老人按照经济条件进行分类,加大对经济水平低的失独老人的扶助力度。

2.做好养老保障工作

首先要对失独老人群体按照身体状况进行分类,公办养老机构应放宽对失独老人接收条件,对于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应当优先安排入住,政府部门应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设立失独老人养老院。人大代表刘斌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将失独家庭的精神慰藉、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关怀等相关内容纳入法定条款,从法律层面维护这一群体权益,早日建立专门针对失独家庭的养老院,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

3.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鼓励和支持各级医疗机构开通“失独老人就医绿色通道”,并免费提供医护人员全程陪护服务,同时加大失独老人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大病救助额度,对于行动不便的失独老人可以提供上门服务。社区医院也应该对社区内的失独老人进行登记并且定期安排免费义诊。

4.开展社会关怀活动

帮助失独老人建立官方QQ群或者微信群,并且邀请心理医生参与进来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这种非面对面的沟通方式更易让失独老人接受,同时还可以建立失独老人互助小组,形成帮扶体系,相同的经历会让他们更快地走出封闭的内心。此外,政府还可以为失独老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让老人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重拾生活的信心,走出丧子的阴影。这只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灵创伤的第一步,接下来便可以以精神慰藉,情感关怀为重点进一步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关怀活动。失独老人不喜欢结交陌生人,尤其是和自己孩子年龄相似的大学生志愿者。

总之,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失独老人精神养老问题越发受人关注。作为这个时代特殊的群体急需社会的帮助,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关怀。老年人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失独老人更是这个群体里脆弱的一部分。我们应当设身处地来思考,思考他们真正所需,从而打开他们脆弱而封闭的内心,帮助失独老人走出精神困境,更好地融入社会。

[1]陈园.关于城市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6(01).

[2]巩文彧.失独家庭精神关爱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

[3]李贞怡.我国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4.

[4]巩文彧,李晓兰.失独老人精神帮扶问题探究[J].经济师,2014(06).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45

猜你喜欢
城镇养老家庭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家庭“煮”夫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