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丁克家庭及其养老问题的思考

2016-03-16 19:11孟纳纳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6期
关键词:丁克生育子女

孟纳纳



对丁克家庭及其养老问题的思考

孟纳纳

我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出台,点燃了不少家庭生育二孩的热情,但在这个全民热议、踊跃参与的生育大潮下,仍然有人坚持选择主动放弃生育的丁克家庭模式。这引起了学者的密切关注,并且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笔者在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丁克家庭及其养老问题,从而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新型家庭模式。

家庭模式;丁克家庭;养老问题

一、丁克家庭的含义

丁克是对英文缩写“DINK”(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的音译,意思是“双收入,无子女”。正式的丁克家庭定义为:具有工作收入的夫妻双方,有生育能力但是却主动选择不生育的一种家庭模式。[1]在这一定义中,“有生育能力但主动放弃生育”是一个核心要件,同时,“夫妻双方都有收入”也是不容忽视的另一重要要素。从本质上来看,丁克家庭是一种“无孩家庭”,但它却并不完全等同于“无孩家庭”,因为导致“无孩家庭”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本身不具备生育能力的夫妻虽然符合无子女的要素,但却不能称之为丁克家庭,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可能具有强烈的生育意愿,也就是说,不是他们不想生,而是不能生。再例如有生育能力的夫妻双方中,一方有生育意愿,另一方不愿意生育,而导致的无子女现象,这也不是丁克家庭。另外,只要符合“家庭中无子女”的要素而不提收入,就简单的定义为丁克家庭的做法也是不妥的。所以,并不是任何原因导致的“无孩家庭”都能划入丁克家庭的范畴。

二、丁克家庭的利弊分析

社会学理论认为:丁克家庭只是家庭的一种模式,或者说是家庭的一种特殊模式,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是家庭的变异,而应将其视为家庭模式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一种变化。并且,这种不育文化并不是我国主流的生育发展方向,它只是适应一部分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而产生的。而丁克家庭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主要的原因是人们的家庭功能观念有所转变。在传统社会中,生产和生育功能是家庭存在的必备条件。但是,在现代社会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地削弱了家庭的生产功能,同时,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也促使人们不再坚守“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信条了,从而导致家庭的生育功能逐渐减弱。

1.有学者认为:丁克家庭是对家庭模式的辅助和补充,它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积极有利的影响

第一,丁克家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模式,使家庭结构产生了多样化的趋势。从联合家庭到主干家庭再到核心家庭的变迁中,可以看出家庭结构正逐渐趋于小型化。丁克家庭的二人结构使得家庭小型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可以减少传统的家族矛盾,对婆媳之间的冲突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第二,丁克家庭的出现,表明女性开始摆脱被固化的生儿育女的命运,她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权利选择不生育,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丁克家庭少了亲子关系的束缚,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转变社会角色提供了有利条件。[2]

第三,虽然我国现在实施全面两孩的政策,但保持适度的生育水平,把人口总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仍是我们不可懈怠的任务。丁克家庭的存在虽然不能对调节我国生育水平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但它的隐性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来。

第四,由于丁克家庭中的夫妻双方都有收入,并且没有高额的生育开支,所以大多数丁克家庭的生活质量远远高于普通家庭。

2.也有学者认为:丁克家庭是家庭发展的畸形,它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第一,丁克家庭给婚姻带来了潜在的不稳定因子。因为亲子关系的缺失,使得夫妻离婚变得更容易,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水平、竞争激烈、感情变动十分明显的情况下,没有孩子在夫妻间充当安全阀的作用,双方产生矛盾后,极易出现离婚的结局。[3]

第二,丁克家庭的不生育有悖于人类正常繁衍的自然规律。生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人类的延续,同时也是毋庸置疑的客观规律。如果人人都放弃生育,那么人类就不可能得以延续。所以丁克家庭的这种不育文化对人类的正常繁殖生息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有研究指出:女性不生育违反自然的生理法则,不仅不利于人类的延续,而且也会有损女性自身的身心健康,加快更年期的到来。

第四,丁克家庭的存在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青年人口的减少与老年人口的增加会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峻。

丁克家庭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庭模式,它的存在必然会引起很多争议。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会对社会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它是对还是错,更不能片面地决定对这种事物是排斥还是接受。丁克家庭是人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可以不选择,但是我们要尊重别人选择的权利。并且受制于我国的传统理念,大多数人是不会主动放弃生育的,所以丁克家庭不会成为我国主要的家庭模式,更不可能致使人类

因此灭亡。我们要做的不是因别人的选择与自己不同而一味地排斥,更不是因别人散布谣言而盲目的恐慌,而是应该在理性看待丁克家庭的基础上,探索如何使得其家庭模式和丁克家庭形成一种良性的动态循环关系。

三、丁克家庭的养老问题及其建议

虽然多数丁克家庭在中年期以后,会成为家底优厚的“殷实派”,但如何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解决养老问题,仍是他们不得不面临的难题。在我国,常见的养老方式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由于丁克家庭没有子女,所以相较于非丁克家庭,其可选择的养老方式有限。据了解,多数丁克家庭倾向于选择以房养老。以一家合肥王氏丁克家庭为例,夫妻双方均在大型企业就职,男方50岁,女方48岁,两人原有一套住房,后因考虑到晚年生活,最终于几年前在政策允许期间又添购了一套商品房。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仍然有很多方式可以使丁克夫妇安享晚年,如下:

第一,多数丁克家庭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对他们来说,选择不错的养老院或社会服务成熟的地区享受养老服务(包括养老院、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等模式)并不是一件难事。当然,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丁克夫妇应在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和亲戚好友们搞好关系。

第二,多数人选择丁克家庭的原因是崇尚自由,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所以临近晚年时,丁克夫妇可以去周游世界,在旅途中享受生活的美好,并且在临终时可以选择捐献遗体,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成就了自己。

第三,丁克家庭可以通过众筹,共同建设一个丁克专属的机构。因为大家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处境,所以机构里的人们会更加惺惺相惜,彼此照顾、扶持,从而一起幸福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4]

家庭结构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促使中国家庭结构产生了新的变化。如果说选择丁克家庭是一种自私,那么选择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生养子女,而又因种种原因无法使子女健康的成长、生存,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自私呢?所以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价值观念和生育意愿来选择自己的家庭结构。无论是选择传统的家庭模式还是选择丁克家庭,都是人们的自由,也是一项权利,但应该注意的是: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应保持理性,避免让自己因年轻时的冲动与轻率而抱憾一生。

[1]徐斌.丁克家庭的社会学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05(01):160-162.

[2]许珂.丁克家庭的成因及社会功能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03):120-122.

[3]刘占良.从社会学角度看丁克家庭[J].东方企业文化,2011(22):105.

[4]http://tieba.baidu.com/p/4124568796.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46

猜你喜欢
丁克生育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有趣的“影子戏”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我们所期待的生活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