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2016-03-16 19:11朱蒙玲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政理念

朱蒙玲



以人为本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朱蒙玲

“以人为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和精神核心。高校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对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解决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必然之选。那么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具体措施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分运用新媒体,打造思政微平台。

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形势的变迁,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教育者大多注重理论的灌输,对学生的现实需求考虑不够,未能很好地收获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效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失的现状

1.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宝贵人才。他们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品质关系着祖国的兴衰和成败。但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没有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一味地强调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未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使得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变得被动与生硬。①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是教育过程中的发号施令者,片面地从某些理论以及个人经验出发,学生只能对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教育内容唯命是从,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理念只是将学生单纯地视为接受课堂知识的容器,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很好地开发与挖掘大学生发散性思维,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极不吻合。这种未能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的教学模式违背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③

2.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我们知道,差异是教育的基础。但是高校在本科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向来较为注重统一,对他们的个性发展与现实需求则关注甚少,从而忽视了广大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此外,目前大部分院校还存在着思政课的课堂规模过大,文科生和理科生混合教学,课程教材编排不合理的问题。教师往往用预先设定好的模式去要求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受教育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面貌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没能很好地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未能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现实需求与个体差异,这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不相符,因此严重影响了广大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3.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已经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身心发展并不成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当他们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冷静地处理,很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从近些年的相关报道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目前我国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如学习、就业、生活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④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大学生要想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仅仅靠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导。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意识到人是教育的主体和目的,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以平等的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认同感,进而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互动之中。其实,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的潜能也正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党支部的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在新时期,大学生党支部作为党联系高校广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桥梁,对学校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高校的学生党支部都是由大学生党员组成的,他们往往成绩优异,思想品质较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学生党支部可以对本班级的同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将同学们组织起来,定期举行政治学习活动,向同学们讲解我国现阶段的形势与政策,宣扬我国的先进文化,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2.重视心理健康,给予人文关怀

在社会发展急剧变革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密切关注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真正从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出发,将工作做到细处。高校可以对全体新生实施入学前的心理健康测试,并将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进行分类,努力做到对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多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重视学生的人格发展,并对其实施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采取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比如将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教育者只有从教育对象的心理出发,努力探索新时期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思想素质。⑤

3.创新教育内容,营造育人环境

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应该努力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优化以往的教育结构。⑥教师在预备课程的时候,可以将最新发生的热点话题编入自己的教学课件当中,供同学们分析品评,鼓励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注重正面激励与引导,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在各抒己见与共同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与道德素养。学校还可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基础。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思政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对学生们讲解《三字经》《礼记》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理论,并积极将家风教育融入学校思政课的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主题之中。⑦此外,学校还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文化活动当中,举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开展学术讲堂,报告会,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进一步净化和完善高等院校的育人环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⑧

4.运用新媒体,打造思政微平台

在日益发展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社交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过调查发现,在众多的新媒体中,微信因其内容的简洁性、交流的灵活性、沟通的交互性逐渐成为现阶段高等学校广大学生群体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体元素。这就意味着微信的迅速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全新的育人环境。那么基于微信所带来的新环境,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意识到:现阶段,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形式,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发展,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属的公共平台。 因为微信可谓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媒介,其功能相当丰富,可以将原本枯燥、抽象的课本内容转变成生动、灵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思政课更加具有吸引力。此外,高校学生非常关注社会上的热点话题,高校建立思政微平台后,同学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这些信息并在朋友圈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这也调动了其参与政治的热情。教师可以依靠朋友圈对学生的思想动向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如发现其中有不符合思政主题的因素,应该与学生及时沟通,并实施正面的引导,同时对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给予肯定与激励。在网络技术十分发达的新时期,思政教育者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同思政微信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觉悟,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创新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分运用新媒体,打造思政微平台。因为,只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切实关心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将工作做到细处,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引文注释

①潘清.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分析——评《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02).

②李秀芸.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7).

③潘磊.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缺失现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 (08).

④陈志鸿.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⑤欧巧云.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⑥王一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现路径[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4.

⑦黄礼峰,王雄杰,王宁宁.家风对高校学生德育的影响与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06).

⑧栾忠恒.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D].新疆:新疆大学,2007.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5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思政理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