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孟子之道

2016-03-16 19:11陈岳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6期
关键词:仁人告子仁学

陈岳



浅议孟子之道

陈岳

手中的这本《孟子》非常褶皱,历经水劫,翻起来哗哗作响,仿佛窗外风过密密的梧桐。这样的书怕会是引起爱书人的一番痛惜,却也总让人想起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一、语言

孟子生平年月不详,按照史学界的传统一般认为他活了84岁,一生如孔子一般在列国之间周游,长时间地在齐宋鲁滕之间,晚年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

摊开《孟子》这本书,首先不能忽视地就是孟子的语言。孟子的辩道非常精彩,其雄壮的语态语调,善于借比的技巧以及对于人性的了解之深都令人惊叹不已。

从孟子的年岁来推断,他当是在孔门弟子都死后,在荀子之前,是最为知名的儒家学者。后世评价孟子是传道之儒,荀子是传经之儒。相对比荀子而言,孟子更加侧重于传道,也就是说他更加注重阐发思想(这并不是说孟子没有教授六经,我们在《孟子·尽心》篇可以看到孟子回答门人关于《诗》《书》的问题),所以他的言语为了阐义在当时百家纷纷之中也是一种时代的选择(孟子自己不承认自己好辩,言自己不得已而为之,语见《滕文公下· 9》)。

儒学是一门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学问,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出仕治国平天下是儒门的梦想。孟子把孔子的学说加以细化和完善,发展之后的仁学范围更广,内容更加深刻,贴近于人性。在儒学的发展史上他的地位是很值得一提的。另一位战国的大儒学家荀子,虽然在当代比孟子更受关注,但就儒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贡献要小于孟子。

除此,其实我们可以从这些辩论之中,看出孟子的性格。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尽心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滕文公下》)。在《孟子》中豪杰与大丈夫可以说是孟子自己心理形象的写照,正如孟子自己所说的那样,善养浩然之气,“其气至大至刚”(《公孙丑上》)。所以读《孟子》多有亢然奋进之意,义气迸发之情。当然这种乾德在孟子所提出的仁义说中更为明显,舍生而取义这样煌煌的乾德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其实孟子的善辩不仅仅得益于他论证技巧和磅礴的气势,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也是重要的原因。

在《尽心上》中记载有这么一则,弟子桃应问舜做了天子,正直的皋陶做了法官,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他们会怎么办?孟子的回答每每想起,都回味无穷。“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舜会偷偷地把他的父亲救出来,而后到海边隐姓埋名,过着幸福而快乐的一生,不再想天下的事。这样的桥段在当代的武侠小说上倒是常常能够见到,不过多是些爱江上不爱美人的英雄们,总是能够赚出不少的眼泪,令人唏嘘不已。就因为这样的想法恰好命中人们心中那个柔弱的地方。再比如在《告子下1》礼食之辩,“取食之重者典礼之轻者而比之,”都是用人性中所必然之处来反驳对方,不得不说是切中要害。

当然《孟子》一书中并不全是辩论,其刻意模仿《论语》的体例,在某些句子中也同样寓意深远,词句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发人深省。比如“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

然而乾德过剩必然会有刻薄尖锐,有些不近人情之处。这也是孟子受后世所批判的地方。比如孟子三而休妻。再比如《尽心上·43》中载孟子有五问而不答,“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勳老而问,挟故而问。”未免过于求全责备,不合夫子之意,所有《孟子》一书也不如《荀子》显得宽和。

二、仁学

谈及仁学我们就不得不提及夫子,但在《论语》之中“仁”出现的散乱无章,夫子的问答也是各有其句。不过大体可以理解,夫子的仁学是一种宽厚爱人的学问,其行为的准则是礼(夫子以礼为仁人所定,合于仁矣),所以常常是仁礼并称,但对于仁的源头却没有在《论语》中具体的体现出来。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夫子的仁学,不仅是把仁与人更加地结合起来,而且添加了一个新的概念——义,这也是孟子思想中最为闪光的地方。

对于仁义,首先是存在问题。这个问题存在于《告子上》告子与孟子的辩论之中。告子提出:“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意思是说仁是出于人的内心,是内在的事情,而义是外在的东西。孟子却说仁义俱内,两人由此进行了一番辩论。关于仁义之所存,也是当时各家所关注的问题,像《管子·戒篇》《墨子·经说下》中都对这个问题多有阐述,这表明时代的发展是要求对儒学进行改造的。尽管众人众说,但是仁出于内,则是没有异议的。

那么什么是仁?孟子说“亲亲,仁也”(《尽心上》),仁便是出于心中的爱,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开始。这个更加具象化的观点被后世所继承,便比夫子就更进了一步。除此外,孟子对于夫子那句著名的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更进一步的阐释,即“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尽心下》),意思是说仁者把他对待所喜爱者的恩德态度

推而及他不爱的人,不仁的人恰好相反。孟子这些话更好地点明了儒家仁爱实施的途径。

但这存在一个问题。“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告子下》),仁人表现却是不同,那么如何判定是仁人呢?笔者认为,孟子判定的标准就是义。

要解决为什么孟子说“义”是内在的东西,那就不得不看一下在孟子的心中,义的含义是什么。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尽心上》)这里孟子把路比作是义,就是说义是要达到目标所要遵守的。一提及遵守的就是“谓理也,义也《告子上》)”。孟子常以义理相连成,而且按照后世理学家来说,这个理还是“天理”。

然义犹天下之通理也,故众人以为外出。有孟子以为义理顺人心而作,故言义由内出也(孟子认为义理心出这个问题我们在下面讨论)。

孟子对于仁学的贡献,还有一点就是仁政的具体措施,然而他的措施是保守的,所以在政治上没有任何的建树,这也是后世非议孟子的一大内容。具体的措施可以参见《梁惠王上》,笔者在此不作详述。但儒家行仁政有一定的准则,笔者窃思之,曰:谓行仁政,盖由亲亲始。使亲者安,远者乐。疾民之所疾,为民之愿。修德以归。虽有变,不至于离道矣。

可以说《孟子》一书中,仁学已经是渐趋完善,笔者大致总结了一下,还请方家指正:亲而生仁,善于义道,可谓仁人;顺行之于政,加之以民德,可谓仁政矣。

三、性与天道

《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夫子言性与天道,则不得闻矣”。夫子对于性和天道这个问题很少谈论,只有一句“性相近,习相远矣”,但后世的荀孟却对于性的本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孟子的观点就是常被提及的性善论。其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论证性善,即四端学说,参见《公孙丑上6》;二是强调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和人的能动作用,参见《尽心上·36》《尽心下·5》等。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笔者不一一列出。

但孟子在这方面的论述却是经典,比如和告子的辩论中,用水的流动作为比喻来论证性本善。其实这是有文化传统的。被认为是六经之源的《易》,其成书的方式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这样的方法其实是加天地之德于人焉,谓天人合一。

《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大意是由心到性,由性之天。发挥人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我们上文提到古人常常合德日月,在孟子这里,反诸于心,懂其性也。孟子属于子思学派,子思言“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恰恰是反了过来,其实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规律,人道大于天事矣。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义由内出,天地已经把性给了我们,我们所守的理自然是出自于内了。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63

猜你喜欢
仁人告子仁学
浩然之气
A Drop in the Bucket杯水车薪
兄弟草原
告子眼里的人性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仁心、仁人至仁政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