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方戏的题材挖掘——兼评壮剧《冯子材》

2016-03-18 09:22马瑜萍
歌海 2016年1期

●马瑜萍



谈地方戏的题材挖掘——兼评壮剧《冯子材》

●马瑜萍

[摘要]冯子材以70岁的高龄出征打败法国的侵略者,取得了我国近代史上难得一见的胜利——镇南关大捷。壮剧《冯子材》呈现了民族英雄冯子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敢于担当、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气节,是一部爱国主义和广西民族特色结合得非常好的新编历史壮剧。

[关键词]冯子材;镇南关大捷;祭墙;九命猫

2015年11月14日,广西戏剧院精心打造的新编历史剧《冯子材》在南宁人民会堂上演。剧院外,朔风凛冽、冷雨敲窗;剧院内,演员热情饱满,观众情绪高昂;舞台上,演员们惊艳亮相,以娴熟的技艺演绎精彩故事;舞台下人气爆棚,座无虚席。剧场内不时爆发出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喝彩声宣告着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广西是壮族文化与岭南文化汇聚交融之地。由于西南边疆移民、湖南籍为主的岭北移民迁入桂东北,以及以广东、福建籍为主的岭南移民迁入,形成了广西独特的地域文化。这里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的发祥地。

壮剧《冯子材》讲述的是清末光绪年间,国弱民穷,内忧外患,西方列强,觊觎华夏,虎视眈眈。1885年,法国侵略军在主帅尼格里指挥下,悍然对广西镇南关发动攻击。时任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致使镇南关被毁,并被法军插上“中国广西南大门不复存在矣”的耻辱性木牌。此时的清廷,已然左支右绌,不得已任命早已解甲退隐的原提督冯子材出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前敌元帅。冯子材心系家国安危,不顾七十高龄,在危局中毅然赴任。他向两广总督张之洞分析敌我态势,带领跟随他几十年的老亲兵“九命猫”亲赴前线,勘察军情;冒险闯入凤凰寨,说服壮族首领青凤与朝廷联手,共抗强敌;为励士气,他将冯家子弟兵“萃营”,布防于最前线,并命人抬着为自己打造的铁皮棺材上阵,以示不惜性命,以身许国的决心。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即将在镇南关打响。“国是我的国,我命是国命!”众将士在冯老将军的感召下,与气势汹汹的法军展开了生死搏杀……这是鸦片战争前后一百年间中国对抗列强的唯一胜仗,胜得虽是惨烈,却也动人心魄。

对于这个发生了百余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如何写出新意?如何写出时代感和地域性?如何写出具有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戏剧?在笔者看来,有两点十分重要。

首先是回归戏剧本源,立足剧种特色。壮剧主要有三种表演风格:第一种的音乐接近板腔体,表演风格接近京剧、粤剧、滇剧等大剧种,这以“哎咿呀”、“哎的”和“乖海咧”三大声腔为代表;第二种的音乐为联曲体,类似广西彩调、云南花灯那样的民间小戏,以“咿嗬海”声腔为代表;第三种是解放以后吸收了当地民间歌舞新发展起来的品种。艺术本体特征是剧种生存、发展的核心和优势。剧本从创作之初就坚持和充分发挥剧种的独特优势,凸显剧种的本体特征,处处体现出对传统艺术的敬畏,尊重艺术规律,围绕演员写戏,把舞台充分地留给演员。如第八场《祭墙》一段:

灵儿:我看见阿叔还有阿伯们了……阿爷,给……

给灵儿戴朵花……

冯子材:好,好,戴花,戴花……(四处找花)

灵儿:(伸手掐下身边石缝里的小花插在鬓角,微笑)阿爷……你……好笨啊……(死去)

冯子材:(撕心裂肺)灵儿、灵儿,我的灵儿哪!

面对“灵儿”的死,冯子材高腔、弹腔兼唱,唱做并重,浓墨重彩地写下数十句唱段,演员唱的时候一气呵成,行腔走板,犹如高山流水,响遏行云,演员唱得痛快,观众听得过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乡音的不同,民风民俗的不同,寄寓了一方人的精气神,也是本地戏曲艺术丰厚的土壤。

广西壮剧,心口相传,结合本地音乐、小调和语言,传承至今,历久弥新,本地观众争相观看,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门供人观赏的表演技艺,更因为在观赏之中能感受到壮剧艺术所传达出的深厚人文内涵与丰富的社会背景,感受到戏曲艺术所传递出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时代精神、民众意志以及艺术审美的趣味追求。因此剧本在有效传承剧种艺术特色的同时,还有意书写了广西独特的山水美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传说故事、民族歌舞和壮族人火辣辣的情感。

冯子材和壮族人民联合起来,动员了壮族同胞的力量,共同抗击外国侵略者。该剧用壮剧的形式来演绎,表现壮乡的民族特点、地域风情, 浑然天成。

其次是把握时代意识,致敬古典情怀。题材可以是历史的,但创作理念和立意必须是现代的。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再现经典,适当取舍,挖掘经典中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让厚重的经典成为现代人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当白发须眉的将军,挎刀上战场的时候,展示了冯子材的情怀。冯子材的仁爱、情感在剧中得以展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拉近了古人和现代人的距离。

剧本除了重塑了冯子材的形象,还塑造了九命猫、青凤等人物形象。青凤、灵儿、老夫人就好似壮族人的群体画像:火辣、直爽、爱憎分明,明辨是非,英勇彪悍。丰富了潘鼎新的原有形象:阴险狡诈,诡计多端,贪生怕死。五个个性丰满、形象鲜明的人纠葛在一起,观众爱看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不得不承认该剧在武打、格斗上也有一定的缺陷。或许导演是千方百计地掩盖演员的弱点,但如果能更多地呈现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这样可能会更好。有几个演员是不错的,饰演冯子材儿子的演员嗓子不错,一张嘴就有戏。饰演九命猫的演员也不错。冯子材夫人的表演有点弱,如果是老旦来唱的话,那会更好一些。

另外,壮剧的特点还不够鲜明。比如我们的彩调,“多谢了”,三个字这么几个音符,一听就是彩调。能不能在壮剧最典型的几个音符里做文章,把壮剧的味道唱出来,这样对人物也是一种提升。虽然可以让主演以情或者其他的方面取胜,但还是要想办法扬长避短。

在二度创作中,依然让戏曲回归本源。总导演熊源伟说,整部戏完全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四功五法样样俱全,保留了戏曲的根和精华。在舞美、音乐、灯光方面,又运用了创新的手法,贴近现代观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发展。剧本很有厚重,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用壮剧这个剧种演绎是非常合适的。编剧和演职人员按戏曲规律来创作和演绎。熊源伟说,在当下艺术风格越来越趋同的形势下,能坚持传统理念,保留传统文化和戏曲的传统程式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这部戏很壮观,先声夺人,有一种以势压人的感觉,征服了观众。但这个戏本身的情感还没有勾出来了。剧中讲三千人死了两千,是很空洞和概念性的东西。数字可以说明问题,但震撼性没有具体地表现出来。冯子材当时已是70岁的老人,他在战争期间承受的精神、肉体压力是巨大的。一个民族英雄,一个大英雄,不仅心系国家,一定也有儿女情长。要考虑大局和小局,形而上、形而下的结合,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一定是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目前已经有所呈现,但还不是很浓烈。戏主要还是写一个“情”字,如何能在宏大的故事中写出情,让故事更加扣人心弦,真正使观众感动乃至潸然泪下,这是历史题材戏曲重要的课题。

作者简介:马瑜萍,女,广西戏剧院二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