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技术)创新、技术发明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

2016-03-18 18:48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李怀伦
关键词:落脚点产业工人双创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李怀伦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根据自身办学定位、教学资源、专业特色和学生基本素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精神,确定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的落脚点,为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发展需要提供人才“精确供给”是一个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同于本科院校,它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任务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我们说,一个企业可以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甚至可以引进拔尖的技术人才,可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是无法引进的。历史发展证明,当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时,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若要领导世界经济与科技乃至社会的一切其他领域,必须有在数量和质量上领先全球的发明创造,这里所言的发明创造不仅仅指科技精英们的发明创造,更是以全体劳动者、全体国民的发明创造为基础的,德国之所以在经济危机中屹立不倒,支撑它的不是房地产,不是文艺娱乐,而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德国如此,美国、日本也如此。制造业的崛起和傲视全球是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双创”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这个使命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完成者。

二、技能(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是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双创”教育的落脚点

高职工科类专业培养的目标大部分是生产一线,面对生产工艺、设备,处在生产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名能够胜任工作、能完成指定工作任务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具备职业素养和基本职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以确保他们面对不断升级换代的技术和设备及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时,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从20世纪50年代的倪志福钻头、郝建秀工作法到新时代桥吊专家许振超、孔祥瑞及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他们都是我国产业工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技能(技术)创新、技术发明的杰出代表。只有初中文凭的许振超说:“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开滦集团公司国家级技能大师张文市说,过去煤炭行业劳动模范靠能干、多干,现在的劳模要靠技术创新巧干。技能大师们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企业的需求,道出了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干、会干、巧干。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以技能(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教育为落脚点,扎实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做中感悟、在做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精准供给”,为企业输送需要的人才。

三、实施“技能(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以“技能(技术)创新、技术发明”为落脚点的高职工科类专业“双创”教育,融入、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已形成共识,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什么方法,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技能(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教育的核心

高职生基础差、底子薄、自卑感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能力差。一个人的职务、学历高低与创新能力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开滦集团公司20位集团公司级以上的技能大师中,占80%以上为初中学历或技校学历。许振超、孔祥瑞也是初中学历,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技能大师,关键在于他们头脑中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敢于质疑,不迷信崇拜任何权威、教条和旧观点,敢于向原状、习惯挑战,并善于吸取旧事物、旧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反倒是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受过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养成了按上级和书本指示办事的习惯,满足于胜任工作或循规蹈矩地进行工作,不敢有所发明,有所革新,且对别人新的发明、构想或启示不屑于试验和帮助,参加工作若干年后就变成了“常人”“普通人”。大量的事实证明,发明无须象牙之塔,人人可以创新、时时可以创新、处处可以创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活动的起始之源。

(二)“工匠精神”是实施“技能(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教育的核心

2016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工匠精神”,引起了人大代表和各行业的共鸣。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中国的产业工人缺什么?缺的就是“工匠精神”。中国游客在日本狂购马桶盖、微波炉现象,及我国市场充斥日本、德国制造的相机、手表、汽车等产品,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制造业的悲哀、中国产业工人的悲哀。其原因就是我们缺乏一种对职业的敬畏,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从另一方面讲,中国产业工人并不缺“工匠精神”。从日本背回国的电饭煲、马桶盖,相当一部分是中国制造的。同一产品,国内国外不同的质量,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不缺一流的技术,不缺一流的设备,也不缺“工匠精神”,国内产品缺少的是技术标准执行的力度和市场禁入制度,缺少的是国内产品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2015年“五一”小长假,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8位顶级技工用巧手和匠心铸就的《大国工匠》。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这些工匠凭着对职业的敬畏和执着,超越了世俗对于成功的评判,面对高薪的诱惑,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在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自身职业技能完美和极致化过程中,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技术水平都达到无人能及的高度。他们是中国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这种精神应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弘扬的主旋律,更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精髓,在高职教育中“扎根”。这种精神是“技能(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教育的核心。只有这种精神成为“中国创造”的内在支撑,才能让“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内国外具备同一质量标准。

(三)实践是实施“技能(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教育的着力点

“双创”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只有在创新活动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施展和发挥,实践是使创新能力变成现实的唯一平台。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这里他明确指出“使用”,即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从发明大师爱迪生到倪志福、郝建秀再到现在大国工匠胡双钱、高凤林等,他们的每一项技术发明、技术革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实践中历经多次失败、分析、总结,最后获得成功的。事实证明,“心灵手巧”“熟能生巧”“游刃有余”“妙手回春”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在实践的反复摸爬滚打中,在不断地总结失败教训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但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与一孩独尊的影响,导致目前的高职生在现实生活中眼高手低,不仅懒于动脑,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没有学好,而且懒于动手更缺乏直接经验的积累,缺乏实践中的感悟与想象。为此,在以“技能(技术)创新、技术发明”为落脚点的“双创”教育中,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校内外实习场所、实习实训基地,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小发明与小制作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发明竞赛活动及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等为载体,在传授创新理论与创新技法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参加实践,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大胆设想,敢想敢干,在失败与成功、挫折与喜悦中提升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落脚点产业工人双创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室内“跑酷”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理念在工艺流程中的落脚点
产业工人新时代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